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门要永远敞开着,给孩子一个在彼此的心灵上自由进出的通道.
昨天晚饭的时候,儿子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起他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听到的同学们聊起的在家里的一些有趣的表现。说是班里有许多的同学在家里都有因为与父母的意见不合而摔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气的行为表现。
儿子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因为和妈妈有矛盾,两个人各不相让,在家谁也不理谁、行同路人.每天这位女生放学回到家后,一声不吭,跟谁也不说话,低头吃完饭后就"咣"地一声,把房门用力地一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作业、玩游戏、上网直至熄灯睡觉。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同样地不吭声,吃完早餐,也不和父母道别,门一关走人,好象是寄宿在别人家里一样。另一位男同学也是因为不肯忍受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武断粗暴而经常在家摔门表达抗议。还有…。
看着儿子象讲故事一样在述说着别的同学在家的遭遇,我不禁插话问道:“你在咱家不是也有过摔门的表现吗?这下可找到同盟军了!”儿子嘿嘿一乐:“那还不是让你们给逼的?我是忍无可忍才那样做的。”看着话题扯的,简直是引火烧身吗。
仔细地一想,儿子以前在家仅有的几次摔门的举动都是他在与我们为了是做作业还是玩电脑游戏以及我们指责他学习不细致认真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而产生意见冲突、沟通无效,又迫于大人的强势,不得不屈服而心里又万般的不乐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摔门是他表达不满和抗议情绪的一种方式。
记得有一次,儿子因为极度不满意他妈妈对他周末时间的安排,认为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没有玩的时间,先是磨蹭、抵抗,到哭泣抗争无效后的恼羞成怒地将门一摔,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任凭我们在门外怎麽“威逼利诱”都不肯打开房门。此时,妻竟无奈地望着我问道:“你小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他这是象谁啊?”闻听她这样的质问,我哭笑不得地连呼:“冤枉啊!”。
我小的时候,尽管咱不是一个乖孩子,可咱也不敢当着父母的面摔门抗议啊!一般的情况都是俯首帖耳地聆听父母的教训,即使是心里有委屈或者是不满,也不敢吭声,担心一旦有所表示,后面会有更严厉的惩罚接踵而来。咱顶多也就是眼泪汪汪地低着头不说话,事后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大声地抽泣几声、抹两把鼻涕眼泪、心里暗暗地发一发狠了事。哪里还敢当着父母的面摔门呢?那简直就是吃了豹子胆式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啊!
关于我小时候的境遇我也跟儿子说过,意思是让他知晓他的童年是多麽的幸福。可往往在我兴趣昂然地“忆苦思甜”的时候,每每都会被儿子极不耐烦地打断:“你的童年是什麽年代?我现在是什麽年代?别总拿过去的事情说事儿啦!现在打孩子是犯法的,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行!”一时噎得我是无言以对。
的确,时代不同了,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步。更何况,初中时期的孩子们正是处在青春发育期,遇到事情时的焦躁、冲动和逆反心理等表现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就象中年人也会经历更年期一样,只是成年人的自我抑制力要比孩子强许多,不会象孩子那样表现的直接和随意。
现在,都市里许多的家庭里,大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精神和身体都处在一种超负荷的状况中。有的家庭里还会遇到大人的更年期遭遇到孩子的青春期的情况,若是家庭里整天针尖对麦芒地发生冲突的话,不仅达不到帮助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那日子可就真的没法儿过了。
所以,针对初中的孩子在家摔门这一似乎普遍存在的现象,家长们是否可以在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情绪的时候,不是立即火冒三丈地给予简单的和硬碰硬的反应,或者是一筹莫展、唉声叹气。而是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找出矛盾和冲突的根源,用有效、细致和耐心的沟通方式来统一大人与孩子之间不同的意见和认识,最终解决矛盾和冲突。毕竟,建立和谐家庭、让孩子们能够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孩子家长的共同心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