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堵”北京这样的交通拥堵情景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国庆长假刚刚结束,翻开报纸看到的却是上班的第一天北京城区全线道路交通拥堵的消息。同时,看到报纸上赫然在目地写着:“预报!10月11日周一早上7点-9点,北京市区将大堵车。”这提前通过媒体预报城区交通拥堵的情况在近期似乎已经成为了京城媒体上颇为频繁出现和引人注意的预报内容了。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北京的媒体一般都是在严重的交通拥堵事件发生后才会在第二天以新闻的方式报道一下。虽然以往北京的广播电台里也有交通频道时刻在播报“路况信息”,可是,在刚刚过去的九月十九日那天下午雨后发生全城交通严重拥堵之后,市政府有关的交通管理部门就开始通过媒体提前预报即将发生的交通拥堵的时段和路段,意在提醒市民们避开拥堵时段和地区,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象中秋节前夜、“十一”前夜和“十一”放假结束上班的第一天的早上的这些日子的前一、两天里,我们都能提前在媒体上看到和听到关于提醒交通拥堵的“堵车预报”。
由此看来,在北京这座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交通拥堵的情况已经和沙尘暴、下大雨和下雪一样成为了影响市民生活和出行交通的灾害了。而“堵车预报”已经和天气预报一样开始在我们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影响作用了。
北京这座城市目前已经拥有人口19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约700多万),机动车辆400万辆。出行难、堵车烦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影响百姓生活的社会问题。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说:北京人上班平均用在路上单程的时间是52分钟,位居国内各大主要城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首堵”。此消息一登出,有不少的市民纷纷地喊冤叫屈,认为自己每天用在上班路上的时间远远地比52分钟要长很多。有市民幽默地说:“对不起了,我每天至少要在上班的路上耗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是我拖了大家的后腿。”,还有的说:“52分钟我开车还没有从家挪到三环路呢!每天在路上堵车的时间都不只这些时间。”总之,北京的交通拥堵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拥堵状况,那已经是相当地拥堵了。
“堵车预报”虽然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预告的服务,是有关方面人性化的管理和疏导手段。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无奈的应对交通拥堵状况的措施,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京的堵车现象迟早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灾难性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状况,恐怕我们还是需要鉴戒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重点地优先建设和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
记得我十几年前去日本东京出差的时候,在合作的公司洽谈业务后正赶上下班的时间,只见对方公司的老板也和我们一起出门,准备搭乘地铁回家,我还问对方:“您怎麽没有自己开车啊?”,对方回答道:“东京的大部分人都是搭乘地铁上下班,既方便又快捷还节省能源。”而东京的公共交通也确实的方便,不仅地面上的公共巴士很多,而且整个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就好象蜘蛛网一样,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就在迷宫一样的地铁里走失了。从市区任何一个角落出发,不到5分钟,一定会遇到一个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设施的便利发达和公众节能环保意识的良好基础使东京这座人口密度排在世界前列的城市里的交通秩序显得井然有序,很少遇到堵车的现象。在那次旅行中,东京的公共交通的便利以及良好的交通秩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十几年前,北京只有一个地铁1号线和2号线,全部加起来才40多公里。而北京的人口也不过是1200多万人,机动车也不过200多万辆。可是,现在急剧增加的人口和机动车已经让整个城市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部门不堪重负。一方面是公共交通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是机动车无序地增加。据说,现在北京市每天增加机动车2000辆.而且,北京一个家庭里拥有两辆甚至两辆以上私家车的情况也在显著地增加。这样的车辆发展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空气的污染,而且还产生了大量地占用地面空间等问题,使人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更为恶劣。尽管这些年北京的城市公路和地铁在不断地建设扩张,有关管理部门也采取了”车辆尾号限行、错峰上下班“等措施,可是,依然是建设和治理赶不上发展的步伐。上班族每天搭公共汽车、坐地铁、堵车,不亚于是参加一场“交通的战争”。
“堵车预报”是伴随着京城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运而生的与时俱进的生活信息,但愿有关方面能够尽快地从根本上对这个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和长远的治理,让这样的预报节目尽早地消失,让生活在京城里的老百姓能够畅通无阻地出行,让首都的蓝天更加灿烂,空气更加新鲜,人们的生活更加地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