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直先生在《“秦镜”鉴古今》评说报纸副刊

(2019-05-19 10:42:48)

霍松林:《奋勉集》与《古人勤学的故事》

已有 1051 次阅读 2019-5-1 09:3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周总理的“三基”奋勉集古人勤学的故事勤学苦练的故事霍松林

霍松林:《奋勉集》与《古人勤学的故事》

提要:《奋勉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霍松林先生为响应周恩来总理狠抓“三基”、大练“基本功”的号召,应《西安晚报》之邀,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奋勉集”专栏,目的是激励青少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学苦练,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本文梳理了从《奋勉集》到《古人勤学的故事》、《勤学苦练的故事》的一段往事。

关键词:周总理的“三基”,奋勉集,古人勤学的故事,勤学苦练的故事,霍松林

作者:霍有光

 

  一、周恩来总理狠抓“三基”、大练“基本功”与“奋勉集”

  19637月,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参加北京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周总理作了《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报告。报告论述了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基本功夫问题。周总理指出:“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种本事,总是有基本训练的。”即“基本功夫”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方面,二是专业本身方面,三是各种文化知识方面。这三个方面,仍然应当是当前大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周总理的这次讲话实际上超出了学生教育问题,成为各行各业针对本单位工作,开展“三基”、大练“基本功”的要求与任务。

  正是在周恩来总理狠抓“三基”、大练“基本功”讲话的氛围里,为了鼓励青少年发奋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好基本理论、掌握切实的基本训练,霍松林先生利用业余的零碎时间,以古人勤学的故事为题,应邀为《西安晚报》开辟了《奋勉集》专栏。

  据《西安晚报》官网《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前的<<span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font-family: 宋体;">西安日报><<span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font-family: 宋体;">西安晚报>》记载:“六十年代是《西安晚报》副刊专栏最多,质量较高的时期。共计大、小专栏约有二十多个,先后轮换出刊,作者队伍在百人以上,有群众性专栏,也有多人合作专栏,但最多的是个人专栏。……著名新闻学者何微的杂文专栏《秦中随笔》、傅庚生教授的个人专栏《朝花夕拾》、霍松林教授的个人专栏《奋勉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的个人专栏《陕西古今》和西北大学教授杨春霖的个人专栏《关中方言词语漫谈》等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阮直先生在《“秦镜”鉴古今》(《杂文选刊》2006年第8期)一文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作家成名,还是名家传世,大多都借助过报纸副刊的扶摇之气。《西安晚报》的副刊在中国报业的家族中应该算一处引人注目的生产基地了。《西安晚报》副刊共有六个专版……当年著名的文艺理论教授霍松林的专栏《奋勉集》,新闻学专家何微的专栏《秦中随笔》,古典文学专家傅庚生的专栏《朝花夕拾》都是以杂文形式写成的,其影响力都超出了报纸的地域性。

  据雷达先生在《哲人师表霍松林》一文中回忆:“由于霍先生和文艺界多有接触,也是常常照面的,关于他的个人信息,也是穷追不舍的的。六十年代初的几年内,是霍先生学术研究的活跃期,许多重要著作,都是这个时候发表、出版发行的。这使他在全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在《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评论》《人文杂志》等报刊上常见他发表的诗词和论文。这期间,他出版了《滹南诗话》《瓯北诗话》,还有少儿读物《打虎的故事》《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在《陕西日报》辟有《诗海一瓢》专栏,在西安晚报辟有《长安诗话》《奋勉集》专栏,均成为我经常所吸纳的精神食粮。

  

  二、关于《古人勤学的故事》

  1964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人勤学的故事》(张锡武插图),它是在《西安晚报》所辟《奋勉集》专栏发表文章的基础上,又增写了多篇,编译了三十多个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每篇先排改编的故事,后附改编所根据的古文及注释。书前有八千字左右的前言。第一次共印刷了8万册。

 

http://image.sciencenet.cn/home/201905/01/092326h64t7544asl09ee5.jpg

http://image.sciencenet.cn/home/201905/01/092336sg2pz94bbpkzj9b9.jpg


  《前言》开宗明义说明编写《古人勤学的故事》之目的:“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党向我们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就需要大批既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又具备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材。因此,如何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便是摆在我们每个青少年面前的庄严任务。”“当然,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才可望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这方面,我们先辈的革命者和当代革命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首先要向他们看齐。此外,如果用批判的眼光看看某些历史人物是怎样学习的,也未尝没有好处。”

 

http://image.sciencenet.cn/home/201905/01/092345e8ttpxp2c85oyofe.jpg

http://image.sciencenet.cn/home/201905/01/092353bpmapa9s7cf6b8pl.jpg


  有一位读者“雪泥鸿迹《读书偶识-读书时间》一文中说:“我在十几岁时,买过霍松林编的一本书,名为《古人勤学故事》,当时反复阅读,受益很大。其中讲到三国时董遇‘三余’读书,印象很深。《三国志•魏书•董遇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跟董遇学习的人说学习没有时间,董遇说:‘当以三余’。人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夜晚、阴雨天不能做别的,正好用此时读书,足见古人勤学精神。……不挤时间学习,现代人如何增加知识?”

http://xuenihongji.blog.sohu.com/15517109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