再释严复“信达雅”-参考文献
(2010-11-24 13:50:24)
标签:
教育 |
参考文献
[1] 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2] 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FLEP, 2001.
[5]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
蒋
[7]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2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0] 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11] 释僧祐. 出三藏记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12]
赞
[13] 梁启超. 佛学研究十八篇[M]. 姚厦瑗编选.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14] 罗根泽.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5] 郑海凌. 文学翻译学[M]. 郑州: 文心出版社, 2000.
[16] 钱钟书(a). 管锥编(第3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17] 钱钟书(b). 管锥编(第4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18]
曹明伦(a). “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J].
中国翻译,
[19] 释慧皎. 高僧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20] 陈寅恪.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1]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22] 刘超先.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J]. 中国翻译, 1994(4):2-6.
[23] 郭绍虞, 王文生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4] 释慧皎等. 高僧传合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5]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6] 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27] 翻译通讯(a).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28] 曹明伦(b). 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J]. 中国翻译, 2006(待发表稿).
[29]
王
[30]
王
[31] 高惠群, 乌传衮. 翻译家严复传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2] 王东风. 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 中国翻译, 2004(6): 3-9.
[33] 沈苏儒.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34] 王国维.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 吴洋注释.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35] 翻译通讯(b).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36] 商务印书馆. 论严复与严译名著[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7] 曹明伦(c). 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未发表稿).
[38] 徐中玉. 大学语文(修订本)[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9]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15]. Shanghai: SFLEP, 2004.
[40] 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1] 杜承南, 文军.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42] 钱钟书等. 林纾的翻译[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43] 钱钟书(c). 谈艺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44] 刘靖之. 翻译论集(修订版)[C]. 台北: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89.
[45] 许渊冲(a). 诗书人生[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46] 许渊冲(b). 文学与翻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7]
余
[48]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FLEP,
2001.
[49]
贺
[50] 曹明伦. 翻译之道——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博士论文)[D]. 北京大学, 2006.
[51] 刘宓庆.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2] 刘全福. 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J]. 中国翻译, 2005(4): 16-20.
[53] 罗选民. 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增1): 90-93.
[54] 马红军. 许渊冲文学翻译研究(博士论文)[D]. 南开大学, 2004.
[55] 叶维廉. 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 中外文学, 1994(4): 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