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博友阮直

(2011-06-07 16:47:2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博友阮直作者:金甲

[转载]博友阮直

              (阮直和游宇明   照片取自游宇明博客空间)

 

 

 

不知何时起,老夫有幸成为阮直的新浪博友。在老夫容量不算太小的博友阵容里,喜爱、擅长杂文创作与研究者至少占了三成,其中杂文名家大腕不乏其人。阮直无疑是其中赫赫有名、辛劳勤奋、成果累累的当代杂文大腕啦。

说他赫赫有名,缘于阮直是目前我国杂文界最为活跃、组织和参与杂文相关活动最为频繁、编发杂文栏目版面力求探索创新最为前卫、创作撰写杂文作品数量最为可观的杂文家。老夫曾仿效宋丹丹的口气,戏称阮直为“下杂文的‘公鸡’,下杂文‘公鸡’中的‘战斗机’,哦耶!”,狠狠地幽他一默。发出纸条后,颇为后悔,担心他会因此感到受到冒犯而生气。赶忙再发纸条,外加用手机发短信,诚恳道歉和解释,恳请他的原谅。不曾想,竟收到阮直杂文式的回复:“多谢夸奖啦!我愿意看到写杂文的人都这样幽默、智慧。你的短信见到,咱们之间什么事都可忽悠。”

闻晓阮直的大名,大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在报章杂志中阅读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杂文作为开始。那时,老夫还是一个愣头青,却偏偏对不受人待见的杂文和小品文情有独钟。除了想方设法购买阅读《鲁迅杂文全集》、《燕山夜话》、《当代杂文选粹》等杂文读物,还报名参加了中国杂文创作函授学院第一期的学习。在依稀记忆里,阮直当时就已开始在杂文界崭露头角。

真正见识阮直的大名鼎鼎,当然是与他成为博友之后了。老夫从他的博客好友、他的友情链接、他的博客留言、他的博客和博文的阅读量、他的博文转载量等等与博友的联系交流里,见识了许多国内著名杂文家与他的来来往往、海内外的“软莓”(“阮迷”)们对他的喜爱和追捧。

透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黄伟林的《论阮直的杂文写作》,得知阮直作为杂文写作者的学、识、才,以及他的“平民的写作姿态”和“有见地的思想”。拜读当代著名杂文家孙贵颂先生撰写的《阮直的“经典”》,了解到正是“换了马甲我也照样认识你!”的阮直,“文章不但发得多,而且质量高”;文章“气象万千”,“而且均讲得头头是道”;“最佩服的是阮直先生善于创造‘经典’”,“阮直先生创作这些语录的时候,绝非故意地拿捏,而是轻松而自然,水到渠就成。”杂文界后起之秀、著名写手和编辑王国华在《我的签名本》里,谈及杂文家“阮直的知名度来自杂文”,阮直是“因杂文获利的实在不多”的“少数之一”。阮直的好友、青岛著名美女“玫瑰诗人”高伟,对她的“大哥”兼同乡(阮直祖籍山东)推崇备至:“他的文字太不容易辜负读者的期望了,或者说,让他辜负一下读者的期望,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你都把阮直身边的“圈内人”的“溢美之辞”搬了出来,不能令人信服。那好,就让我们听听阮直的顶头上司,中共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廖德全先生对阮直的点评吧。廖部长为阮直新著《美的颠覆》作了一篇《阮直是吾友》的序文,评价阮直的杂文“快言快语而尽展其敏锐迅捷,辛辣尖刻而洞见其胆识过人,诙谐幽默而略显其大智大慧,无所不及而飞扬其锦绣才华。”无怪乎瓜田先生称“阮直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杂文家。他眼睛毒,舌头更毒,看得准,说得狠。”(为此,老夫曾笑称阮直是个“毒人”,阮直美着默许。)

阮直在杂文界颇有建树和名望,除了先天禀赋,更得益于他的分外辛劳勤奋。在廖德全部长的印象中,“阮直非常勤奋。十数年来,阮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杂文作品。”“阮直先生的作品,几乎发遍了全国的名刊大报,几乎每天都刊出新的作品,几乎全国著名的报纸副刊都有过阮直的杂文秀,一个杂文家该得的奖项他也得的差不多了,还几度被聘为全国杂文大赛的终评委。”“这些年来,阮直发表了多少杂文有人知道,他读了多少书却无人知道;他拿了多少奖项有人知道,他内里有多少思虑却无人知道;他在单位上班下班有人知道,在家熬更打夜消磨了多少油灯却无人知道。

至于阮直的杂文成果累累,自是有目共睹。每年上百篇的发表量,好多家报刊频频向他抛出橄榄枝,给他开专栏,约专稿,就可见一斑。有时同一报纸刊物,阮直一人就上稿两篇,逼得编辑不得不一个用他的真名,一个用他的笔名。从1995年开始,一个杂文作者15年之内出版了《美的反弹》、《美的突破》和《美的颠覆》三本杂文专集,在时下过度包装炒作,过度市场化和浮躁不已的情形下,能为不受待见的杂文事业做出如许贡献,当数凤毛麟角。

作为博友,我对阮直十分钦佩和敬仰。有一难得机会本可拜会他,却因阴错阳差,使我错失了当面请益的机缘。那是去年8月随几位政协委员去北海旅游,偶遇不期而至的台风,没法登临涠洲岛,只得临时改道珠海。加上未曾先前预约,意恐仓促唐突,没能见上一面。倒是从那时起,学着像阮直大哥那样,在自己的文字里习惯将自己称作“老夫”了。

阮直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大我10来岁,绝对是我前辈,我与他的联络中,自然每每称呼他为大哥。其实,在我的心目里,他是我的老师(不管他认不认我这位不曾谋面也不曾施行拜师礼仪的学生)。他编发过我的2篇时评,寄来一份样报,随附手笺一张。潇洒飘逸的字体,犹如草原上疾驰的骏马飞扬的尾巴,酷呆了。

阮直大哥,不,阮直老师在《杂文作者出书的难与不难》一文中说“让自己的杂文唱出原生态,不反串、不花腔,高度有顶不跑调,低度有线要出声;利益上与大众捆绑,语言上与民间粘贴;把道理说得实在,把文章写得好看,把形象揉入其中,若能一路形象到底更好。”小弟兼学生认为,这就是阮直的杂文风格,也是他对杂文爱好者的教诲和提醒。愿阮直的杂文事业一路到底。

阮直,本名刘永平,《北海晚报》副总编,著名杂文家,老夫引以自豪的博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