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赵堡太极拳以老子、宓子、麻衣真人、陈抟老祖、火龙真人、张三丰等道家为渊源,尊王宗岳为祖师,自王宗岳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将太极拳传于赵堡镇蒋发先师后,太极拳才真正从仙界落到了民间。从此,太极拳才在民间传播开来,并从赵堡走向大河南北、从赵堡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中一宝贵遗产。在这数百年间,赵堡镇涌现出了一代代太极宗师,他们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分别是蒋发、邢西怀、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萍、和兆元、和庆喜、郑锡爵(伯英)等,并从赵堡太极拳中演化出了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太极拳真源流。
赵堡,温县之重镇。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于温东十五里许挖地筑堡而居,世称赵堡。迄今已两千五百余年。
古赵堡东西长三里,南北二里半,周长九里十三步。护城墙高二丈四尺,底宽三丈八尺,望瀛、向离、瞻华、法坎四座城门巍然屹立。护城河宽三丈,深丈许,沿青峰岭至赵堡九条路沟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龙朝凤之势。堡南三官庙为凤头,中心关帝庙为凤腹,北面孙真庙为凤尾,东祖师庙西三清庙为凤翅。另有名胜古迹多处:铁三官、杨裹槐、金银二冢凤凰台、没梁庙、舍身台、七十二台阶至顶,穿廊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围唐古槐,魁星阁上点状元。永安寺(即南大寺)占地五百四十亩,老君庙青牛栩栩如生,南紫阁双鸽巧夺天工,南观之翩翩起舞,北视之头下脚上如倒悬。
赵堡北依太行山,南傍黄河水,山阴河育,人勤土沃。自古以来耕作精细,农艺先进,汲水浇地,旱涝保收,大河南北,堪称翘楚。
赵堡古来即居南北之要津,是黄河重要渡口,对岸为汜水镇,是南来北往(尤其是山西客商)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造就了这里的繁华,也为太极拳落根于此创造了天时、地理等条件。
在明万历年间将太极拳传入赵堡镇的是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是蒋发,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世居温县以东距赵堡数里的小留村,其自幼喜爱武术,也常在赵堡镇与拳友,切磋武艺。却说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的一天,一位老者从山西过来,准备渡河去南方办事,路宿赵堡镇,他见街边一个紫布衣服青年与几个年轻人在练拳习武,不少村人也在观看,看后自语道:这个穿紫布衫的青年可教,将来定有出息。此话正好被旁边一后生听到,便告知这个穿紫布衫的青年,这个青年正是蒋发,蒋法听说后,认定此人必是武术高手,便急切到旅店求见,自愿拜倒在他门下学拳。
这位老者便是精通易理与太极拳法的王宗岳,山西太谷县小王庄人。王宗岳一再推脱,无奈蒋发跪地不起,苦苦恳求,王见其忠厚诚实,便约其一月之后某日在黄河岸边等候。蒋发算准日期,天未明即去等候。正午,王宗岳至,见蒋发如此恭敬,便带他到山西授艺。蒋发在山西学艺七年,侍师如父,苦累不停,故而长进很快。据传,因王宗岳年老,架势多有其女代授,再由老先生指点改正,后人戏称其拳为“大姑娘架”。现在拳谱中,还有许多与女性相关的名称,如“单摆莲”“双摆莲”,陈氏太极拳里也有这些名称,也直接佐证了陈式太极拳衍生于赵堡太极拳。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拳经歌诀多有发挥注释,蒋发亦得其玄妙,艺臻化境,归家之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传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及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庭。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秘诀,传之於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后人皆为太极拳为三丰祖师所创,然究其根,太极之发源,不自三丰始,“老君设教,宓子真传”即可证明,三丰祖师乃为太极拳集大成者或中兴者也,於老子所传,方可为之真源。
蒋发传邢喜槐
蒋发学成回家后,与当地的拳师较艺,无人能敌过他,他的太极拳艺远近闻名。他牢记王宗岳的嘱咐。王宗岳在他离开山西时对他说,对他所教的太极拳,不要随便传授,但不是不传人。如果你不得到可传的人就不传,如果得到可传的人一定要尽心尽力传授。如果得到可传的人不传授,就如同绝了后代一样。如果能广泛传授更好。蒋发曾经应乡邻的邀请,外出教太极拳白天给别人当把式(长工),晚上教东家的一些子侄练太极拳。由于疲劳,他便教学生一套起势面南,收势面北的太极拳,而他在学生练拳的南面可以趁机多休息一会儿。蒋发的报酬是每年一担麦子,他母亲在家做一些纺织品。赵堡镇是温县一个繁华的集市,蒋发经常拿一些纺织品到赵堡镇上摆卖。赵堡镇上有一个叫邢喜槐的,是一个大户人家,十分仰慕蒋发的拳艺,千方百计想接近蒋发。每当蒋发摆卖时,他就高价将蒋发所卖的东西买过来,过后低价卖出去。并从各方面周到地照顾蒋发,以实现他学拳的目的。蒋发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感到邢喜槐为人忠厚,在赵堡镇口碑很好。不久,邢喜槐就亲自登门请蒋发到赵堡镇他家教拳,并给他安排一个院落,雇请一个丫环侍候他的母亲,每年给报酬三担小麦。蒋发不用干其他活,只专心练拳教拳。蒋发被邢喜槐的真诚所感动,将自己所学对邢喜槐倾囊相授,除了将太极拳的绝艺教给邢喜槐外,还将王宗岳所传太极拳秘诀、论著等也传给了邢喜槐。邢喜槐拳技达到神明境界。他一生擅长太极春秋大刀,他所用的大刀刀头重30斤,刀柄是桑木做的。邢喜槐的后代在赵堡镇繁衍到现在已经是19代。
邢喜槐传张楚臣、
张楚臣,山西人。从山西到赵堡镇经商,开始是开鲜菜铺,后来,生意有所发展,改为开粮行。由于他品秆端正, 在赵堡镇备受尊敬。他和邢喜槐接触后,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邢喜槐将赵堡太极拳全部传授给他。张楚臣的后代现在还居住在赵堡。
张楚臣传陈敬柏、王柏青
陈敬柏的家族是从陈敬柏的祖父陈文举从陈卜庄迁移到赵堡镇落户的,他的父亲陈来朝就出生在赵堡。陈敬柏的名字叫陈基,敬柏是他的字,号长青。张楚臣见陈敬柏人品端正,办事可靠,就收他为徒,传他赵堡太极拳。陈敬柏武功高强,将赵堡太极拳推到了鼎盛时期。他广传了赵堡太极拳,跟他学拳的有800多人,其中得其一技之长的有16人,得其基本的有8人,能全面继承他拳艺的只有张宗禹一人。陈敬柏神奇的太极拳功夫,到晚年还保持炉火纯青的状态。在赵堡,至今还流传有他年过八旬还与人比武的故事。山东有个武士外号叫“黑狸虎”,勇猛异常,曾经在一次切磋技艺时败给陈敬柏。10年后,他又来到赵堡镇,要找陈敬柏讨回面子。这时,陈敬柏已经84岁,并且还有病缠身。两人在赵堡村北孙真神庙柏树林中交手,“黑狸虎”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步步逼紧,招招致命。陈敬柏步步相让,圈圈连环,将“黑狸虎”的凶猛进攻一一化解,并且战且退,退到一棵大柏树前,“黑狸虎”以为陈敬柏年老力衰,没有还手之力了。用出他的杀手绝招“黑虎掏心”,左手出其不意地往陈敬柏面前一晃,右手如迅雷般直奔陈敬柏胸口。陈敬柏应以赵堡太极拳中的“伏虎”招法,不理“黑狸虎”左手的虚招,身体稍微向左引化,左手往下一搂“黑狸虎”的右拳,右拳佯攻“黑狸虎”的胸前。“黑狸虎”急忙用左手格开陈敬柏的右手,陈敬柏乖势以右肩一个“迎门靠”把“黑狸虎”靠飞出去,“黑狸虎”的头正好撞在大树上,当场毙命。陈敬柏此时背靠柏树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回家不久也去世了。后来,赵堡就流传了“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陈敬柏去世后,安葬在赵堡村西北。陈敬柏的孙子陈鹏是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敬柏现在在赵堡镇还有两支传人。现任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的陈学忠是陈敬柏的后人。
在这一时期,陈敬柏还将赵堡太极拳传入了陈家沟。因为族群关系,陈敬柏还将赵堡太极拳传授给了陈家沟的陈继夏、陈公兆、陈秉旺。陈公兆这一支基本上保留了赵堡太极拳初传入陈家沟时的架势,现在被称为陈氏小架;陈秉旺这一支,将赵堡太极拳与其家族祖传的炮捶结合在一起练,形成了目前具有陈氏独特风格的陈式太极拳。
近年来,在陕西铜川发现了张楚臣的另一位传人王柏青保存和传下的赵堡太极拳历代先师王宗岳、蒋发、邢喜槐、张楚臣等人和他自己所写的关于太极拳的论著《太极秘术》。王柏青在雍正六年(1728)所写的序言中说,他跟张楚臣学赵堡太极拳40多年。王柏青的太极拳论文中,有赵堡太极拳“以神打人”“以气打人”“ 以形打人”的绝妙论述,可以看出王柏青是一个武功非常高深的太极拳专家。从《太极秘术》看,在张楚臣年代,王宗岳《太极拳论》等著作已经在赵堡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现在无法考证王柏青是哪里人,如果不是赵堡镇人,那么赵堡太极拳在蒋发所传的第二代就已经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规矩。
陈敬柏传张宗禹
张宗禹祖居赵堡镇大槐树圪当,得陈敬柏太极精髓,是陈公广传门徒八百余人中,惟能统其道者。
张宗禹一生传人较多,惟张彦、原复孔得其真传。在张公年迈病危时,嘱其孙张彦,你师兄在大名府经商,他回来时,把我的绝技秘术代我传之。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张彦授给复孔绝技秘术,使张彦、原复孔同时成为赵堡第六代宗师。
张宗禹传张彦
张彦,张宗禹之孙,得祖父秘传,技艺超群,只身背钱褡走访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到处除暴安良,被公誉为神手张彦。张彦宗师在山东曹州府镇恶寺、除黑店、惩邪恶,被当地人誉之为神,供奉至今,实为远近闻名的太极高手。
张彦传陈清平和张应昌
张彦与陈敬柏的孙子陈鹏是朋友,陈鹏介绍陈清平给张彦,说陈清平为人正直,年轻好学,并且十分喜爱太极拳艺,请张彦收他为徒。张彦听从了好朋友的建议,将太极拳传给了陈清平。
陈清平的祖上从山西迁入温县,就落户于赵堡镇小刘村。到了13世,陈万拔、陈万选兄弟两人从小刘村迁入王圪挡村,陈万拔是陈清平的爷爷。陈万拔有两个儿子陈锡辂和陈锡章。陈锡辂又从王圪挡村再迁入赵堡镇。陈锡辂是陈清平的父亲。陈清平的叔叔陈锡章仍住王圪挡村。陈清平的父亲在赵堡镇上开粮行、棉花店、酒作坊,并于道光25年冬(1845年)病逝。陈清平1795年生于赵堡,他父亲去世后,由他继承家业。陈清平在赵堡取妻三房朱氏、侯氏、王氏,有两个儿子陈河阳、陈汉阳。陈清平在赵堡镇关帝庙西邻有房屋数十间,围村田地数百亩,是个富户人家。
陈清平是赵堡太极拳历史上一个具有改革、开拓精神的太极拳家,他把赵堡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除了将拳艺传给儿了陈景阳、陈汉阳外,还教了很多徒弟,并且因材施教,后来形成了赵堡太极拳的代理、领落、腾挪(杈拖)、呼雷四种练功方法。这四种练功方法虽然在外形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内劲转动、内丹修练、拳理拳法的运用,实是一致的。陈清平所传的人有镇东头和兆元、镇南头牛发虎、陈辛庄李景颜、南张羌李作智、辛庄任长春等人。其中和兆元擅长代理练法,任长春精领落练法,腾挪(杈拖)练法以李作智为著,而李景颜长于呼雷架。
这一时期,陈清平还将赵堡太极拳传于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先学于陈长兴,后闻清平之名,又学于陈清平,回去后创杨式太极拳。永年人武禹襄从露禅处闻清平之名而来,又教与其,武禹襄回去后创武式太极拳。
张应昌为张彦之子,被称为少师,深得其父真传。现代侯春秀老先生即为这一支的传人
陈清平传和兆元 、牛法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
和兆元,字育庵,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从师于本镇太极神手张彦的大弟子、一代名师陈清平,因生性聪颖,且尊师重道,深得老师器重,全面继承了老师的拳技、内功心法。后又应三朝元老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李棠介之邀,一同进京。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对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使赵堡太极拳代理架理论与实践更加完美结合,将赵堡太极拳推向了新的巅峰。因武功高强,忠信可嘉,被皇清例授“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兆元传和庆喜
和庆喜,字福棠,和润芝长子。他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郑伯英、郭云、郝玉朝、和学信(侄)、柴玉柱、郑悟清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将赵堡太极拳从赵堡村传向大江南北的中坚力量。
1933年,和庆喜的弟子代表温县参加了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以及华北五省市国术擂台赛,郑伯英均获得第一名,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和庆喜是赵堡太极拳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
和庆喜传郑伯英
郑锡爵,字伯英,性情淳厚,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赏识,被纳为入室弟子。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全面继承了和公拳技、心法,每天拳练三百遍,三年即成,在开封华北国术擂台赛上一举夺魁,练成太极“丹田”功,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抗战时期,他迁避西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武术教官,陕西国术馆馆长。郑伯英忠于继承,体悟不缀,在西北武林几十年,其功力扎实,身法端正,松柔浑圆,技击善于引进落空,处险境而后发先至之专长,打人无不在惊险处,挨着何处何处击,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有“西北太极拳专家”之美誉。他桃李盈门,门徒遍天下,主要有郑宏升(子)、郑宏烈(子)、直存喜、张宏道、赵宏喜、马殿章、郭士奎、任志义、范诗书、段国社、柴学文、李应聘、任长安、张有仁、郑帮本、杨帮太、王德华、王培华、刘凤鸣等,为赵堡太极拳传播全国做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