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荐福寺集萃

标签:
休闲古迹观光掠影 |
↑白衣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因观音长着白衣而得名。
唐代刘宪在《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中描绘出“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的佛事园林图卷。唐代长安城中渠水潺潺,园林遍布,大荐福寺也是一座以水为胜的佛事园林“寺东院有放生池,周二百步。”院内广种名花异草,尤以牡丹为盛。寺中的道光禅师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以种花为佛事”;诗人王维将寺中描写成“异卉奇谐,群艳耀日,闻钟高阁,觐佛升堂”的净土,体现了“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的禅宗顿悟法门。唐进士徐夤“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描述了文人墨客在荐福寺会友、游玩、作诗场景。据记载,这里也是百姓的娱乐场所,是长安城著名的杂耍戏场;还有男女相爱,让“红娘”到此牵线达意的美谈。
↓白衣阁拱门
↓白衣阁上吹奏葫芦丝
↓石碑
↓停车场一角
↓户县农民画展
↓大雄宝殿
↓小雁塔紧邻大雄宝殿的南端
↓小雁塔
↓慈氏(弥勒)阁慈氏那弥勒,传说他是释迦摩尼的继承佛,称为未来佛。
↓钟楼
↓鼓楼
金刚殿址供奉“金刚力士”,是佛界守卫门神,叫“热金刚”。
↓天王殿址供奉“四大天王”,是佛界工护四方的护法神。
↓山门也称三门,是寺院正门,门额书刻“最胜法门”。
荐福寺今昔
京中名刹——大荐福寺最初建于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名为献福寺,是唐睿宗李旦为其父唐高宗逝后献福而建的佛教寺院。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
荐福寺原建在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荐福寺毁于唐末战乱。后来,荐福寺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现今,已整体划入了西安博物院院内。
雁塔晨钟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因荐福寺内移来金代铸造的铁钟,寺僧晓扣之则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胜迹。金代铁钟作为文物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
这口重达 8000公斤的铁铸大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35米,口径2.45米,钟表铸字成六个方款,有阳文共计一千多字,首款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发安,法轮常转。”四行大字。此钟原悬于武功崇教寺内,后因渭河改道,冲毁寺庙,大钟也身陷河床泥沙之中。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有农妇在河畔捣衣,河中发出悦耳的铿锵之声,官府令人发掘,“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此钟堪称“陕西梵钟之最”。
荐福寺古树
荐福寺内的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约800年-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