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蓝田猿人遗址

标签:
人文历史古迹观光掠影旅游 |
1、
2、
↑蓝田猿人遗址属旧石器朝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两地东南、西北相对,直线距离有15公里多,车程距离约36公里。蓝田猿人遗址参观地在公王岭,岭前就是公王村。
宣传板上介绍道:蓝田猿人遗址发现于1963年——196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蓝田进行新生代地层考察时发现的。最早发现直立人下颌骨化石,距今60——65万年;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最初研究距今75——80万年。1983年,用古地磁测定为110——115万年。伴随蓝田猿人出土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被科学家界定为“蓝田公王岭动物群”。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制品。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发现。1982年2月23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闻蓝田县桐花沟。母亲喜爱春来的榆钱,自想到桐花沟应该有榆树,我们两口子便带着老人和小外孙,还有家里的小狗狗“凯迪”,到此转悠。
桐花沟处在蓝田猿人遗址的西南侧的山沟里。新修的水泥路把我们带入了分布在沟道里的村落,村子里倒有榆树,大的高不可攀,小的零零星星没找到几棵,也见不到榆钱,兴许过了时候了。无奈,只好将就地捋了几把榆树叶。榆叶倒非常鲜嫩。
老母亲爱吃榆叶面,榆钱蒸饭。榆叶随锅和面条相煮,浇上炒好的菜。有时是先熬熟一锅小米粥,再下上榆叶和面条,浇上配菜,称为米面。父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时不时的总会做米面,我感觉是缺吃少穿的年代而造就的。米面黏黏糊糊,调点油泼辣子、醋等,味道还真是可口,加之榆叶粘粘的,还算是好吃。
过后,问母亲榆叶吃了没有,母亲笑盈盈地说,吃了,挺好吃的。
昨日,早饭剩下了些小米粥,晚饭我便把它做成了米面,配上西红柿、荠荠菜,口味还真是不错。好长时间没有吃过米面了,我给我那口子说,难怪父母亲都好这口,的确是好吃。妻子说,这兴许是人老了、怀旧的心里表现。我附和着说,可能的。毕竟儿时,父母常给做吃过这样的米面,多年不吃了,吃起来挺好!
虽说桐花沟没能够到榆钱,却不经意间看到沟口坡地上长着稠密的荠荠菜。山沟阴凉,荠荠菜还没有开花,看上去鲜嫩喜人。一不做二不休,不大一会儿就挖了不少的荠荠菜,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偌大的桐花沟,没有原来听说和想见的农家乐,只好跑到了蓝田猿人遗址,还是没有餐馆。一番打听,在其附近的前程村公路边,像个小镇的地方简单地用过了午饭。
饭后,我们再次来到蓝田猿人遗址,参观游览。多年前曾来此参观过,人迹寥寥。今日再来,游人很多。这或许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也许与私家车快速发展有关,加之又正值清明节假日,遗址区的游客真是不少,停车场、道路旁都停满了车。
↓展览厅为“凹”字形建筑,属明清建筑风格。1984年建立展厅,1988年对外开放。
3、
4、
↓展厅一览
展厅不大,里面主要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公王岭人头盖骨、陈家窝人下颌骨及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复原像;遗址出土有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出土的打制石器50余件,石器加工技术粗糙,器形多不规整)、动物化石(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包含有华南的中更新动物种属):弓笔石、蛇卷螺、苔藓虫、迭层石、卷笔石、单笔石、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斧、虎、龟、原始野牛头、纳玛象、鹿头、披毛犀等。
5、
6、
7、
↓公王岭人头盖骨
为30岁左右的女姓头骨化石,其脑容量为778毫升,较北京人更为原始,被命名为“蓝田人”。
8、
↓陈家窝人下颌骨
9、
↓蓝田猿人复原像 按公王岭人头盖骨复原。被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10、
↓北京猿人复原像
11、
↓虎
12、
↓龟
13、
↓原始野牛头
14、
↓纳玛象
15、
↓披毛犀
16、
↓展厅前院的盛开的樱花
17、
↓遗址西面的坡地
18、
19、
↓展厅后院的公主岭遗址区
20、
↓小亭子中央的立石上刻写着“蓝田猿人头骨出土处”,石碑的阴面刻记着《蓝田人化石出土记》。
21、
22、
↓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厅
黄土剖面是“蓝田人”和“公王岭动物群”化石的产地。经科研工作者对剖面地层的划分:包括上新统灞河组(N2),下更新统三门组(Q1)和中更新统的洩湖组上下部的总厚度为62.80米的堆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19个地层。第九层淡黄色粉沙质,含大量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的地方呈板状,“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即发现于此层。与人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公王岭动物群”25个属种,层面厚2.3米。这个重点保护剖面,对研究“公王岭直立人”和“公王岭动物群”,提供了有力地质证。
23、
24、
↓重回展厅 一拨人走后,展厅安静了下来。
25、
26、
相关文图链接:
《半坡博物馆外景》
《走进半坡遗址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