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不让须眉哦!
昨天晚上,老公又出去吃饭了,我和女儿吃完饭,我在厨房忙碌,女儿一个人在客厅玩耍着。等我忙完了,却看到女儿已经转移阵地,去她小房间弹琴去了,留下的是满客厅的玩具和东西。我轻叹了口气,轻轻地走进女儿的房间,对着她说:“去,先把东西收拾好,再来玩。”女儿欢快地停了下来,说:“妈妈,你跟我一起收拾吧,好不好?”我想了想,偶尔纵容下女儿,也不为过,就答应了女儿。女儿如小鸟般开心地奔入客厅,哼着小曲收了起来。
望着女儿开心地样子,我不禁想起了过去,以前面对这种情况,我可不是这样的……
曾听朋友说,如果你到一个人家里去玩,发现屋子里到处放着东西,那这个家里肯定有小孩。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自从有了女儿,我家就常是这种状况,不是我懒,不爱收拾,而常常是刚收拾完又是一片“狼籍”。更令人气愤地是,女儿并不以为然,什么都能成为她的玩具,玩完又喜欢到处放。
“玥儿,看你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快来收拾好!”站在客厅里看着一片狼籍的我,大声地叫着女儿,而女儿却在她的小房间里玩得高兴,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似的,理都不理我。我更生气了,冲着她又叫了几遍,有时女儿会不情愿地出来收拾,但更多的时候还在自顾自地玩着,毫不理会我的“河东狮吼”。如果碰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一定会发火,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里传出了女儿的哭声。
每次看到女儿哭,心里总是特别难受,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反思了几次之后,我就总结了经验。
首先,先纠正我自己的情绪。当我看到满地的玩具和东西时,就产生了烦、恼火的情绪,这根本不利于与孩子的沟通。我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还小,正是在摸索的阶段,玩玩具、玩一些她认为有趣的东西,是应该得到鼓励的,而我这样一次一次地发火,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试想哪个孩子不调皮、不捣蛋,而如果孩子过于安定、不爱动,我肯定会更加抓狂。这样想想,心里就舒服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心情自然开朗许多。
其次,改变与女儿沟通的距离。女儿在房间里玩得正起劲,我在客厅里大声的命令着,孩子觉得家长好遥远,感觉没有得到家长的尊重和重视,孩子就觉得无所谓。所以,我直接走到女儿的面前,拿下她手中正在玩着,看着她,再说:“去,把你弄得满地的东西收拾好来,放回它们自己的家,要不,我就让它们进垃圾桶了。”女儿这才丢下手中的玩具往客厅走去。
我反思着:当我们对孩子“发号施令”的时候适当缩短距离,不要让孩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孩子通常对这种“遥控”毫不在乎。当我们靠近孩子,最好蹲下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眼睛,不再感觉我们“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时,孩子自然会容易接受。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时,他才肯好好地听取父母的意见。
我们常在看西方电影时,有一个共同发现:大人对孩子很民主,用平等讨论的方法解决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都很欣赏这种做法,但有时真正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不听话和犯错误,我们往往爱简单化,不是训斥就是动手打孩子。岂不知孩子的内心是不服气的,并且在情绪上难免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教育孩子的误区呢?与其发为生气,呵斥怒骂,最后哭泣不服,不如缩短与孩子沟通的距离,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缩短了沟通的距离不但能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让孩子产生亲切感,一旦心与心贴近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不要小看缩小距离的沟通,它往往让孩子跟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因此,把问题在沟通中化解,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