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 处 是 相 通 的

(2016-08-09 17:00:09)

高 处 是 相 通 的

——读《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

● 阮 直

我怎么都没想到当代著名杂文大家洪巧俊会写一部关于“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的书。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杂文再“杂”也与“壶”搅不到一起呀。壶可以是工具,壶可以是工艺,壶可以是艺术,可与杂文大家洪巧俊之间好像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那把“壶”了。

老夫我也有老顽童好奇的心理,那就打开洪巧俊这把“壶”品品其“茗”吧,看看里边到底是装着大红袍还是灵芝草。用惯了演绎推理与逻辑笔法的洪巧俊摇身一变,原来还是洪巧俊。《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一书,并没有“文学”章燕明,也没有“形象”章燕明。洪巧俊还是在论证,他在论证着一位工匠与大师之间的区别,他在论证着工艺品与艺术品的本质的不同,他在论证着一个工匠怎样历练为艺术大师必备刚性的条件。所以,杂文家的洪巧俊是在用杂文的写法塑造着章燕明。

杂文家的眼光是批判,是鸡蛋里挑骨头,要想让杂文家不用批判的眼睛看你,其前提是你一定让杂文家敬佩,甚至臣服。我想章燕明大师做到了,否则,让洪巧俊赞美你,并且是写书赞美你,洪巧俊做不到。几十年来,洪巧俊在中国杂文界、报界以刚直不阿,说真话、讲良知赢得了尊重和敬佩。他的大名关联着中国几亿农民,他是最早关注“三农”问题的杂文家,他是笔尖上蘸着农民汗水写杂文的思想家,他的博客有几千万的点击率(仅凤凰博报就3000万)。这样一位名杂文家如果不是真心的认可了章燕明、读懂了章燕明,他是不会放下身段去写一位普通的能工巧匠。

那么,杂文家能读懂一位造型的艺术大师吗?我说能。因为艺术隔行如隔山说的是“术”,不是在说“艺”。术是技巧,是手艺,我教你,你掌握了,你也会了。隔山的秘籍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有时不捅也漏窟窿。就比如“手拉坯朱泥壶”,会这门子手艺的人从来不缺,但成为这个行当的国家级艺术大师的人寥若晨星。“艺”就无止境了,艺的极致境界是灵魂中的诗性,是个体对生命的体验,是艺术大师“移情”于艺术作品之后的物与人之间的灵魂对话。大师能点石成金,杂文家能一语中的,彼此到了这样的高度就是认知深刻的高度,就是审美升华的高度,就是飞机升入万米高空,彼此没了障眼的乌云,因为高处相通了。孔子与老子虽说同年代,但他们没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彼此的儒道两家学说、观点也格格不入,但他们是灵魂的知己,相互尊崇,最能读懂孔子的是老子,最能读懂老子也唯有孔子,因为他们的“生命的情调”是一致的。

杂文家洪巧俊虽说是“江西才子”但却久居潮州,与大师章燕明在一个城郭之内,加之洪巧俊也爱壶。章燕明的壶在杂文家洪巧俊的眼里不是茶壶,是一壶煮天下的胸怀。壶是一种文化,壶是一种精神。因为大师章燕明能把潮州日月星辰、风土人情都揉进壶中,使壶艺具有潮州的浓郁韵味。连我这个没品位、艺术上的糙人也知道章燕明是清代潮州“老安顺”手拉坯朱泥壶第四代传人,从艺四十多年,技艺精湛,被誉为当代手拉坯朱泥壶行业的领军人物。

香港《文汇报》曾对他的作品《长虹贯岳》如此评价:“奇思妙想的《长虹贯岳》,构图布局无不表现出它的思想意境和情感。作者在这窄幅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提梁犹如一道气势磅礴的长虹(天),壶盖如一座高山(南岳衡山),壶底像一座大鼎(中华万寿大鼎),壶身如运动的地球(大地),整个作品突出了天地人和的内涵。”

章燕明的壶在洪巧俊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透过这个实物,洪巧俊看到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窥见的是章燕明人生的艺术情怀与人格精神。所以,才能让洪巧俊这样的杂文大家静下心来,潜入到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做了这么一次字字铿锵的与壶对话,与章燕明大师的心灵交流。

“壶小乾坤大,艺臻品自高”这句溢美之词包含着对章燕明大师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的双重褒奖。那么,我用“隔行不隔道,高处自相通”这句话来解释杂文大家写艺术大师,也就顺理成章,也算见怪不怪了吧。

《潮州日报》《闽北日报》《合肥晚报》《防城港日》《北海晚报》《呼和浩特晚报》均刊发了此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