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悠在赤水街


标签:
休闲随拍 |
p2
↑赤水镇政府大院里的古楼
惊蛰前的周六,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往华县赤水,去送别好朋友故去的老父亲,我熟知的老哥哥。
印象中,故去的 董老先生总是穿着中式对襟布衣,洁净简朴,和蔼可亲。老人家熟知农活尤其是果树的栽培,是位农家好手;老人家勤劳朴实,充盈着农家人的善良和智慧;老人家优秀的品格,值得永生学习。看过老人家居院门前的讣告,详知老人家享年82岁,解 放前就参加了解 放 军。解 放后,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号召复员转业返乡了,期间参加了农艺专业学习,以孜孜以求的精神专研果树栽培管理,是农村少见的专业技术人员,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一位可敬的老人离我们而去了,我深深地祝福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安息九泉!
再次来到赤水乡间,来到这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一个不可磨灭而令我难以忘怀的地方,一个充满了岁月故事的地方。
拜祭了董老先生,转悠到赤水街。街道似曾相识,又真切地在发展变化之中。老街道的往昔风貌仅成了记忆。偶见过去的老房子犹存,不由地驻足呆望。房子正面上方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水泥装饰字,这座房屋应该是当年的供销社了,是那时相对较好的街面房了。而印象较深的照相馆、食堂、商店等已觅无踪影了。
步入当年的公社(今为镇政府),已认不得了,古老的戏楼没了,古朴的老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镇 政 府新的办公楼舍。在“为人民服务”的影壁后,尚幸存一座古楼,值班员说是文 庙。古楼正墙面贴上了现代的白色瓷砖,一种怪怪的感觉,叫古楼新装似乎贴切点。四下打看,东西两侧山墙上那铁艺饰件还在,寿、鸟、花等铁饰件犹存,山墙上在二楼高处,一南一北分别开有圆形和拱形的小窗子。马头墙那精美的砖雕、镶嵌的铁饰件完好。如此,倒也显出了古楼保留下来的珍贵。
在街上简单吃了些面食,继续向街东头走去,不觉中到了遇仙河桥畔。渭蒲高速由遇仙桥西面穿过。望着桥东x319县道那通往县城的柏油路,倒想起了近40年前的这条公路还是砂石路,那时公路两旁杨树耸立,田园开阔,充满了乡间的清新和恬静。
目睹桥东路两侧的罗家村,叫我想起了这里曾经的往事,活灵活现。桥东南就是郭村了,是皮民等几位老同学生活的地方。顺着遇仙河北望,那面不远处应该是龙海老铁路的路基,不知今在否。遇仙河顺流而下的西侧还有个蒋家村,在蒋家村东北的遇仙河岸有个苹果园,那里的“黄元帅”苹果光鲜甜美,至今还在心中留有芬芳。所有这些,不一而足,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赤水镇东距华县县城有11公里,南过310国道靠着大明镇和高塘镇北面的土原,西贯赤水河连接渭南程家乡,北临渭水。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遇仙河和赤水河东西分流,纵贯赤水镇田园南北,最终双双汇入了渭河。在赤水河上,著名的古代双重石桥——桥上桥,是古长安通往潼关,走向中原的必经之路。赤水是粮棉的主产地,赤水大葱更是久负盛名。印象与感觉中的赤水,自然环境富饶而美丽。
↓山墙上那铁艺饰件还在,寿、鸟、花等铁饰件犹存。山墙上在二楼高处,一南一北分别开有圆形和拱形的小窗子。
p3
p4
p5
↓马头墙那精美的砖雕、镶嵌的铁饰件完好。
p6
p7
↓房檐木雕、铁饰件
p8
↓赤水镇政 府
p9
↓房脸上方书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水泥装饰字。这座房屋应该是当年的供销社了。
p10
↓街面上少见的老房
p11
↓街道
p12
↓赤水逸夫中学
p13
↓渭浦高速路由遇仙桥西面穿过
p14
↓遇仙桥
p15
↓遇仙河
p16
资料编辑:
华县赤水镇位于赤水河东侧,遇仙河两岸,台塬以北,北临渭河,总面积30.1平方公里。境内东有遇仙河,西有赤水河,因赤水河而得名。《华州初志》介绍 “赤水”是因“周处斩蛟”使河水变赤而得名。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陇海铁路横穿而过。全镇共15个行政村,两万余人,主要是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4660亩。小麦、玉米、棉花产量较高,赤水大葱自明朝隆庆年间以来就是驰名各地。农村经济总收入2406.8万元,为全县第一。
历史上,赤水因位居东西驿道要冲,又北达渭北,南通高塘塬与岭南,更靠近渭河水运渡口,独占水陆运输之便,因而商业长期得以繁荣。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市况仍比县城繁荣,甚至山西货船也多在此卸载,并出现了使用美国缫棉机的缫棉工业。三十年代以后,由于陇海铁路修至关中。由此,渭河水运衰落,赤水作为关中东部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下降。
闻名的赤水大葱为独棵大葱品种,故又叫赤水孤葱,其形似鞭杆,故亦有“鞭杆葱”之称。其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余年。早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华州初志》就记载:“华州河山之隘,古称沃野。蔬则宜葱、宜韭……。”清代《华县志》记载说赤水葱以“粗茎、白长、丝细、质脆、甜辣而不呕”。1947年《重修华县志》记述:“李托、会东坊之葱、涨村(今江村)尤高大……”。赤水大葱因有“一家炒葱十家香”、“蒸包作馅不塌底,炒食葱花水上漂”等特点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