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紫砂之我见
(2009-04-19 21:20:02)
标签:
娱乐 |
几何形体造型,俗称“光货”,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问的比例关系,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圆器,根据球形、圆柱形、圆锥形等变化而来,用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圆器的造型规划要求“圆、稳、匀、正”,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
圆,要求壶式形体必须珠圆玉润,圆中要有变化,有感情。口、盖、纽、嘴、把及壶身肩、腹、足的配置要协调和谐,韵律流畅,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稳,是指造型的安定,要求实际使用和视觉效果两方面的稳定,因此,必须处理好底足的比例和造型式样。
匀,是指壶式造型自身的比例,以及嘴、把、纽、足等附件的大小,曲直,都要与壶式造型相称,构成恰当的比例。
正,制作技术必须规矩严谨,造型端正挺括。
这样,对圆器的艺术要求归纳起来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比例谐调,敦厐周正,转折圆润,有骨有肉,骨肉亭匀。”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是圆器造型的典型作品。
方器,有四方、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等,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方器造型常以线面挺括平整,有楞有角,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的感受。方器造型规则要求,制品必须“比例正确,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形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还要求口、盖、纽、把、嘴皆应与壶式形体相称,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不论壶体为几方形,任意变换壶盖方向,仍须严密吻合。僧帽壶、传炉壶、觚棱壶是传世方器的著名壶式。
自然形体造型,俗称“花货”,又称塑器,是对模拟自然物体形态和带有一定的浮雕、半浮雕、线雕、圆雕装饰的壶式造型的统称。造型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的形态,运用提练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予以变化夸张,创制成壶式,典型的造型如甜瓜壶、梅椿壶、竹段壶等。
巧形即是造型设计构思奇巧,既肖形又不落入自然主义的俗套,视觉上的美观、触觉的舒适与功能的合理有机融合,达到理趣兼具。
巧色即是巧妙运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突出制品的主题内涵,使之肖形毕真,意趣隽永。
巧工即是制壶陶人以高超的工艺技巧,运用捏塑缕雕的手法,肖形状物,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因此,自然形体造型要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将自然物体予以变化和进行发展,提练取舍,去粗存精,既要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抓住其自然形态最完美的部分,更要表现对象的本质,展现其内在的特性。
筋纹形体造型,习称为筋纹壶或筋囊壶,是制壶艺人创造的一种规范精确、结构严密的壶式。它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态,予以艺术化规范化,形成流畅自然的筋纹,纳入紫砂壶的造型结构中,使紫砂壶具有一种秩序井然,韵律鲜明的美。这类壶式造型的突出要求不仅壶身必须是筋纹形的,而且口、盖、嘴、纽、把也必须制作成筋纹形,使之与壶身纹理相契合,达到上下映衬,身盖齐同的效果。在整体造型方面还应做到“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色合理”。筋纹壶造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壶身筋囊的曲线,必须是内外同一的,如若只是壶身表面有筋纹形,而壶内面为圆形的,则为瓜棱壶,属自然形体造型,不属筋纹式造型。这是筋纹形体造型与自然形体造型最根本的差别。同时也决定了筋纹壶制作的工艺难点,不仅壶身的每一等分必须比例精确,和谐自然,而且口盖必须盖合严密,特别是壶盖任意转换方向均可严密盖合,滑爽利索,毫不摇晃松动,这就要求壶口每一等分的曲线,与盖口每一等分的弧线,都必须计算得十分精确,达到丝毫无差的严密程度,才可能在壶盖随心所欲地转换方向时,每一筋囊皆可吻合无差,这是何等高超的工艺技巧!这是筋纹形体造型制作的关键,手艺一般的紫砂陶人者,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水平壶是我国南方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茶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中也广泛使用。水平壶容量很小,其规格习惯以“几杯”称,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别,制品以六杯、八杯为多,一般六杯容量为80毫升,八杯为100毫升左右。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以壶本身容量的开水冲泡,还不能使茶汁顺畅溶出,必须把茶壶放在碗内,用沸水淋浇壶身,使茶壶漂浮浸泡在热水中,以利茶汁顺利溶出,这类壶由是称为水平壶。水平壶的嘴和把除了在形式上要协调外,重量也要一致,才能在水中保持水平状平衡。
紫砂壶的盖、纽(的子)、嘴、把,虽为壶身附件,但关系到壶的使用功能和整体美观,故都有精细处理。
紫砂壶口盖的处理
口盖的处理。
由于紫砂壶不施釉,口盖可合在一起入窑烧成,成品应达到口盖直、紧、通、转的要求。直,是指插入壶口的盖的子口,要既深又直,即使举壶斟茶,壶身倾侧,盖也不致脱出,才无落帽之忧;紧,是指盖与口之间要做到“准缝无纸发之隙”,严丝合缝又盖启自如;通,是指圆形的口、盖,必须圆得极其规正,口盖盖合时要旋转爽利;转,是指方形(包括六方、八方)和筋纹形的口盖,盖合时可任意转变方向,均盖合严密,毫无差失。
紫砂壶嘴的处理
紫砂壶壶嘴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五种形式,一弯嘴形似鸟啄,故紫砂壶陶人称之为“一啄嘴”,二弯嘴根部较大,出水畅,一般用于大众产品。流又叫鸭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用于茶具、咖啡具、奶杯上。
壶嘴关系到出水畅通,注茶爽利,所以造型和制作工艺比较讲究。其要求:造型要符合水流曲线,长短、粗细及安装于壶身的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必须光滑畅通,应达到斟注时出水流畅,壶嘴根部的出水眼,开始为独眼,因易被茶叶堵塞,到清代中叶以后开始做成网眼。壶盖上的出气孔,也关系到出水顺畅与否,气孔大小要合适,做成内大外小的喇叭形,这样不易被水气糊住。有利注茶。
紫砂壶把的处理
紫砂壶把的处理。
紫砂壶把的形式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端把最常见,一般紫砂壶都为端把,安装在壶体上嘴的相对位置。横把少用,其在壶体的位置与嘴成90度直角,造型的圆筒形为多。提梁安装于壶的上方,颇具装饰效果,又有一种活络提梁,用金属或藤做成,方便于运输包装。这种形式的提梁又称软提梁。
纽(的子)的处理。
纽的形式多样,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和肖动物形等,由于纽处在壶盖的明显位置,因此使用要依据壶式造型,以取得协调的艺术效果。一般圆壶多用宝珠形纽,扁壶以桥形纽多见,像生壶则用瓜柄纽、树椿纽等等。纽的形式必须与壶的造型相融合。
紫砂壶嘴、把、纽与壶身的连接,有明接和暗接两种手法。明接,一般用于大众产品和方器上,嘴、把与壶身连接处有明显的界限。暗接,连接处无明显痕迹界限,就像从壶身上长出来似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紫砂壶底足的处理
底足的处理。
底足直接关系到壶的放置平稳,也影响造型的美观,所以制陶人在处理时十分认真。紫砂壶底足分一捺底、加底和钉足三种。
一捺底是紫砂壶的特有样式,因为紫砂壶不施釉,烧成时无粘连的问题,用一捺底处理圆形造型,显得简洁灵巧。加底即挖足,是在紫砂壶成型后加上的一道泥圈,所以称为加底,犹如其他陶瓷器的圈足。钉是一般用于口小底大的造型上,以使器形趋向活泼,避免呆板。
紫砂壶造型虽可分为二大类,但具体壶式,由于历代艺壶陶人的精心创制,层出不穷,已不下千种。
紫砂壶的装饰
紫砂壶以其自身的造型变化和泥料色泽为装饰手段,而这些装饰都是在成型过程中,作为成型的一个环节,与成型同时完成的。归结起来紫砂壶有以下一些装饰手法。
①线条装饰,目的在增强造型的优美,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皮带线、凹肩线、筋囊线、抽角线、折角线及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等。
灯草线是一种状如灯草的细圆线,用在壶口称翻口线,用在底足部称底线,也可成组或单独用于肩和腹部,增加装饰效果。
子母线,是一组一粗一细的平行双线,又称文武线,常用于壶的口盖组合。一般粗线在上,细线在下,使器形更趋稳定。
云肩线,用于壶肩转折处的线条,目的在加强造型线条的韵致和节奏。
凹凸线,一般用于器腹部,以线条的粗细、厚薄、宽窄的变化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的紫砂壶由上下两半镶接成型,在接合的腹部加贴凹凸线或皮带线,以掩盖接痕,增强镶接牢度。
凹肩线,是壶肩部的一种双曲线,以增加造型变化,同时使器形更趋稳重。
筋囊线,也即筋纹器表现筋囊的重直线条。
抽角线、折角线,主要用于方器转角部的处理,使之藏锋匿角,方中寓圆,增加器形变化。
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是构成壶身装饰云水、菱形、如意、花瓣形状的凹线,布满器身,流畅贯通。
②刻画装饰是紫砂壶装饰的主要形式,由在壶底镌刻署款发展而来,在壶身镌刻诗句及(钟鼎、汉瓦、魏碑等)金石文字,文字书体有篆、隶、楷、草,清代中期以后发展为书画并刻,壶身一面镌刻壶铭,另一面刻画绘画,将造型、诗文、绘画、书法、金石汇于一体,形成紫砂壶装饰的独特风格,使紫砂壶满含儒雅温馨的文化气息。
③印纹装饰,是由刻画装饰衍生的一种装饰手法,即将装饰纹样先刻在模板上,模板的木质必须细密坚硬,然后压印出带有花纹的泥片,再将花纹泥片与壶体其他泥片镶接成型。印花装饰的花纹是凸起的阳文,刻画装饰的花纹是陷入胎体的阴文,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印花装饰不仅有花纹图案,还有文字,传世曼生壶中的瓦当壶、及四方回纹瓶等即是。
④泥绘装饰,就是在已成型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料或白泥、朱砂泥、乌泥等其他色泥调制的泥浆,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堆画的泥料有一定的厚度,犹如薄浮雕,艺术效果极佳。
⑤贴花装饰,清初出现,其做法是采用印模,先将用作装饰的图案纹样模印好,经过加工修饰,然后粘贴于紫砂壶的装饰部位。用于制作贴花的泥料,可以是与坯体色泽相同的本色泥料,也可以是不同色泽的泥料,从装饰效果看,同一色泽的贴花,显得沉着浑朴,立体感强,不同色泽的贴花,特别是浅于坯体的色泽,则纹样突出显明,色彩对比鲜明,气氛活泼而热烈,华丽而美观,有着浓厚的装饰意趣。
⑥釉彩装饰,是在素烧的紫砂壶上加施釉彩,始于清初康熙年间,是吸收瓷器的釉彩装饰工艺而发明的紫砂壶装饰方法。还有一种点彩,不施底色,用釉彩直接在壶体作绘画等装饰。五彩、粉彩是采用含钠易熔釉色料,在紫砂壶成品上堆画花卉、山水、人物,再入炉经300~900℃第二次烧成。再有一种釉彩装饰是在紫砂胎骨上施满釉,称为“炉均”,在匀净的天蓝色釉面中,根根白毫细腻而致密,构成炉均釉的突出特色。
对于紫砂壶釉彩装饰,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肯定者认为施釉加彩,开拓了紫砂壶装饰工艺的新途径。否定者则认为,紫砂壶施釉加彩,美则美兮,却改变了紫砂壶的面貌,所以,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光彩射人,却失本来面目。”紫砂壶施釉加彩,舍素朴而尚奢华,可能是为了适应宫廷追求富丽华贵的风尚。但紫砂壶加釉彩以后,壶体表面的气孔却因此被堵塞,影响紫砂壶宜茶的独特功能,因此说“却失本来面目”,是很中肯的。
⑦镶嵌装饰,借鉴于金银错工艺技法,先在紫砂壶坯体上刻饰好细致的纹样,纹样的线条均为阴文,经烧成后再嵌入金、银、铜等金属丝,然后整平磨光,在朱紫色的壶身展现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精美图案纹样,显得富丽堂皇。用作镶嵌的金属材料,黄金太昂贵,一般人以铜来代替,银丝价格适中,比较合适。
⑧雕漆装饰,这是借用中国髹漆工艺的技法,在紫砂壶表面髹漆,一层一层积聚到一定厚度后,再在漆面雕饰花纹图案。雕漆紫砂壶传世极少,主要为宫廷中使用。
收藏紫砂壶关键在于艺术价值,收藏时务必从美学角度进行三看的选择。
一看泥色。紫砂的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泥色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泥也称“五色土”。哪几种泥色最佳并无定法,但必须注意,泥色不能太艳,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