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杂文之峰,从这里耸起

(2011-03-07 21:48:41)
标签:

杂谈

当代杂文之峰,从这里耸起
               ——《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颁奖大会赴会日志
●齐世明
  话说公元2011年元月14至16日,注定要在中国杂文发展史乃至当代文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颁奖大会暨杂文论坛在长春隆重举行。笔者有幸躬逢其盛,近三天里新交“杂(文之)友”,晤谈旧雨,如沐春风,如切如磋;赴此会,若范文正公“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会此情,不有记述,何申雅怀?遂将自己三天日志整理于此,以飨杂文界新知旧雨。
 14日:杂文群英会长春 雪冷天寒笑容美
  这几天,长春忒冷!行前,《杂文选刊》诸同仁便一次次关切地提醒。可是,14日近十四时,当笔者与同乡老友、著名作家刘齐走出长春火车站时,在此等候的《杂文选刊》下旬版主任李庆玲和她手中“《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的牌子,一下叫我们寒意顿消。
  接站面包车驰向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大酒店。李庆玲热心地一一介绍了同车人:《中国青年报》的徐百柯、《本溪晚报》的涂华、《红网》的黄海涛、大同一中的侯全明。“杂友”似乎都自具“东北性格”:爽直,热情,只一会儿,已交谈甚欢。
  真是没有想到——一进会展大酒店,在这里迎候的竟是杂文选刊杂志社的社长、主编刘成信!一位把满腔热情倾注于杂文事业的老人,带领着同仁办全国杂文大赛,用“日理万机”形容可能是差强人意,他慈祥地微笑着亲自参与接待,直令人由感怀而感动……说话间,又见到了笑脸盈盈的副社长、执行主编王芳,原以为是冰心一样慈祥的老杂文家,未料却是如此青春,一派知识女性的风度。
  麻利地办好了入住手续,刘齐和我来到会务组。巧了,《吉林日报》的陈长林、《城市晚报》的王国华都在,老友重逢欢叫着握手。稍顷,见到了杂文选刊杂志社社务总监高航、上旬版主任肖金、中旬版主任马艳、网络部主任刘程……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将“微笑接待”完美地定格,让我们在三九严寒里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暖。
  “室友”刘齐堪称“朋友遍天下”,水杯尚未端起,电话接踵而来。他领着我走进李下(瓜田)、张心阳的房间,《北京日报》主任编辑杨子也在座。久闻李下大名,竟是咱辽宁老乡!杨子生于内蒙古靠近辽宁之地,也是半个老乡,老乡见老乡,欢喜是同行!
  欢谈之间,笔者注意到李下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已在案上打开,液晶屏上写满了文字,怕是这位杂文大家又一篇心血之作。老一辈如此率先垂范,后学们自当刻苦用功啊……
  晚餐摆在三楼丹麦厅。杂文作家怕是具有同一“血型”、同样“体温”吧——我们这桌一落座,便直言无忌,谈笑风生。坐在对面的朱大路,满头银发,温文尔雅,一如他主编的《文汇报》杂文栏,一身雅致,机锋暗藏。有人赞道:“大路真有派,看上去像中央电视台的名主持人陈铎。”有谁笑曰:“就是像陈铎,也应该说陈铎是主持界的大路,而不能说大路是杂文界的陈铎啊!”众皆笑得畅快。
  李下一脸“理性”地坐定,似乎不苟言笑,但是,当笔者提起东北方言与《红楼梦》的话题时,他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让人不由不叹服。我对邻座的刘齐赞曰:“李下真有学问!”刘齐一边回应一边叫道:“哎呀,他终于来了!”
  “他”是谁?“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错,这是《三国演义》对张飞的外貌描写。不过,乍一搭眼,“他”与张飞的出场还真有几分神似:“呵呵,诸位都到了!”
  “他”——本届大赛评委之一阮直(《北海晚报》执行总编辑刘永平)就这样快人快语地走进了各地“杂友”中间,又落座在我的对面。观眼前说笑在一处、干杯在一处的“杂友”们,即使家不靠近东北,也都似“东北性格”:爽直,痛快。阮直脆生生一句话,让我连连点头:“在座的都是‘灵魂认识’,从杂文已早知其人了……”
  好个“灵魂认识”!今天一下车至此,不过五六个小时,我的心中已刻下了这些杂文大家的形象:老一辈的刘成信、朱大路、李下,中年实力派的刘齐、阮直、张心阳、林奇,“巾帼英豪”王芳、杨子、李玲。我们身高、容貌各异,但拥有共同的“血型”、共同的“体温”、共同的禀性:心中容不下阴影,眼前见不得污秽;心思激浊扬清,笔为醒世恒言……
15日:东西南北话杂文 《选刊》喜绽第一春
  吃罢早餐,来自地北天南的杂文作家与杂文编辑便鱼贯而入酒店一楼七号会议室。《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大会主持人王芳令人啧啧称赞,那叫一个张弛有度,举重若轻;那叫一个沉稳大气,温文尔雅。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整个颁奖大会精彩纷呈,笑语欢声。
  几位评委的讲话各具特色。吉林省委原副书记谷长春抱病前来,语重心长;朱大路说杂文创作要文质彬彬,切中肯綮;徐怀谦朗读朱铁志的来电,期望殷殷……
  在一阵阵欢快的奥斯卡颁奖乐曲声中(刘齐语),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优秀奖,编辑奖,三二一等奖次第颁出。在二等奖获奖者发言时,王芳巧妙地安排李下与刘齐同台,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令大家忍俊不禁。坐在主席台的阮直不断插话,让他俩“来一段相声”……
  《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一个个奖项“名花有主”。在这里,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启幕之时,绽开了一朵杂文之花!它是迎春的,亦是报春的;它是朴素的,又是珍贵的;它是专属杂文的,又是属于整个当代文坛的。
  我荣幸地获得“创新编辑奖”。听杨子、李玲、郑彩霞三位获奖女编辑先后发表获奖感言,我心实敬佩之!又陡生不安,感到了自己的差距,暗下决心:第二届大赛尽心竭力,创出佳绩!
  在全场爆豆般的掌声中,刘成信作总结讲话。感动,还是感动。激情,再生激情!几十年孜孜矻矻,焚膏继昝,吃尽苦头,仍无怨无悔,倾情杂文,谁人不感动?拿出本应属于个人的资产办杂文大赛,自己“土”到将鱼翅比作东北乡间的粉丝,哪个不感动?
  下午的“杂文论坛”,南腔北调话杂文。听着各地作家与编辑各具特色的发言,我的眼前恍如闪过一条波光潋滟的大河,这是越来越壮大的杂文作者之河,汇入其中的可以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状之,有编辑、教师、军人、经理人、公务员、医生、记者,还有私企业主、工人、农民……从原有的“身份”看,有循着鲁迅先生足迹,一直笔耕杂文的,近年来,又汇入了写诗、写散文随笔、写小说、写剧本的……
  我又想到:此刻,或在屋檐下或在路上或在某一空间内,各个“族类”各个“群落”忙人情债、忙房贷、忙车贷或者早早地忙着办年货……可是,我们却在这寒天冻地里,用心回应《杂文选刊》和刘成信的一声召唤,用杂文取暖,用杂文立命!
  “杂友”,这是多么可爱可敬的人哪!《杂文选刊》,这是多么可敬复可爱的杂志!杂文事业,这是多么庄严而又重大的使命啊!
16日:寒风难湮雪中情 依依惜别盼重逢
  感谢刘成信、王芳等的精心安排,早八时许,一辆大巴载着我们启程去著名的净月潭滑雪场。年近古稀的李下未待我们换好装备便已准备停当,率先走向雪场。徐百柯等南方小伙子从未滑过雪,此时已摩“靴”擦“杖”……更了得的是本溪的涂华,我们还在摆脱滑雪教练的“纠缠”,她已经撑杖而滑,转眼上了雪坡。
  冻得手、耳朵都难以承受。李下、阮直和我等几人聚在茶座。我说:“当下时评对杂文所以构成冲击,根本还在于杂文‘体弱’,必须大力加强文学性以‘固体强身’。”阮直道:“杂文离了文学性还叫什么杂文。”旁边的“杂友”亦颔首赞同。旁边有同行者打趣:“真是痴迷了,出来玩雪还谈杂文……”我们都莞尔了。我接着说自己的思考:“今日杂文,要有胆有识,还要有文。”“怎么讲?”有人打问。我说:“这有‘胆’,明白如话,妇孺皆知。‘识’嘛,有独到见解,是你自己的思想观点,还有你的学养,你的认识水平。”“那‘文’说的是什么呢?”“‘文’是文采,文质彬彬,目下更重要的是‘文字’,即语言,杂文语言。写杂文必须讲究语言,如果不用精心锤炼的文学语言严格以求,很可能流于报刊语言,所谓‘社论体’、‘口吐铅字’,批评的都是这类‘不求上进(精致)’的时评类文字……”
  “找到了!赶紧上车了……”高航拨开门帘喊着大家,她上雪坡寻找玩兴大发错过时间的李玲,找了足有半个小时。穿成白雪公主模样的李玲连连作揖,表示歉意……
  十二时许,我和梅桑榆、李玲等七八位踏上了开往火车站的长春轻轨车。十一年前,笔者作为《沈阳日报》驻吉林记者站站长,在长春生活了近两年。一别十年,抚今思昔,不由得赞叹:这汽车城,电影城,还将成为中国的杂文之城吧!
  再见,长春!再见,天南地北的“杂友”!再见,《杂文选刊》 诸位真挚的朋友!默默拭去心头的泪痕,期待着下次聚会,我们激情相拥……
  (作者系《沈阳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创新编辑奖获得者)

2011年《杂文选刊》2期(下旬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