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的通麦天险和南迦巴瓦峰(图)

标签:
通麦天堑鲁朗牧场石锅鸡南迦巴瓦峰杂谈 |
分类: 走过的足迹 |

早就知道在318国道川藏线上有一个通麦天险的路况是异常地艰险难行,由于经常发生恶性的重大交通事故而号称"通麦坟场"。所以,当我们离开波密县城前往鲁朗镇时,司机小朱师傅特意安排我们在老虎嘴隧道前下车,体验走一段原来的通麦天险的318川藏线的老路。当我们走在这段的老路上时,还是被眼前难以言表的艰险环境惊着了,不禁感叹往日川藏线的艰难和不易。
通麦天险是指从通麦大桥到帕龙乡的14公里路段天险,这里是川藏线上最险的一段路,位于在波密县城城和林芝县鲁朗镇之间,2016年4月之前,这一段14公里的险峻路程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这里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因此,素有"川藏难,难于上西天"的说法。行走这一路段时,由于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故通麦、帕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
2012年底开工,这一带修建了包括通麦特大桥、帕龙沟特大桥和数座隧道。原来二十来公里的烂路减到5公里多,取而代之的是穿山的隧道和跨河的大桥。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整个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更加安全便捷。而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在帕龙藏布江上,帕龙沟特大桥飞跨 帕龙藏布大峡谷。在汹涌的易贡藏布上,通麦人行悬索吊桥、单行汽车便桥和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展现了昔日天险变通途的西藏公路发展史。
过了通麦天险,中午我们到达鲁朗小镇,品尝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美食-热气腾香味扑鼻的鲁朗石锅鸡后,我们就近悠闲地在湖边的牧场散步游玩。这里的游客不多,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而这一天最出彩的是傍晚时分,我们赶到了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口,在那里等待南迦巴瓦峰的落日景色。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汇处,是西藏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它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南迦巴瓦峰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我在4月份进藏到林芝赏桃花时,走在南迦巴瓦峰脚下一整天都没有看到它的真容,只有在傍晚乘车返回时,偶然间的回头一瞥,竟然在那一刻看见云开日落时的南迦巴瓦峰全貌,遗憾的是那时不能停车拍照,留下了一点遗憾。
我们赶到色季拉山口时,天空乌云密布、寒风凛冽,车外几乎冻的站不住人。眺望远方的南迦巴瓦峰,此刻也是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时隐时现。但是,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等到了云层露出一片空隙的时刻,看到了雄伟的南迦巴瓦峰。此刻,面对神山,唯有双手合十地祈福-扎西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