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鼓楼

标签:
人文古迹休闲观光掠影 |
↑鼓楼雄姿 鼓楼上南北面分别悬挂的匾额“文武盛地”和“声闻于天”
在西安生活大半辈子了,还是在去年立秋后的星期天第一次登上鼓楼。说来,大人的兴趣还来源于孩子的激发,答应小外甥暑假外出转转,商量好的上鼓楼看看,这才有登临鼓楼之行。我陪着家人楼上楼下四下观览,小外甥拿着卡片相机这儿拍那照,一股脑的高兴劲。我们参观了鼓楼上举办的中国鼓文化展,在高高的鼓楼之上观望周边的风光,别有一番情趣,也了却了生活在古城从未登上鼓楼的缺憾。
↓世纪金花广场
↓古色古香的休闲坐凳
↓售票处
↓老字号
↓巨鼓 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 吨。
↓二十四节气鼓
↓登楼远望钟楼
↓中环广场
↓参观鼓楼举办的中国鼓文化展 鼓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逐鹿之战中,“黄帝杀夔(kui),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祈求平安胜利归来之意。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首领,鼓的内涵博大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敲平安鼓,敲响平安。敲出福禄寿喜平安吉祥运气财运。
↓铜鼓
↓堂鼓
↓黄泥鼓
↓虎坐鸟架鼓
↓鼓楼清式家具展
↓楼廊
↓俯瞰
↓繁华的北院门
资料选编:
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31年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相关博文:
《登临钟楼》
《晨曦中的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