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知识经典片段摘抄

(2012-07-24 13:39:51)
标签:

育儿

爸爸始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能给孩子什么,我必须给孩子什么。

    定位一:爸爸要打造儿子阳刚的气质,培养女儿坚强的品格。
    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必须由你灌输给孩子,那就是坚强和阳刚。
    爸爸要给孩子勇面现实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底气,使他在问题面前不会选择后退,而是坦然地面对,寻找办法解决。
    爸爸对此不能逃避,如果缺位,孩子就会缺少一些可以成就大事的关键品质。
    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成就,只有20%取决于他自己后天的努力,其余的80%则决定于他在十岁之前遇到的父亲。
    父亲在小时候为我们植下的一些关键的潜意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成长为一棵棵大树。这些重要的符号会转化成我们的理想、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待困难的态度。
    有的人毫无上进心,说明他的爸爸不懂得培养孩子上进心的方法;有的人面对困难轻易放弃,告诉我他在家庭中很少受到战胜困难的训练,他的爸爸要么是“放手不管派”,要么就是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定位二:爸爸要有棱角,因为孩子会据此搭建自己的心理模型。
    爸爸如果太溺爱孩子,或者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过于怯懦,只有一个后果:让男孩失去勇敢的一面,变得中性化和女性化,让女孩对异性缺乏信任,因为孩子从小就对父亲有模仿心理。
    爸爸坚强,他就容易坚强
    爸爸面对问题喜欢逃避,孩子耳濡目染,他也随之“中毒”
    爸爸狂躁粗鲁,孩子亦会失之细腻,对于平和的心态缺乏感知力

——摘自《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在美国做爸爸》

 

爸爸的职责是尽力给孩子制造麻烦,让他去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他鼓励和勇气,随时指导相关的技巧,使孩子具备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不怕麻烦”的强悍意识。
    这很重要。从小打破孩子的被保护思维,使他更早地面对和承受必须接受的失败,或者必须亲自动手解决的麻烦,让他尝试到失落感,将来他才不至于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摘自《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在美国做爸爸》
孩子们能够很好地学会尊重他人,但不是通过让他们害怕的策略,而是通过模仿。孩子天生会模仿父母。不管你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他们的脑子一直在记录、模仿、遵循你的言行。他们是通过实际的模仿和合作学会所有事情的。
  如果父母行为恭敬,那么孩子就会渐渐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果父母在处理孩子发脾气的情况时,能够学会如何保持冷静、镇定和爱心,那么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在情绪强烈时如何保持冷静、镇定和爱心。在父母学会对发脾气的孩子该怎么做之后,他们就能保持冷静、镇定、爱心和尊重。
  如果你靠打孩子来重新获得控制,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在情绪失控时用攻击来解决问题。我有很多次看到母亲在打儿子时说:“别再打你弟弟。”她希望孩子能明白挨打是什么感觉,但打不是办法,这只会强化她儿子打人或者做出攻击性行为的倾向。
  以后,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很自然地用直接的或者消极的攻击行为来发泄他的怒气。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总之,认为小孩子把他们碰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弄坏,因此我们必须阻止他们触碰任何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会使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受挫。不仅如此,还可能让他们对自己的东西抱有过于强烈的占有欲。我觉得我们应该试着告诉他们,尊重财产并不是说永远不要碰不属于你的东西,而是指要小心地对待东西,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们,并把它的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孩子们完全有能力学会这些事情,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拙、那么具有破坏性。而且,只有通过接触和使用东西,孩子们才能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摘自《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发现每天我们都在说:“不,不,不要碰那个,太烫了,太尖了,会伤到你的,会碎的,那是我的,我需要它。”每一次她都会自然地感觉到我们在攻击她研究周围世界的权利和需要,她需要研究身边世界的每一个部分,这样她才能搞清楚它。其他所有人都能碰这个东西,为什么我不能?
    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求知欲会有多大的损害,会使他或者她感到这个世界不是充满了各种需要探究和思考的有趣的事情,而是到处充满了潜在的危险和招致不幸的麻烦。

    我们尝试着通过把她自己的玩具给她并告诉她不要碰其他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方法不是很有效。
    首先,玩具不够有吸引力;其次,她记不住(尽管她想记住)哪些东西能碰,哪些东西不能碰。最重要的是,年长的、大一点的人可以用屋子里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事实,使她感到这些东西非常有趣。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她希望能像大人一样,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有人洗盘子的时候,她要求允许帮忙。当有人做饭的时候,她也希望做饭。当有人制作柠檬水时,她也希望能够帮忙做。明显虚假的替代品无法使她分心。

    一个孩子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理解这个世界、可以在里面自由行动、可以做他看到的比他大的人做的事情。


——摘自《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孩子的人生头几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由于孩子的模仿是范式模仿,对于这时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便是一个能够效仿的模特,没有榜样他便无法模仿。
    因此,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孩子,可以说只有身教,没有言教,母亲的身影便是最好的教材。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身影,而不是声音,孩子这个时候还不懂得声音的意思,但是却懂得母亲行动对他的直接影响。

——摘自《发现母亲》

 

生孩子,就是把我们的心分割了一部分……婴儿作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开始呼吸了,睁开眼睛面向世界了,从此时起,你就应承担巨大的责任: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

点评

 

既然社会遗传这样重要,那么社会遗传是通过什么机理来起所用的呢?
  对此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社会遗传是由习得——习惯——习服——习性完成的,即是由最普遍基础的习得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的。

  所谓习得,就是由简单条件作用下的模仿,这种模仿有许多是自己所意识不到的,因此深入到大脑的最底层而成为潜高识。在此基础上,一些不需要特殊练习,而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便成了习惯,习惯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形成习服。
  所谓习服,就是有机体经过训练对环境产生了服水土的现象,它比适应更具有意义,因为为了顺应环境而身体内部出现了某些变化,使有机体对环境更为适合,耐力也有所提高。
  由这种习服,便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或动物的习性。巴甫洛夫认为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正是由于这种“合金”中成分组俣不同,才使人对外界影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带有个体特色,至此,一个人的轮廓便大致形成了。正如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
  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很多教育家尤其是儿童教育家对习育都极重视,例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摘自《发现母亲》

这一段理论性比较强,但却是相当重要!

 

    哭闹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孩子操纵父母。孩子哭闹不仅会让父母感到无奈、愤怒、抓狂,更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性的哭闹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自怜的性格。也许你会抱着这样的想法:孩子再大一点就不会哭闹了。很遗憾地告诉你,哭闹不仅不会自动消失,而且会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他的生活方式,阻碍他获得成功,让他总是感觉不到快乐。比起屈服与让步,我们需要学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哭闹。

——摘自《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妈妈怎么办》

 

 

哭闹是从哪一天开始的?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哭闹的。通常,他是在小时候的某一天偶然发现它的。

孩子从兄弟姐妹、电视节目里的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那里——有时候甚至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听到了哭闹。在成人世界里,哭闹还经常披上了抱怨的外衣,比如,妈妈会这么对爸爸说:“看看我每天为你做了多少事,而我就让你为我做这么一点点,你都不干……”
    有一天,孩子自己尝试了一下哭闹,并很快就发现这招很管用——只要他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他知道,最终父母一定会因为精疲力竭而投降的!于是,哭闹开始了。

——摘自《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妈妈怎么办》

 

下面的连接是《人生设计在童年》整本书的精华摘抄

  
一、人生设计在童年
  二、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
  三、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四、【超前】是成功的基础

  五、家长该当什么角色
  六、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
  七、研究性学习
  八、疲于奔命的高中
  九、追逐梦想,演绎人生
  十、尾声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爱,并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尽管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光有爱是不够的。除非父母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需要,否则,他们就无法给予今天的孩子所需要的东西。父母可能是在付出爱,但却不是以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的方式在付出。
  不理解孩子的需要,父母就无法有效地帮助孩子。

  有些父母倒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孩子拒绝与他们在一起。很多父母试图跟孩子交谈,但孩子却封闭自己,什么也不说。这些父母愿意跟孩子交谈,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跟他们交谈。
  一些父母不想冲孩子喊叫、打孩子或者惩罚孩子,但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教育方法。由于与孩子交谈不起作用,惩罚或者威胁要惩罚孩子是他们知道的惟一方法。
  要抛弃旧的养育方法,就必须援用新方法。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需要,这样,交谈才会起作用。你必须学会如何倾听才能使孩子愿意跟你交谈。你必须学会如何问问题才能使孩子愿意合作。你必须学会在给孩子越来越多自由的同时,如何保持控制权。当父母学会了这些技巧后,就可以抛弃那些过时的养育方法了。

* 很多不参与养育孩子的男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错过欢乐。
    * 惩罚使父母成了孩子要躲避的敌人,而不是寻求支持的对象。

    * 当父母冲孩子大吼大叫时,只会让他们麻木,什么也听不进去。
    * 当父母学会如何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才会听父母说话。
    * 当父亲不知道能做什么来帮助孩子时,他们通常什么也不做。当母亲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时,她们往往把其他的事情看得更重要。
    * 当父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时,他们挣钱的欲望就不那么强了,而更愿意抽出时间享受家庭生活。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积极养育五大原则:
      1.与别人不同没关系。

     2.犯错误没关系。
     3.表达消极情绪没关系。
     4.要求更多没关系。
     5.说“不”没关系,但要记住爸爸和妈妈才是主导者。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但我们无法消除他们特有的问题和挑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少一点担心,不用整天想着如何改变他们,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多的信任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帮助。我们可以让孩子就做他自己,并把我们的精力集中用于帮助他们在应对生活的挑战中成长。当父母用更放松、更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时,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建立起对自己、对父母以及未知的将来的信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运。接受这个现实可以使父母安心并放轻松,而不把孩子每一个问题的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所有的孩子都有麻烦、问题和考验,不接受这种事实,老想着弄明白我们做错了什么,或者孩子应该怎么做,这已经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父母的工作是帮助孩子面对并成功地处理这些问题。父母要始终记住,孩子有自己要面对的挑战和自己的天赋,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然而,我们要确信可以给孩子提供机会,使他们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做得最好。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健康的成长过程意味着在生活中总会面临富有挑战性的时刻。通过学习接纳父母和世界给他们设定的限制,孩子可以学会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诸如原谅、延迟满足、接受、合作、创新、同情、勇敢、坚韧、自我纠正、自重、独立自主以及自我引导。例如:
  • 除非有人原谅他们,否则孩子将无法学会原谅。(父母要做到能够真正的原谅孩子)

  • 如果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们就培养不出耐心或学会延迟满足。(父母要能做到有原则的拒绝)
  • 如果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完美的,孩子就无法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父母要能接受自己的缺点,适度在孩子面前自嘲,但同时不忘提一下自己的优点)
  • 如果孩子事事如意,他们就学不会合作。(只有与别人合作才能成功,否则就会遭受挫折)

  •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为他们做好了,孩子就学不到创新精神。(溺爱害死人,TO DO IT BY MESELF)
  • 除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痛苦和失去,否则孩子将无法学会同情和尊重别人。
  • 除非他们面对过困境,否则孩子将无法学会勇敢和乐观。
  •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很容易,孩子就无法培养韧性和坚强。
  • 除非他们经历过困难、失败或者错误,否则孩子将无法学会自我纠正。(从错误中学习)
  • 除非他们克服障碍完成了某件事情,否则孩子将感觉不到自重或者自豪。
  • 除非他们遭到了排挤或者拒绝,否则孩子将无法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 除非他们有机会反抗权威,并且(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否则孩子将无法做到自我引导。
  从很多方面来说,挑战和成长的痛苦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是必需的。作为父母,我们的作用不是保护孩子免受生活的挑战,而是要帮助他们成功地战胜挑战,并帮助他们成长。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生活中的障碍可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强孩子的力量,并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蝴蝶破茧而出的时候,要经历辛苦的挣扎。如果你为了省却蝴蝶的这番挣扎而割开茧,蝴蝶很快就会死去。这种挣扎是形成翅膀上的肌肉所必需的。没有这番挣扎,蝴蝶永远不会飞翔,而是会死去。与此类似,为了在这个世界上茁壮成长、自由飞翔,孩子们需要一些特别的奋斗,以及一种特别的支持。

  为了战胜面临的独特挑战,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特别的爱和支持。没有这种支持,他们的问题会放大、扭曲,有时甚至会诱发精神疾病和犯罪。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是用特别的方式支持孩子,让孩子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健康。如果我们干预了孩子的成长,使孩子的成长变得过于容易,那么我们就会削弱孩子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使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于艰难并且不提供足够的帮助,也就剥夺了他们成长所需的东西。孩子无法独自做到这一切。没有父母的帮助,孩子无法长大成人,无法培养出成功生活所需要的所有技能。


——摘自《孩子来自天堂》

 

正如一本情商书籍是这样定义情商的:它是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乐观幽默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简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

——摘自《发现母亲》

 

那么情商是如何培养的呢?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情商应该是通过潜教育培养的,也就是通过习育、化育培养出来,而不可能是通过说教,通过一两次训练、测验就能完成的。

  那么什么是习育呢?我以为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

因此,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一个养成利已范式的人是不能很好理解大公无私的,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体会谦让这种美德的。习育不好,则孩子整个一生的根基都动摇倾斜了。
  习育可以说是一种后天的社会遗传,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与程序。好的范式受益终生,坏的范式贻害无穷,所谓“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便是一个写照。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极其痛苦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这种再教育。

  那么什么是化育呢?简单的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养,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

——摘自《发现母亲》

  关于化育,书中内容较多,而且较抽象,得从实例中自己领悟,所以如果有书,最好还是看全化育的内容,这样更好理解化育。化育的具体内容详见《发现母亲》之“7.2 化育是灵魂的建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