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备课的基本意义和方法
(2013-05-21 11:29:05)分类: 教学 |
一、备课的基本意义
二、备课的基本方法
备课要做到“六备”,。五结合”。
“六备”是:
(一)备对象,即解决对谁讲授的问题,达到“目中有人”的目标。教为学服务,以学为依据,教学的起点、重点、难度和进度,均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此,教师施教以前应该全面认识学生,充分了解学生。一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特点。重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既要对学生作个别了解,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分析,诸如学风、班风、课堂纪律、特点与问题,尤其是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智能发展水平。二是了解方法:可以采用调查、谈话、观察、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方式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二)备内容,即解决讲授什么的问题,达到“胸中有书”的目标。备内容包括:(1)备课标。课标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学习、理解和熟悉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课标,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2)备教材。教材又叫课本,是根据课标而编写的系统阐述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备教材要经历通览一分析一融化三个步骤:通览教材后对学科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逻辑体系等了如指掌。分析教材就是要弄清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以便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抓住关键、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融化教材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教材,善于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只有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
性融化在一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舒展自如、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3)备教参。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各种媒体寻找素材,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针对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合理取舍,灵活运用。
(三)备教具(或课件),即解决用什么讲授的问题,达到“言之有物”的目标。教具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训练所需仪器设备、材料等所有教学用具。教师为了讲课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常需借助必要的仪器设备或课件。那么课前应准备好仪器设备或课件,检查其运行状态,熟悉其操作规程,才能做到“临阵不乱”。
(四)备教法,即解决教师怎么讲授、学生怎么学习的问题,达到“教学有法”的目标。根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富有变化性,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要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此外,教师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教师的思维围绕学生的思维转,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思维转,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备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准备典型的课外课内练习题或实验操作、训练项目,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或切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六)备计划。
(1)备学期计划。学期计划是指教师开学前对所任课程作出的一个学期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是完成一个学期教学目的所确定的工作范围和教学进度的实施方案。学期计划一般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教材重点及难点、教学器材、教学措施、课时分配等内容。
(2)备课时计划(各教案)。教案包括普通教案、演示文稿、说课稿等,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或电子记录,也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备教案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或用文稿显示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学法指导等内容,是课前备课的最后工序。教案有详案和简案之分。一份合乎规范的详案,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概况,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等项目;二是教学进程(或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教学后记,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心得,通过教学后记,教师可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简案有表格教案和微型教案或卡片教案等。
“五结合”是:
(一)备学期计划和备教案相结合,重在备教案。课前教师应熟记教案,同时因课上情况多变,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能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更好地运用教案。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重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同学科的教师互助切磋、集思广益,明确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个人备课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显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三)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重在课时备课。备课应通览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重点章节和单元,主要概念、原理、规律,要以。精练”语句,备其“精要”。只有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重在课前备课。教师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叫集中备课,集中备课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前备课更不可少。一可弥补遗忘;--是增强记忆;三是可随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课前备课(含说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使备课更完美。课后备课是指课后教师进行回顾、反思、小结而作的。教学后记”。这样形成了备课一上课一再备课一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