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渠首

标签:
人文古迹自然风光掠影旅游 |
↑泾惠渠首枢纽
来到郑国渠渠首遗址处,一块黑色的石碑醒目的映入眼帘:“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首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时代:战国——民国国务院总编号:31号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文号:国发(1996)47号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的咸阳城北4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泾水出山口附近,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管道,距今已有2248年了。
最早知道郑国渠还是在小学的课文中,直至现在才慕名观览了这从古至今持续服务于农业的水利设施和场景,令人由衷地感叹这一光耀古今、造福人类的伟大水利工程。郑国渠惠及了千秋万代,虽历经沧桑巨变,却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泾阳县郑国渠首暨历代引泾渠首遗址文物管理所,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前面是文物保护碑
↓反映古代水利的历代碑刻
↓建筑上的横额“决渠为雨”
↓滚滚的渠水
↓清幽幽的泾河水
↓流经山峦峡谷之中
↓水闸
↓风吹水蚀
↓意外的看到了一处岩刻:“万世永赖”、“瑷珠洞”
↓不知是谁在此点燃了枯草,令人皱眉
↓处在峡谷中的引泾渠和游览观光道
↓冬日里峡谷中游人寥寥无几
↓河道
↓碧绿的河水
↓苍茫的河道
↓泄洪闸
↓冬日的萧瑟
↓冬日湖色
↓清冽
↓三号洞
资料编辑:
泾阳郑国渠首简介: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当时,因其进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点,且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的情况,人们于是发明了拱形地下管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这极大地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品质。又为了便于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浅,便间隔一段开凿一井,俗称“龙眼”或“天窗”,这都是当时人类伟大聪明智慧的结晶。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管道。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管道。汉代有民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郑国渠渠首遗址,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于1930年主持修建的。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在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还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郑国渠——泾惠渠,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线,牵来了泾河流域的美丽富饶。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它们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天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徜徉,领略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继续解决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
富平郑国渠遗址:
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管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