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直(广西)
《大江晚报》即将迎来她20周年华诞。20年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历史不算太长,可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的数字化时代就不算太短了。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事情大,多到了瞬息万变,大到了波澜壮阔,别说一份报纸,就是一个报人的20年历史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大江晚报》创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恰逢报界晚报家族的创刊期,中国地市州盟的晚报多创刊于这个时代。那是个晚报家族风生水起的时代,那是个晚报在媒体大唱主角的时代。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每天若有绿衣使者在庭院中叫上一声“老王——晚报到了”就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不像当下,小区里按电单车喇叭喊人的都是送快递的,听着就让人心烦。晚报都有过辉煌。
这几年,在数字化多媒体的冲击下,纸媒步履艰难,作为市场化的晚报家族正经历着凋敝的深秋。两广地区不少晚报家族从2012年就有减版、缩编的了,甚至停刊。连一度在西北五省区报界发行、广告的老大——《西安晚报》也逐渐退位,不得不在向上攀登的猴年(明年)开始减版。
但也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晚报,比如广东的《羊城晚报》,比如安徽长江之畔的芜湖《大江晚报》就独树一帜,任凭媒体风浪起,就是独享大江东去,我自从容不迫,这着实令报界羡慕、甚至嫉妒。
《大江晚报》虽说是一张地方性的报纸,可在我的印象里,这张报纸历来都秉承着开放的意识办报。仅以副刊为例,《大江晚报》从创刊伊始就办成了全国性的副刊。他们总是能刊发一些名家、大家的作品,并且不是靠着高稿酬。千字60元的稿酬在地市级报纸中属于偏低,但是《大江晚报》就能组来如刘醒龙、池莉、蒋子龙、叶延滨、肖复兴、许辉、赵玫、任芙康、黄桂元、石楠、蒋维扬、季宇这些名家、大家的作品,真是厉害!
一张报纸偶尔发出几篇好作品都不难,就是偶尔获一次“中国新闻奖”也不难,难的是保持着稳定一贯的品位与格调。就像《大江晚报》的副刊版,每一期的稿子都是精选、精编的,这于一个地方性报纸坚持20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就连流水线上生产的世界品牌都保证不了没有残次品,《大江晚报》副刊版作品起码都是合格,更多的时候为优质。
像已经告古的冯英子、何满子、邹人煜、孙方友……这些人都曾是中国文坛顶级的担纲人物,也能在《大江晚报》的“镜湖星月”亮相,我真的惊讶。我与何满子、冯英子也有过交往,甚至还把酒临风过,无论是去信、还是打去电话,始终没能当成他们的编辑,这也是我做报人的遗憾了。
我因为对芜湖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在《大江晚报》创刊不久就有了联系。1970年“文革”期间,党中央派部队到地方的临时政权“革命委员会”开展“三支两军”工作,我家里住进三个安徽女兵,他们都是芜湖人,那年我才上初一,没学过地理,始终把芜湖理解为“无湖”,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在一个“少水”的地区,女兵阿姨们个个长得水灵,和我们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女孩子一比,就一个是白面做的,一个是荞麦做的了。
后来我才知道,芜湖恰恰是鱼米之乡,2002年我还随北海市新闻采访团去芜湖采风学习,有幸与《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的领导交流。
《大江晚报》副刊部的几位编辑都是作家。后来还与有的编辑成了文友,虽说从未谋面,但关系却一直热而又纯,直到退休还是他们的作者。就是做金子生意都不会好得如此长久吧?难怪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淡如水的关系才能长久、甘醇。
在《大江晚报》20周年报庆的大喜之日,我以一个老报人的身份,祝我们晚报家族中“大江”永远涛声依旧,滚滚向前!
(阮直先生系: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广西北海文联副主席、《北部湾文学》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杂文集、散文集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