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文名家阮直老师向小记者传授阅读与写作“心经”——

(2015-09-29 22:47:40)
标签:

育儿

杂文名家阮直老师向小记者传授阅读与写作“心经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本报记者 詹燕萍 来源《北海晚报》
2015-09-23 第11版: 
  讲座现场
杂文名家阮直老师向小记者传授阅读与写作“心经”——

    
 
阮直老师在认真倾听小记者的提问
 杂文名家阮直老师向小记者传授阅读与写作“心经”——

 
 
正在做笔记的小记者。
杂文名家阮直老师向小记者传授阅读与写作“心经”——

 

   
       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新奇的,他们总是会有无数的疑问,对于喜欢写作的小记者们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总是会思索,怎么样才能写好文章?如何才能发现新闻?小朋友应该看什么样的书之类的问题。近日,在北海市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讲座上,幽默风趣的阮直老师就解决了他们不少疑问,受到了小记者们的热烈欢迎。
    “写作没有捷径可走”
    阮直老师是北海文联副主席、《北部湾文学》执行主编、广西散文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亦是中国当代杂文30家之一,曾出版《美的反弹》《美的突破》《美的颠覆》《思想坯胎》《中国杂文·阮直集》等杂文集。
    一开场,阮直老师就以直白的语言收服了不少小记者的心,他坦言了对这次讲座的担心。“我没有给过这么多小朋友上过课,也不知道应该和你们说什么好,说深了怕你们不懂,说浅了又担心你们学不到东西,今天,我只能也把自己当成是小朋友,和你们平等对话。”
    在场都是小记者,为了让小记者们明白什么是新闻,阮直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新闻的看法。他告诉大家,新闻其实是发现,是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然后用你的笔去描述给读者的一个过程。想要

   写好新闻,就得多看多想多写,只要掌握了新闻的套路,写新闻并不是难事。
    新闻虽然和其他的文学创作都是写作,但新闻并不是文学。“新闻虽然有套路可以套用,但你们关心的文学写作教得会的吗?教不会。”讲座开始没多久,阮直老师就在小记者中丢下了一颗“炸弹”,这让不少小记者都瞪圆了眼。“写作并不是一种技术活,而是一种积累。”阮直老师指出,写作没有捷径可以走,小记者们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在年少时期开始积累,多看经典多读书,并要养成写作的习惯,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阮直老师还教育小记者们,必须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如此才能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炫耀也是一种正能量”
    在讲座的过程中,为了解答小记者们的疑惑和提高他们的胆量,阮直老师在讲座上还增加了自由提问的环节。这个提议让不少小记者跃跃欲试。阮直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小记者举起了小手,甚至还跑上讲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当有小记者问,“您为什么写作”时,阮直老师直呼问得好。但让所有的人意想不到的是,阮直老师写作最初的动机却是“炫耀和虚荣”。阮直老师直言,在读书时期,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中读了他的作文,这让他的成就感与虚荣心得到满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此,炫耀也是一种正能量,成为我们写作的动力。
    而提及怎么写日记时,阮直老师的声音有些低沉。在他的那个年代,学习是一件不易的事,因在夜晚写日记,油灯的耗费让母亲颇有怨言,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钱买灯油。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生活条件才好了起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能坚持写作,现在的小朋友生活条件那么好,他希望小记者们也能坚持写作。
    名家老师受欢迎
    这一次的讲座无疑是成功的,从小朋友们踊跃的提问与一直记个不停的笔记中可见一斑。
    刚刚升上初一的潘乐怡在整个讲座中非常认真,眼睛从未离开过阮直老师。这个讲座让她受到了震撼,她觉得击中了她的心灵。“阮老师一直在和我们说实话,没蒙我们,我们听得出来,他说的都很现实,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我知道像这样的讲座以后不一定会有的,所以我很珍惜,一直听得很认真。”
    来自二小的韦诗阳今年才7岁,在讲座的休息时间时一直埋头看着阮直老师的散文集,虽然有些字他并不懂,但连猜带蒙也看得下去。在整个讲座中,他年纪很小可一直听得很认真,还会时不时就在笔记本上写上重点。据他妈妈介绍,韦诗阳从小就爱看书,因有着这样的爱好,才会带他来听阮直老师的讲座。 
  《北海晚报》数字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