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行宫

标签:
人文古迹观光掠影 |
p1
↑大顺帝李自成将军雕像
参观李自成行宫,大门处的简介介绍道:李自成行宫坐落在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南麓(原名马鞍山),始建于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占地 11385平方米,是西北地区现存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整个建筑依山造势,庄重威严,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主要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与兆庆宫等七大部分组成。2006年5月25日被国 务 院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行宫正门
p2
↓李自成行宫房屋七十多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行宫依山而建,前后2层,共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连为一体。据米脂县记载,李自成曾两次返故里,在此居住。
p3
p4
↓盘龙圣景
p5
↓捧圣楼总体建筑为攒尖顶、重檐三滴水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楼高17米,下为拱形券洞,这是一处西北罕见且等级较高的古建筑。是李自成当年带领起义军“滴血祭天。盟天发誓”的地方。
p7
↓梅花亭(又叫八卦亭)此建筑为单檐八面坡凉亭式建筑,八柱环绕,柱间砌坐凳式砖栏,东西留通道,地势高敞,四面临风。这里是李自成当年看戏纳凉的地方。
p8
↓乐楼位于古建筑群的始端,单檐悬山前带卷棚式建筑。中为演出舞台,两厢廊为看台。据说为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修建时工匠们在戏台下埋设了24口瓷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李自成第二次回到家乡米脂,曾在乐楼唱戏三天,与民同乐。
p9
↓石碑坊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灵区直移蓬莱景”,下联是“福地还开兜率宫”。
p10
↓回望正门
p11
↓二天门为单檐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位于石砌较高基座上,两侧设有耳房,中为带门过道,是通往主体建筑的咽喉,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p12
↓走过“蓬莱仙境”牌楼(背书“清灵福地”)是李自成纪念馆
p14
p15
p16
↓纪念馆展览的李自成画像
p17
p19
↓登高望远
p20
↓飞檐
p23
↓捧圣楼
p24
↓回望行宫
p25
p26
资料编辑:
据光绪《米脂县志·建置志·寺观》记载:“米脂柔远门(北门)外出蟠(盘)龙山下”修建的这处建筑,是一所“真武庙”,它创建于明成化年间。崇祯十六年(1573年),已在西安建大顺政权的李自成率军返回故乡,在此驻跸。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李自成行宫”。这里现有石碑数通,记叙了真武祖师庙的建造历史。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突破潼关,到西安后,改西安为长安,称长安为西京,国号为“大顺”。李自成率兵西进时,回到米脂县祭祖,改延安府为天保府,改米脂县为天保县。李自成的侄儿李过曾遵命回米脂修建行宫和祖墓。他见此山气势雄伟,便把真武祖师庙扩建为李自成行宫,把马鞍山改名盘龙山。行宫建好后,李自成准备回乡祭祖,可是走到绥德四十里铺时却突然接到西安军情吃紧的消息,于是便星夜返回西安。第二年(公元1644年),起义军失败了。李自成兵败后,清兵来到米脂,企图把大顺遗物全部销毁。为了把这座行宫保存下来,米脂人在行宫的启祥殿内重塑了真武祖师像,把行宫伪装成真武祖师庙,才幸免焚毁。
1644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自缢在皇宫后的煤山(今北京景山)上,宣告统治了276年的明王朝结束。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率二十万军亲征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22日,吴军战败。吴三桂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撤往西安。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对于李自成的历史悲剧,早在1949年中 国 革 命胜利之时,毛 泽 东就向全 党推荐郭 沫 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毛 泽 东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 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相关文图链接:
《溜达在米脂县城》
《貂蝉广场》
《九龙桥横跨无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