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09-09-17 15:36:04)
标签:
翻译杂谈 |
分类: 学习与考试 |
从成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摘要:汉语中的成语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这些成语中有许多的名词含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如果要表达相近的成语意义,则不能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名词。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成语,名词,文化,差异,翻译
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名词自然有相同的内涵意义或者联想意义。比如:血都比喻白,狐狸都比喻为狡猾,猴子都比喻为机灵。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生产劳动等),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名词来比喻表达同一思想。例如: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的喝水,常说“牛饮”,而英美人却说“drink like a fish”。类似的成语还有:
如鱼得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多如牛毛
蠢得像猪
害群之马
画蛇添足
热锅上的蚂蚁
湿得像落汤鸡
瘦得像猴子
一丘之貉
无风不起浪
挂羊头卖狗肉
对牛弹琴
爱屋及乌
1、比喻上的不同
瓮中之鳖
无风不起浪
2、地域文化的不同
3、风俗习惯上的不同
4、历史来源的不同
“忽冷忽热” 这个汉语成语没有深层次意义上的历史来源,而相对应的英语成语 “blow hot and cold ”是出自《伊索寓言》,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里迷路了,碰到山林小神(satyr)领他回自己的小屋.路上这人不断的呵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呵气取暖 .到家后,山林小神给他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气.山林小神问他又赶什么,他回答说粥很烫,想把粥吹凉.山林小神对他说: “你嘴里既吹热又吹冷(blow hot and cold with the same breath), 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 寓言原喻 “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 现意: “动摇不定,反复无常”。
5、宗教信仰的不同
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难以理解的;同一个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因此在翻译成语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要理解透成语的本身意义。
参考书目:
[1]
陈定安
[2]
刘永红
[3]
胡文仲
[4]
杨自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