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化意义情结

(2013-07-12 08:31:53)
标签:

杂谈

淡化意义情结

    阮直

    没有灵魂彼岸的人更看重当下的生命意义,当下的力量确实也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证明。昨天成了记忆,未来只能构想,于是聪明过顶的国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时一下子就认可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儒家积极入世的学说,做人做事讲究意义的理念,让不喜欢没影儿天堂的国人有了替代的宗教。 

   被儒学滋润了的读书人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生命宏大意义能超越大众的凡庸,脱俗于蚁族的卑琐,人生的意义也就可美其名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了。

   但有意义的人生情结往往不能由个体的生命独自完成,比如一个人身份没有社会组织赋予的符号,仅仅是自然人的符号也就没了意义,社会组织不认可的意义就不算意义。你“独善”的“意义”那是自恋。你自己能高尚?仁慈?智慧吗?都不行,有人会给你捣乱的。国人只能接受你自己倒霉,不接受你自己的“独善”。所以你要想活出人生的意义必须捆绑强权、依附社会,挂靠名人。玩独“独善”、“独行”者,一定是个“穷光蛋”,国人从来没把人生意义的金牌挂在一个乞丐的脖子上。

    看来,人生意义需要组织的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是谁呢?就是主宰这个社会运行的力量。比如你本来学贯中西了,由于没文凭,你的才华也就没了意义,也许有人说,早年没有文凭的人一样可以成为大学教授,可那恰恰是被更著名的人认可了,然后才被大学聘任的,大学聘任之后才使那些没文凭人的学问有了“意义”。否则,你就呆在穷乡僻壤“独善其身”吧。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从来都是一堆毛,没有皮的依附,其意义都很难存在。因为中国的古代教育体系在绝大多时段都是为选官设置与服务的。士不入仕,士就似卒,甚至不如卒,卒还有被使用的价值,卒一往无前的奴性被将军所爱,士就没独立存在过,中国有过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或社会组织吗?

    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独立的读书人也有过几人,一个是“丧家”的孔子,在当世就因为没有牛皮依附着被骂为“丧家犬”,另一个是陶渊明,被挤兑得逃离到了没人去的地方呆着。南北朝时不是现在,土地不值钱,荒山野岭多的是,“占山”、“落草”是最不成功的人生。陶渊明猫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了此一生,这于读书人就是劳动改造一样,其价值只是留给后人的文学格调而不是当下的生命意义。如果说陶渊明的人生有榜样意义,那么眼下的大学生村官就该永不回城,村落的人脉也不会像当下这样凋敝,报考公务员也不会趋之若鹜,哪有学习陶渊明的?

    读了一点书的人心中都有个“意义”情结,不说实现人生的“三不朽”,也要活出个意义来。意义的情结使人们不仅看重了“意义”,更在意了“结果”。但现实的“意义”授予权不在自己的手中,你没有独立的“意义”评判权,你可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旦你走起路来还要顺着老路的“溜光大道”走,你就是想不走,也像遭遇了鬼打墙,绕不出那个圈儿。

   种瓜的想得瓜,种豆的想得豆,种上葫芦的想得瓢,意义虽说不大,但毕竟都会有个结果。国人不会干海明威笔下那个桑提亚哥老人的傻事,拼着老命与大马林鱼搏斗、与鲨鱼搏斗,明明知道那是一场没有胜利果实的拼搏也要拼搏,筋疲力尽地把一副没用的鱼骨架拖到了家,这种白忙活的事儿,于中国渔民来说就是没意义。可“白忙活”“没意义”的事情在海明威的笔下恰恰成了人类精神的一枚硕果,他让有灵魂的人有了品尝不尽的滋味,她比世俗的“意义”更永恒。

  当人类文明的足迹是在桑提亚哥式的精神引领下前行的时候就会气贯长虹,当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在追求“意义”的时候也就没了唯美。淡化“意义”,思想状态才好独立,不在意“结果”,生命更容易出彩。

《北京杂文》(季刊)2013年第二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