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要有足够的怀胎过程
阮直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越来越自信了,自信的人总是过分地相信了人的力量。通过物理的手段,人类实现了走出自己居住的星球,通过基因的方式,人类完成了对生命的克隆。通过资本投入的手段,实现了高度的垄断。
虽说顶尖的科学技术不能运用到我们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可科学让人们改变了价值观念,人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尝试着用自己的能量在给予我们有关的事情“加速度”,一切都在加快。系扣子嫌慢,就发明了拉链,拉链还要对上口,就发明了“粘年糕”。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到电力机车,到磁悬浮,轮子的转速已赶上了神话中哪吒的风火轮,就没听见有人说过“不能再快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已经全球第一了,也没见哪个经济学家出来“主义”一次,慢一慢吧。
现代人总想抢回些宝贵的时间,以为抢先拿到的成果比晚拿到的值钱。在这一点上今人就不如古人聪明,古人知道欲速则不达,酿酒要够时间,生孩子要足月,收庄稼要到季节,有些事情就用不得“剖腹产”。勾兑的酒也有辣味,但永远不会是佳酿,超期不出生的孩子可以剖腹产,不足月的孩子就忙着“剖腹产”,那就像不足季节的庄稼你就动了镰,即便也长得饱满了,可灌浆还是不足的。
文化的发展要比酿酒、种庄稼、生孩子复杂得多,可如今人们在创造文化成果时就不爱遵循着“自然分娩”的方式了,总是想通过“剖腹产”的手段,提前获取文化的成果。
发展文化不能采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能流水线,不能加班加点,提前完工。电影在完成脚本之后就没多少“文化”了,技术性的“声光电”,智慧手段的“蒙太奇”,可以用“剖腹产”的方式制作,但剧本不能“剖腹产”,对待创作剧本的作家更不能“剖腹产”,不要以为有钱重赏,有权把作家集中起来封闭创作,成果就可以提前拿到了。
几十年来,我们从没有过不重视文化与艺术的时候,如今更是把文化当作产业来抓,各省市区都在大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连一些二线城市也在创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产业好创,可文化难“化”,没有“化活”的“文化”不过是前人的遗产。就像《西游记》动漫片你可以用半年制作完毕,《红楼梦》我们可以一次次地改编重拍了,可那能算我们新时代的文化创意吗?如今的电影产业发展是快了,也形成了效益规模,国内生产的影片去年创造了近70亿的票房价值,仅仅算钱,那不过是接待费中的几个点数罢了。而文化应该起到力量却是软弱的,没有哪部电影震撼过我们的灵魂,没有哪部电影的价值观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也没有哪部电影的单项染指奥斯卡金像奖的。
文化发展有它自己的成长周期,不是谁想打造,谁想创意就会有结果的。哪个作家不想写出《红楼梦》,哪个导演不想导出《阿凡达》。那个动漫创意者不想制作出一部《米老鼠与唐老鸭》。没人催促着,有多少文化工作者们都自己给自己做了“剖腹产”,可他们早产的婴孩大多弱智,长不出一个“孙悟空”,连“八戒”都不如。
我们急着发展当代的文化产业,眼睛见到谁的胎中有了个孩子的形状,马上就让人家“剖腹产”。提前抱到手的“孩子”不会就成了你的儿子。如果像托马斯那样,到了80多岁一共才发表了的163首诗歌,这绝对不符合我们的文学事业发展的要求。
文化的发展、发育,先要让那些有伟大灵魂、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们“怀孕”,让他们的“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分娩,让生下来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嬉耍阶段,不能人为地超前灌输“成人的价值观”。靠行政手段催促着没有灵魂的人创意文化,只能是模仿;靠重金悬赏的刺激,让没有智慧的人创意文化,只能是再多些平庸。
文化的事儿是靠有文化的人干成的,有文化的人不能批量生产、更不能剖腹产,“自然分娩”方式最适合“文化婴孩”的出生。
2011年10月29日《华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