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咸阳博物馆——佛教文物

标签:
人文历史观光图片 |
1、
↑佛教文物陈列 展出了全国最大的明代铜佛造像和部分石刻宗教文物。
释迦牟尼佛造像 明代 铜质。此像原在咸阳市北约15公里的北杜镇福昌寺内,1964年移至文庙。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85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相传其苦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悟得宇宙人生的至理,创立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艺术,是公元二世纪的作品。
佛教在汉地广泛传播,自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宋,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佛教艺术也经历了一个自北魏以前静穆内省、衣褶层叠的印度犍陀罗样式——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样式——唐宋时期的世俗化样式的转变过程。元代以后,因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尼泊尔——西藏一系列的藏传佛教艺术,亦对汉地的佛教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从思想到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作用,并与儒道思想一起,共同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根。
这里展出的佛教文物,主要是咸阳博物馆的藏品,时代从北魏至唐宋,也有少量的明清造像。
2、
↓菩萨造像
石
北周
7、
↓公元三、四世纪,汉地出现了出家受戒的僧人和佛教寺庙。佛造像在中国境内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出现的。公元五——七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峰。石、铜、泥等质地的精美造像,大多供养在佛寺和皇宫,反映了僧尼信众和皇室贵族礼佛生活的虔敬。
8、
↓佛道造像碑 石 北周
9、
↓王迎男佛道造像碑 石 北周天和四年(569)
10、
↓菩萨造像 石 隋
菩萨是古巴利文“菩提萨陲”的音译,意为“觉有情”,是指有希望达到佛那样觉行、最终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北周至隋代,菩萨造像的特点是璎珞垂挂,隋代的菩萨造像更显修长,融入世俗女性的柔美风姿,开唐代菩萨造型丰满匀称的风气。
11、
↓连座菩萨造像 鎏金铜质 隋末唐初
12、
↓佛弟子造像
铜
北朝
13、
↓菩萨造像
鎏金铜质
唐
14、
↓佛造像头 铜 明早期
15、
↓药师佛
铜
明
16、
↓佛陀尼经幢 石 唐
17、
↓弥勒佛造像
铜
明
18、
↓明代以后的汉传佛造像,沿袭了宋元以来的汉传造像传统,大型铜造像虽有雄阔之遗韵,但造型已显得精致细腻,更趋世俗化。元代以后,因皇室贵族对受后期印度教影响的藏传喇嘛教的尊奉,印度——尼泊尔——西藏一系列佛造像传统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宽肩、蜂腰、长身,是造像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单纯的金、石佛造像较前减少,木雕、铸铁、铸铜佛造像比较流行。
佛造像
铜
明
19、
↓菩萨造像
铜
明
20、
↓菩萨造像
青田石
清
21、
↓双喜佛造像
鎏金铜质
明清时期
22、
相关文图链接:
《咸阳文庙》
《观拜周陵》
《郑国渠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