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头羌寨

标签:
随拍旅游 |


两年前比今天稍晚一个月,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祭奠“5.12”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之后,参观了灾后重建的茂县凤仪镇坪头村。
坪头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县城西北面,分为三个村民小组的自然村寨,海拔1688米;有551户,1824人, 99%是羌族;耕地120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樱桃、苹果、枇杷、核桃、李子、葡萄和蔬菜种植、黑山羊养殖等。这里是灾后重建的新羌寨,距成都188 公里,距九黄机场160公里,岷江与213国道由村子东面南北穿越而过。
“5.12”大地震之后,重建的坪头村承续了羌族“依山居止”的传统村寨风格。村寨处在岷江西岸,青山东麓。走进寨子,台地错落,建筑古朴,羌风浓郁。白石褐墙,清溪灵动。震后重建的坪头村已开发成了茂县羌乡古寨旅游景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为“坪头羌寨”、“水风羌寨”。村里的人说,灾后重建使他们的他们生活居住水平一下子飞跃前行了三四十年。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今年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祈愿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一路走好!祈福受灾的同胞,愿他们早日医好心灵的创伤,重建美好的家园!
↓横幅标语“吃水不忘挖井人
幸福不忘山西人”,坪头村由山西省对口援建。
p3
p4
↓寨子里的小卖部
p5
↓寨子的装饰,充显了羌族风情。
p6
p7
p8
p9
↓极具羌寨民居风格
p10
p11
p12
↓富有民族风情的尔玛乡村酒店
p13
↓民居前厚重的石书刻记着“5.12”大地震后《羌乡感恩赋》:“戊子年,丁巳月,壬子日,地开裂,山崩溃,家摧毁。羌乡惊魂,泯水呜咽;群峰肃穆,万木垂首……”
p14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山寨
p15
p16
p17
↓寨中雕塑
羌族情歌
是羌族人民千古文化的瑰宝,是千古绝唱的恋歌,闪射出“天然去雕饰”的羌文化之美。如“《送哥一条抹汗巾》
一阵日头一阵阴,把郎晒得汗淋淋。阿妹看了心不忍,送哥一条抹汗巾。又抹汗来又遮荫,好似阿妹把哥亲。”
p18
↓村寨一角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羌寨人
p25
p26
↓寨子里的健身场地
p17
↓坪头村与茂县县城遥遥相望
p28
↓寨门
p29
↓停车场
p30
↓茂县县城
p31
p32
↓游客中心
p33
↓卖时鲜水果的羌寨人
p34
↓羌寨咂酒广场,旅游板上介绍道:史载“禹兴于西羌”,大禹是羌族的先祖。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咂酒文化是羌文化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羌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喜饮酒,从不酒后滋事。羌民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为主料,或和以大麦、小麦、玉米精心酿制出一坛坛的青稞咂酒。有诗赞:“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民间更有“岷江边上酿咂酒”,“杆杆的酒里找黄河”的民歌传唱。
p35
↓傩文化广场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神秘文化,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羌族巫傩活动主要由释比主持,在羌族传统节日中,至今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p36
p37
p38
p39
↓释比文化长廊
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是羌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熟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释比能力非凡,凡是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消灾、招魂、治病祛邪、丧事、婚事、占卜等活动都由释比主持。释比在做法事时,头戴猴皮帽,模仿猴子的动作,使用师刀、猴头、神棍、金牌、羊角卦、响盘、印章等法器,在敲打羊皮鼓中吟唱经文,释比的经书反映了羌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是羌族的“荷马史诗”和百科全书。因此,释比在羌族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有精神领袖的作用。
p40
↓羌族释比经典
羌族历史文化靠口传心授方式代代相传。在羌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除被认为羌文夏字的西夏文化记述外,另有汉文史志古籍有少量记述外,羌族释比经典和神话传说就成了今人研究羌族历史文化乃至其文学艺术的主要资料和重要佐证。
从资料上得知羌族释比的经典有上坛、中坛、下坛三部分经文。其中,有少部分经文是通用的,如开坛经、解秽经、请神经等,其余经典则习称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这三部经,由于羌族支系较多,各地释比师承各异,所传经文数目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故有人说释比经文共有36部,上、中、下各12部;有的说仅上坛经就有24部。但从目前收集到的经文来看,各地流传经文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篇目、名称略有区别。经文包容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对羌族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神话传说等都有承传,真可谓是羌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是羌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释比经典虽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每坛经文,均有侧重。上坛经主讲“神事”,称为“圣经”。经文分叙事经、正堂经,是羌族祭神、祭祖、酬神还愿的主经。释比唱时,庄严肃穆,颇为神圣。中坛经是关于“人事”的经文,为释比打“太平保护”、解秽、镇邪、祈人寿年丰、山寨昌盛时所唱主经。中坛经内容多、事面大,常用于羌族群体性祭祀活动。下坛经主讲“鬼事”,主要用于驱鬼招魂、镇邪降魔等法事。在作此法事时,释比往往伴以踩铁犁、套红链、“驾水”乃至踩火坑、上刀梯等巫术,以显示释比驱妖逐魔之神力。
p41
p42
↓羌族释比图经
是释比做法诵经时“看图念经”之用。释比在作法时,根据所作法事性质,依据相类图画提示,于是依图(人物、动物、图画造型)即歌,唱出所表之经文。(目前,尚有个别老释比,还能“看图念经”。但大多数释比,只能理解图画的大意,已不能“看图念经”了。)《刷勒日》所产生年代,据有关羌学专家和老释比证实,成于唐代。传说当时的羌族释比徒步去长安,绘成此图经后,携回悉州(即今茂县维城乡)。
宋、元、明、清时,已在羌族地区流传。但释比中只有资深的经师看过、用过,其余一般释比,很难看到。由于社会变更、历史缘由,此类图经,现在已成孤本,实在是千古难得之瑰宝。
纵观释比图经,全经无一个文字说明,但依图画形态,可明显分出祭祀、大葬、婚娶、蛇神、属相(生肖)等部类。
p43
p44
相关文图链接:
《行在汶川》
《游夜幕下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