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现今教育是素质教育,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具有发展的潜力,让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虽然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是个小学科,但是科学学习习惯养成历来受到我校的高度重视。今年我市本学年小学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借此良机,对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养成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习惯养成,先明要求,引进激励制度,促习惯养成
学生在校就是学习即知识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这里的习惯含有多方面的内容有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任何习惯不是靠几次教育或者几次活动就能够完成。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前提之一,学生要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这就要建章立制,规范言行。首先结合市里颁发的《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基本要求》和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班的《科学学习习惯基本要求》,集体公布并集中学习,学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习惯。课前、课堂、课后的言行就有章可循。不是以前认为的遵守纪律,就是科学学习的好习惯。遵守纪律只是众多好习惯的冰山一角,不是全部。
小学生受到年龄和生理的影响,在心理上渴望别人的鼓励和称赞。因此适时给学生一定的表扬胜过老师的千叮万嘱。例如:在上课以前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需要学生注重平时保持不算好的一些学习习惯,列一个表格发给学生,问他们是否能做到,课上经常的提醒,课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表现标上相应的等级,教师趁机加以表扬,连续几节课学生的某些习惯养成会有很大的改观。习惯养成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队会、板报等形式给以鼓励表扬,不断提高学习习惯养成的效果。
二、习惯养成,要长期坚持,实验课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
科学这个学科,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实验课是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因此科学的学习习惯有些是独一无二的,要经常保持如:到实验室上课,铃响前要排好队有序进入教室,勿大声喧哗,勿随便去碰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和实验室的其它物品;实验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安静,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实验操作要严谨规范、保证安全;探究之前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明确活动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合理切行的实验方案,动手之前先动脑即先想再做,或一边想一边做。有“动脑”为先导,就可以有效避免“动手”的盲目性,使“动手”的目的性、条理性都会增强,进而“动手”的效果也会更好……
实验课的学习习惯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不但会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上课的安全有所保证,因为实验课经常接触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者易碎易爆的仪器等,学生必须养成按实验要求去操作的习惯,否则宁可多用几节课培训学生,也不随意进实验室。
科学试验课有着大量学生动手试验的地方。学生在此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表面上看参与度也非常的高,场面非常的热闹。这与孩子的天性分不开得,爱玩、好奇心强。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在面对众多材料时,实验方法、实验效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也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动手”与“动脑”脱节了。严谨的实验成了没有思维指导下的简单的手的动作。实验活动停留在表面,场面热闹而实质空虚。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求他们动手之前先动脑即先想再做,或一边想一边做。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思考方面的提示。有“动脑”为先导,就可以有效避免“动手”的盲目性,使“动手”的目的性、条理性都会增强,进而“动手”的效果也会更好。最终让学生养成不猜想,不设计试验步骤和方法就不试验的好习惯。
三、习惯养成,不整齐划一,兼顾总体发展,照顾个体差异
科学学习习惯只是各种学习习惯中的一种,众多的学习习惯有着很多的共同处。如坐姿、持笔姿势、回答问题等等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要求,他们互相促进。例如学生的写字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达水平看似应该语文老师作指导,其实则不然,学生这俩项习惯养成的好会对科学起促进作用。因此学生的通用学习习惯,我是常抓不懈。
在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中,在制定习惯培养的目标时,我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学习习惯的差异性主要受每个个体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不同造成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实践中,既要向他们提出统一的、一致的要求,同时也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如:在做溶解试验时,要求学生在搅拌的过程中,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壁,可有的学生非得弄出声响,我过去了解情况,学生知道搅拌时不要碰玻璃杯,可是她的手老发抖,稍不注意就会两者相碰。这就是个体的差异,不能说这位同学的习惯不好,只是操作能力差。因此学生在这方面习惯培养上,就不可整齐划一,学生能按要求做即可,允许有差别。
四、习惯养成,贵在坚持,不良习惯改正,循序渐进
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必须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耐心的指导,严格的要求。例如,观察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1)在进行观察活动前,要先明确观察目的,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感官或仪器进行认真、全面、有序地观察。(2)观察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切记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混为一谈。(3)观察要细心、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随时发现事物发展的细微变化,如实地作好记录。(4)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中要养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的习惯。学生本节课能按要求做的,要及时表扬,让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那些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的,也要给予肯定,并给与一定的建议。对有此方面还有很大不足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学生有不良习惯时,要综合运用多种强化手段及时纠正,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应注意方法、时间、地点、时机等不能一味的批评教育,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需要老师的耐心、真心,循序渐进,贵在坚持,不可一蹴而就。同时还要联系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等一起研究,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