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把人造的“印象”当成“印钞机”

(2011-09-29 14:26:55)
标签:

杂谈

别把人造的“印象”当成“印钞机”
 
 
阮直

  别看中国导演导出的电影疲软,可导的实景山水“印象”还挺气象万千的。自《印象·刘三姐》上演后,又有陈凯歌等“加盟”,短短的几年之间已有20多部“印象”山水实景演出分别在阳朔、丽江、海南岛、武夷山、西湖、河南嵩山、云南大理等地上演……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仅以《印象·刘三姐》为例,观看演出的人数已超过了游漓江的人。如今《印象·刘三姐》年收入达到1.22亿元,《印象·海南岛》还未演满一年,每个月观众也以30%的数量递增。
  耗资2亿多元,由陈凯歌执导的《希夷之大理》,整个实景剧苍山为背景,舞台利用了大理古城220亩的北门水库,把剧场的面积达扩展到13万平方米,使用钢材超过1800吨,宽235米、高30米的全钢结构彩虹桥飞跨舞台,可在高空展示壮观的雾森水幕成像系统。有人质疑“这类演出一定是要伤害大理的古朴与宁静”,更不要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了。 
  日前又传来消息,沈阳最大的文化创意园棋盘山开发区确定,由《印象·丽江》的原班人马将打造一场名为《印象·棋盘山》的大型实景演出。
  无论丽江之于张艺谋也好,大理之于陈凯歌也罢,名导们的大型实景演出无不均折射出文化业界浮躁跟风与急功近利心态。名人品牌与旅游品牌联姻已是“中国大趋势”。因为它带来的名与利实在比电影来得更快更猛。电影毕竟是商业投资,亏损营利谁投资谁兜底,可山水“印象”那就是政府行为,这个背景就财大气粗了。导一部风景的“印象”如果没有导一部电影的片酬高,再好的风景也不会让导演们有印象。风景的“印象”毕竟不是艺术,导演推风景这盘磨就是为了钱。    
  “印象”风景的巨大经济利益也让各地政府趋之若鹜,却没人把“印象”当作艺术、文化来经营的,而是克隆出一群一群的“山水印象”派当作印钞机了。即便《印象·刘三姐》算作艺术,算作成功,可会唱山歌的不都是“刘三姐”呀。广西会唱山歌姐姐无数,唱出知名度不就一个“姐姐”吗。如果有风景的地方都搞出个“印象”,那印象不就成了“复印件”了吗。人们欣赏各地的风景,是风景的独一无二性,可导演导出来“印象”风景必然有人的主观意识与共同的审美观,这就淡化了自然山水原始的独一性。当下看,“印象山水”在视觉上要比自然状态的山水舒服,可看久就没了味道,人造的总归有局限。就像原生态的民歌不改编是不太好听,可都改编了,比不好听更可怕。   
  “印象”满天飞,既显示名导们的浮躁,也显示了地方政府的浮躁。后者是借名人效应为自己扬名,但很可能劳民伤财,破坏当地原生态景观。《希夷之大理》对环境危害虽尚未显现,但社会生态失调已是事实。演出场地附近的村民杨国定就表示,周围700多亩地靠北门水库灌溉,剧院修成之后,村民灌溉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能随便放水了,要先保证演出。只有水库换水的时候才放水,其他时候我们只能靠山上流下来的水和抽水站的水。”这是当地村民对记者说道。
  实景“印象”演出的本质是商业利益,即便能起到“地方名片”的作用,也不可随意把一片全民的山水风景围起来变成卖门票庄园呀,我们总不能把山山水水的风景都垄断出卖吧?
  我们的任何举措不仅要对全民的利益负责,还要想到子孙的评判,能不能在发展的同时,把危害和遗憾降到最低。画一个圈,出卖一处风景容易,但我们真的有权利把什么东西都“打造一番”卖门票吗?那就不是好风景了。
   《呼和浩特晚报》2011年9月29日
   
《南方日报》2011年10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