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祠院一角
↓古柏亭,此处原有古柏一株,高接云天,粗丈有余,传为诸葛亮所植,故后人建亭以示纪念

↓野云庵,又名“野轩庵”,建于茅庐右侧,原为草屋,清康熙51年(1712)改为砖石结构,是诸葛亮躬耕时会友作歌的地方。 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



↓诸葛草庐,又称诸葛庵,“南阳诸葛庵,西蜀子云亭”。诸葛故宅旧址。现为八角尖顶茅亭,外围有八角回廊。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内有“汉诸葛孔明旧庐”碑石为证


↓伴月台,位于茅庐右后侧,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宁远楼,又名清风楼。它坐落在中轴线末端,为祠庙最高建筑,原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是藏书、鼓琴的地方。“宁远楼”字匾位于正脊中间麒麟座上,匾额由康熙超进士、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题写。楼面阔五间,宽17.6米,进深四间12.2米,高10.5米。下有回廊,门额为清嘉庆十四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万古云霄”匾。“万古云霄”源自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册,万古云霄一羽毛。”门柱悬挂清赵藩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楼上置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神态潇洒,安然自若。两侧为阁楼登高远眺,清风徐来,白水飞虹,紫山耸秀,四方圣景一览无余


↓躬耕南阳,东汉时期,南阳是全国有名的大都会,号称“南都”。公元197年,为避乱世,诸葛亮带弟诸葛均从江东来到南阳,躬耕于城西的卧龙岗。在此十年间,他辛勤劳作,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吟啸待时,和兄弟们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

↓徐庶荐贤,刘备屯兵新野,庶曾为军师。曹操施计假借徐母名义,差庶回许都探母,徐庶无奈辞刘备而往。临别时,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亮,“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个肯相辅助,何愁天下不定乎!”

↓三顾茅庐,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即带关羽、张飞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思贤若渴的刘备,顶朔风、冒酷寒,三请诸葛亮乃见。诸葛亮为刘备畅谈天下形势,谋划兴复汉室的大政方略。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策”,亦称“草庐对”。从此,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

↓祠院一门

↓三顾堂

↓关张殿。公元207年,刘备三顾之时,关羽、张飞在此等候,后人建殿并塑彩像,以显明将风采


↓回望祠院风光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年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次,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称“武侯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