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内乡县衙(一)

标签:
古迹旅游观览旅游 |
↑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最早知道内乡县衙,是好几年前一位学友告知的。他告诉了县衙的概况,并说是中 国第一县衙,国 家领 导 人朱 镕 基、李 铁 映等都曾去参观考察,并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之说。闻此话语,便勾起了一定前去观览的兴趣,可林林总总的这事那事,一直未能成行。刚刚跨入2010年,借元旦假期之闲相约而去。
临行前,再次搜寻内乡县衙相关信息:内乡县衙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初重建,以后又屡次扩充规模,明末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到清朝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房舍达300余间,咸丰七年(1857年)初又被捻军焚毁。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五品知县章炳焘开始重修县衙,七年间,建起了房舍280间、占地 27000平方米的庞大的县衙建筑群。当时,整体布局分为中轴线(知县衙)、东侧副线(县丞衙)和西侧副线(主簿衙)三大部分。中轴线建筑有宣化牌、照壁、大门、仪门、公生明坊、大堂、军械库、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银局、税库、东西帐房、库房、东西花厅等;东侧副线建筑有榜房、申明亭、寅宾馆、巡捕衙、县丞衙;西侧副线建筑有楼房、旌善亭、监狱、谯楼、吏舍、主簿衙等。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清代官衙监制和堪舆学说而建,体现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
内乡县源于秦代的析县,一直是河南宛西重镇。元时面积最大,辖今西峡,淅川,内乡三县全境,更兼战略要地`守伏牛之门户,处秦楚之要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魏时期改名为中乡县。隋朝因避文帝讳改名为内乡县。析县秦代邻郦县(唐代改称菊谭县)。五代时期菊谭并入内乡,清代隶属于南阳府,因管辖地域辽阔,配正五品知县。
现今的内乡县衙是国 家4A级景区,1996年列为国 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整个县衙建筑,布局对称合理,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具有我国南北方古建筑的文化艺术风格,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
↓迈入大门,正前为仪门,东边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西边的膳馆、县衙拴马桩和国 内仅存的清代监狱,一一映入眼帘。
↓县衙拴马桩是按“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规矩而立。
↓从大门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门,叫仪门,是官府的第二道门。中间的大门平日不开,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员时才可打开。
↓仪门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出入衙门皆由此门通过因与西侧死门相应,故称为生门。
↓仪门西边叫死门,亦称鬼门,此门平时关闭,常人不能由此出入。只有重大案犯,在判处死刑后,才由西门押出行刑。所以旧时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三班院即皂、壮、快三班衙役起居之所。皂班为内勤,负责站堂执勤,管理监狱等;壮班、快班为外勤,分别管拘捕、侦缉。
↓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彩绘的雕梁画栋,清晰美观。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也为知县发布命令、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暖阁中间的八卦图,精致优美,周围的三十六只白鹤栩栩如生,欲展翅飞翔。两块跪石上留下的跪坑,足见历史的痕迹,它表现出了封建时代衙门的威严和尊卑。大堂东边的建筑为县丞衙,西边的建筑为主簿衙、县丞、主簿分别为八品和九品。
↓大堂的抱柱联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
↓堂中 央的设施叫“暧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阁正面立一海水朝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暧阁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绿头签是捕签,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正面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图上的飞鸟叫“白鹇鸟”,是正五品官的标志,过去一般的县设的是七品县令,不设暧阁,而内乡过去统管的辖区较大,包括现在的西峡全境、淅川东南的部分乡镇。清代的知县审案的时候,由东侧走上暧阁,然后原被告才能被带上来,跪在堂前的跪石上,东边正方形为原告石,西边长方形为被告石,因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这里的被告石比原告石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