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局网站转载此文

(2018-04-09 11:12:03)
2018年4月10《羊城晚报》“花地”头条
大自然的废墟 
      阮直
      在内蒙古中蒙边界处的大兴安岭,有一处自然景观,人称石塘林。我老早就知道它美丽的名字,可生活在故乡近4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能和它相亲相爱过。当我的户籍从内蒙古草原转到广西北部湾畔时,作为内蒙古的客人,在一个落日残阳的映照下,石塘林与我这位暗恋它已久的游子相约在秋季。
     石塘林是大兴安岭的奇景。它奇在哪里呢?其实这里不过是一片废墟,但它不是人类文明的碎片,而是大自然的废墟,是地球第四纪火山爆发的地质遗迹,是亚洲最大的近期死火山玄武岩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植被生物区均保持原始状态。这片石塘林长约20公里,宽10公里,是由火山喷发后岩浆流淌凝聚而成的。塘中石林大的有层楼高,小的如女士耳环下边的小坠儿,一眼望去,一片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动静迥异,大多造型如非洲大地,黑涛怒涌,以丑态族类居多,都是波特莱尔笔下的形象。这些冷峻、凝固的地下岩浆是地球深处的游子,它们集体迁移到地表,这从它们那狰狞尖利的相貌上,可看出它们的另类姿态。
     地球深处排泄出来的废墟,是生命原动能的饱满勃起,它是地球内在的激情的储藏,人类无法阻挡它的喷射。我们常常赞美人类的文明创造,人类创建了金字塔,人类修起了万里长城,人类开挖了大运河,人类在象牙上雕刻大千世界,这些靠年积月累之功的创造,比起大自然瞬间完成的作品太微乎其微了。哪件人间的艺术品能永恒长存百万年,但大自然的杰作——石塘林可以。
      最辉煌的所在,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最终都将是一片废墟。我们崇拜的仰韶文化,我们渴望了解的玛雅文明,我们近年发掘的内蒙古红山文化,我们迄今还顶礼膜拜的孔子、孟子,我们吸纳学习过的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崇拜之后,我们又对其进行批判和革新,他们创造的文化和思想,是永远代替不了人类新文明、新思想的喷发。这就像我们这个蓝色的地球,永远不会停止地下“火焰”的喷发。人们对于本然的自我,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欲求必然开始得到关注。这个时代再单纯讲改造和征服自然已经不恰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人类开始提出复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现实与精神的诉求。这就要求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即强调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赋予人的多样性中去,是人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机器世界中得到解放,获得对生存的自由享受,在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中,创造性地实现人各不同的潜在的才智、能力、性格。
人类的进步,就是在文明废墟和自然废墟上一次次起步的。就像这岩浆凝固的石塘林,谁能想象得到,在那寸土皆无的裸露岩石之上,竟然长着数丈高的落叶松,爬地的偃松、金里梅、银里梅等树木。在石林上又生出森林,并呈现出遮天蔽地之状,难怪当地的“土著人”称它为石塘林。
       热烈的残阳把这片大自然的废墟镀成红铜色,好像把永恒的辉煌焊接在石塘林之上,我知道这辉煌不过是瞬间的色彩,石塘林马上又要恢复它凶险、丑恶、阴冷的原状态。
      可是有那片森林扎根,有那些花开花落草木轮回,有那一条条流淌不息的清泉,在这片废墟上复活着,我们的敬畏就不仅仅是大自然律动时创造的废墟了,还有那在废墟上顽强存活的生命。
《羊城晚报》2018年4月10日“花地”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