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2017年阴历年除夕
春节是家庭一年一次的大典
阮 直
一元复始,鸡年翩然而至,讨个口彩吧,大吉(鸡)之年。
时序交替,总是让人感慨。这是因为,时间赋予生活以秩序,不管是日理万机的政要,还是悠闲自得的闲人,随着日升月落、寒来暑往,都能在这时间的节点上体会到岁月的循环,春节也就成了是家庭一年一次迎接新日子开始的大典。
中国人的习俗生活时间年度总是以阴历的春节为节点,只有到了春节临近的这最后几天,人们才会放慢节奏,去触摸时间之下的河床、感受存在之上的生活。这或许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在新的一年开始之前的理性意义吧。
春节是百节之首,春节是中国人节日中的大王,哪个节日也没大过春节。春节有多大,你在年根底儿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看上一眼就知道了。那排山倒海,携大包小裹的人流就是春节。春节,是人心向往的力量;春节,是人们信念的朝向。
也许在政府的眼里,春节是春运;在企业的眼里,春节是放假;在商家的眼里,春节是商机。可在爹妈的心里,春节是团圆;在游子的心里,春节是回家。春节,只有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它才有最本质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爱心、孝心,是血脉,是我们灵魂的根系。每一个家庭都要认真地举行这一年一次迎接新日子开始的大典。
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融合,春节的文化含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有些节日与风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可春节的习俗却由民间侵入宫廷。隋唐时朝廷极尽奢华的除夕之夜都是歌舞通宵,连唐太宗也在除夕之夜附庸风雅留下过《守岁》的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中可见宫廷过年的盛况。
无论皇权更迭还是战事连绵,什么力量都没有让过春节这一习俗从“大王”的位置退让到“小王”。春节的内容与方式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人们不断剔除春节文化的糟粕,比如尊卑等级的礼仪、男女有别的戒律、崇拜鬼神的愚昧,而把那些健康、文明的内容不断装进来,让过年的脚步从不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你创造出神话形象,我就学会了画桃符;你有了诗词,我就贴对联;你发明了火药,我就放鞭炮;你发明了货币,我就有了压岁钱;你能画出画,我就贴墙上叫它年画;你发明了电脑,我就电子贺卡拜年;你发明了手机,我就短信、微信拜年;你喜欢看电视,我就创造了“春晚”。年就是这样“粘着”我们的家庭与生活。
如今过春节,总算回归到人的心灵原位了。人们一年之中的劳累、奔波,无论是事业有成、腰缠万贯者,还是艰辛打拼、日子清贫者,都不用掩饰他们的幸福或失落,因为,没人真心与你共享的幸福都不会让你陶醉、没人真心听你的倾诉都不会排毒。这世界上只有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同享受你创造的成就或受挫的委屈才能让心里舒畅,就像庄稼回到了仓里就叫粮食了,子女在父母的身边就算孩子。
回家过年,是情与爱的团圆,是家族血脉的融合。这样的状态让身体快乐,让精神舒适,让灵魂有了假期,一年一次迎接新日子的大典就是为我们生命的一次次加油。
《南方日报》2017年1月27日“海风”副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