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茶马古道上的德钦古城,我们又沿着激流汹涌的澜沧江翻山越岭地向西藏方向行驶。在一个不起眼的峡谷拐弯处,终于见到路旁立着的一座石碑,上面用汉字和藏文书写着“美丽西藏、善妙芒康欢迎您!”。哇塞、离开北京已经一周多的时间了,此刻终于进入到西藏的地界啦!心里有点小激动。赶紧下车到这块石碑边上打卡拍照。上车走不远,便看到有一个指示牌指向“千年古盐井”。
从澜沧江边的柏油公路上下来,向古盐井的路并不好走,好像是在施工建设中。当车子拐来拐去穿过一个小村庄时,我们立马被眼前看到的壮观景色给惊着了。只见在激流汹涌的澜沧江畔,用木棍支撑搭建的一排排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盐田好像蜂窝一样排列在岸边的陡坡和沙滩上,一块块褐红色的晒盐平台组成的盐田在太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色彩,盐田里劳作的藏族妇女和一片片刮盐后形成的白色波纹,好像一幅充满沧桑岁月感的、古朴原始的历史画卷,给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了。
停下车,立刻就有当地的藏族村民和孩子们围过来向我们兜售自产的井盐。听一位热情的会讲汉语的藏民说,这里的盐井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这一带的澜沧江两岸总共有3000多块这样的盐田,这个村子里的藏族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生产井盐为生的盐民。在鼎盛时期,这里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和食盐的生产地。即使是我们现在眼前所看到盐田也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而且,靠村子这一侧的水源比较好,生产的盐的质量比江对岸要好,是完全没有增加任何添加剂的纯手工食用盐。他们至今依然还保留着非常原始和传统的产盐方式,只是由于这种古老的产盐方式是靠天吃饭、再加上产量少,生产成本增加和交通运输和销售跟不上等原因,已经远远赶不上其它地区的大规模的现代化产盐的速度和规模了。现在,江对岸的盐田基本上已经被废弃了。听了他的介绍,看着眼前依然能够看出当年鼎盛时期辉煌影子的盐田,心中不免有些惋惜。
离开古盐田返回公路,很快就到达了芒康盐井镇。这是我们进藏后遇到的第一个镇子,在镇子的入口,我们也接受了第一次的进藏安全检查。此刻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于是,司机一路打听地把我们拉到镇子上很有名气的盐井正宗面馆。到地方抬眼一看,好家伙,这里居然是一家被《舌尖上的中国》、《走进西藏》和《远方的家》等众多媒体和节目介绍过的网红面食店,这种面食还有一个广为人知、俏皮好听的名字-加加面。
还没有看清楚这网红美食店的里外环境,我们就被店里传出的一阵阵欢快的藏族歌声所吸引住了。赶紧走进店铺内,只见藏式装饰的店铺内的一侧已经坐满了一批外国游客。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两个年轻活泼的藏族小姑娘一边唱着藏族歌曲一边忙碌不停地在给客人们端面添菜,嘴里还不时地发出欢快的喊声。顿时,我们就被一股迎面扑来的非常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的欢快气氛所包围和感染。
其实,所谓的加加面,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用油和面后制作的细面条。但不是像我们汉族一样,一次盛一大碗、加上菜码或佐料拌一拌就吃了。而是每次只盛一口的量、然后蘸着汤料慢慢吃,吃完再添,直到你吃饱为止。期间,藏族小姑娘不断地给你添加,并催促着你多吃。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加加面。漂亮俏皮的藏族小姑娘告诉我们,吃面时,不能将面条或汤汁撒在桌子上、若发现桌子上有遗撒,按照当地的风俗,男的要被妹子脱裤子,女的要被藏族阿哥带走。听得我们是哈哈大笑,这样的吃面方式还真是第一次经历。吃多少碗面,每次都用小石子计数,最后统计。若是能突破最高纪录的145碗,就免单,而小姑娘嘴里一边唱的歌曲、一边催促着快吃、快吃!
在如此具有民俗特色的欢快氛围中用餐,大家真是情绪高涨、欢乐无比。一路的疲劳和高反一扫而光,只有欢乐兴奋的情绪和畅快的食欲。我在内地城市和国外也去过一些酒店、剧场和娱乐场所举办的音乐、歌舞、杂技等表演秀场,均是极尽奢华和排场,可惜都是商业气息太浓,吃完看完也就忘记了,甚至有时会因为过于喧闹而让人烦躁地中途退场。而像加加面这样原生态的藏族饮食娱乐、欢乐欢快、温暖人心、给人如此强烈的美好听觉和视觉冲击和愉快回味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在此强烈推荐,若是分享到此文的朋友们将来有机会去走滇藏线,一定要去芒康盐井镇正宗面馆,体验一把能让你欢乐无比、终身难忘的加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