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2011-06-16 16:15:51)
标签:

杂谈

文化·文学

分类: 评论·赏析

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是什么让我们嚎啕大哭》一书读后

文/杨忆军

      浙江作家李利忠的《是什么让我们嚎啕大哭》一书,我是断断续续看完的,大约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和李利忠直到眼下还不曾谋面,但他的作品我已经阅读了近百篇。所以从他的作品中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他的一些经历、爱好、处世态度。

 这本书的第一辑“草根志”共有20篇作品,该辑的代表作是与书名同题的文章《是什么让我们嚎啕大哭》。这篇文章抒写的是李利忠作为农民工申领暂住证的心情。他在文章中说:“有很多次,我走在前去申领暂住证的路上,觉得内心既愤怒又迷茫,含辛茹苦这么多年,为的竟然只是‘暂住’。这不是羞辱人吗?”这种心情在《开门!查暂住证》一文中也有描述:“我来这座城市已有十年,自以为她的日新月异也有自己的一份功绩,其间的辛苦与欣慰,又岂是‘暂住’两字可以涵盖的……那么多年……哪怕忙得脚底长泡也不敢忘记前去申领‘暂住证’。”这两段话我读了三遍,每一次读,心情都无法平静,那缕苦涩和辛酸总会在我的胸腔翻起千层巨浪。

 他对于暂住证的抗拒与排斥;对于摆脱底层窘境,摆脱居无定所处境的夙愿,在第一、第二辑中表现的尤为鲜明。

 然而,愿望也好,渴望也罢,要实现它们,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在某个领域发奋图强。关于这点他是有清醒意识的。他深谙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而这个准备就是知识的积累,对于他来说知识就是财富,就是助他命运改变的“贵人”,有好几年他苦读文史哲方面的书,每天坚持读书到深夜,最晚时到凌晨两点才肯安妥地睡下。

 在第一、第二辑中,除了叙述自己曾办过十几张暂住证的经历外,李利忠还记录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他从第一份疏浚河道的工作做起,在杭州这块土地上挣扎、奋斗的甜酸苦辣。当然,在这两辑中他还记述了别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描绘了毛经理、冯延贵等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与关切。此外,在《三叶草》《春天两章》等文章的字里行间,我还捕捉到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以及李利忠独自遐思时的恬淡心境。

如果说这本书的第一、第二辑的笔墨侧重于人生经历的话,那么第三、第四辑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李利忠阅读的勤奋和学识的渊博。在《死留碧血欲支天》《饮水思源说李泌》《勾山樵舍忆伊人》等篇章中,李利忠深厚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他用从容的文笔,睿智的哲思解读了张煌言、李泌、陈端生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并在书中详尽地述说了他们做事、做人的风范,还有他们的成就。

 在《楹联是一道语言风景》一文中,他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和赞美了源远流长的对联文化。我随意在文中摘出这样的句子:“楹联是极可爱的文体”,“楹联向来被称为炎黄子孙名片”,“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关于楹联为何是中国语言的一道好风景,李利忠在文中做了精辟的诠释。他说:“作为汉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美文形式,楹联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怀人。我喜欢楹联是因为它用字每有出人意料之外,很显现汉语的丰富性甚至神秘性,而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有一种字面上的对称美,声调上的韵律美。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意味深长。哪怕是再平常的话,对到一起也会倏地生出火花,鲜亮起来,真是神奇。”
    李利忠在楹联方面的造诣很深。当然,不光楹联,他的汉语水平用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敦基的话来说:“他的才能,尤其是汉语的把握和现代运用,很可能可以跻身于本省前五十名之列。”

    穿行在他的文字中,我除了闻到沁人肺腑的淡淡的墨香,还触摸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绚丽之美和中华民族恢弘的历史画卷。

    掩卷沉思,我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套用在李利忠身上恰如其分。昔日在底层摸爬滚打,干过搬运工等苦力活的农民工李利忠,如今苦尽甘来,成了杭州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在杭城也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写作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多部专著,并有作品多篇入选《杭州文学五十年作品选》等几十种诗文集,楹联多副被省内外各风景名胜区采用。从李利忠命运的变迁中,足以印证“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不是天方夜潭,更不是无稽之谈。

 

20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