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稿酬多少与文学无关

(2010-11-05 23:03:30)
标签:

杂谈

《南方日报》2010年11月4日
稿酬多少与文学无关
   
阮直
     
由于获得了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上海市作家协会下属的文学杂志《收获》及《上海文学》、《萌芽》将大幅度提高稿酬,新标准将是原标准的25倍,于是有好多作家与媒体觉得上海的高稿酬标志着我们多年不变的稿酬标准已有所松动,且具有象征与示范意义。
     
可我倒觉得上海的高稿酬标准不可复制、也无法“参照执行”。那是人家地方政府的拨款,能坚持几年,能保证这笔“专项基金”是不是个变数,谁都不知道。你知道哪篇文章捅了某高官的肺管子,他一气之下找个理由断了这笔款、甚至停办你的杂志,抓走你的主编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上级给你的钱,是让你干事的,你干的事情他满意,他觉等这笔钱花得值,你要是干得他不满意,他还愿意继续给你钱吗?没了别人的资助与施舍,谁还能保证你的高稿酬?
     
出版者付给作者的稿酬应该是市场化的规则,双方都获利的标准,比如当今稿酬较高的报纸与时尚生活类的杂志大都是发行量大,广告多,报纸的效益好,作者得到的稿酬也就高些。但是,大部分纯文学杂志就惨了,有些省文联、作协包括地市一级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其发行量不过几千本,就从来没有过效益,这样的杂志只能从政府要补贴,哪级政府会喜欢文学?干不招人待见事儿的伸手者,又能讨来几个小钱呢?斯文都扫地了,也就没附庸风雅的能力。

     将就着把杂志办下去,也算作地方的一项文化事业了,到月能付出千字百八十元的稿酬也就知足吧。好多杂志办了60年,就没发过一篇有点儿价值作品,都是多一篇不算多,缺一篇不算少的稿子,有的就是只耗碳,不发热文字垃圾,这样杂志还让你存在就该知足了。在目前的状况与环境,我不相信纯文学杂志能自己养自己。
      
就说像《收获》这样的老牌一流杂志吧,每期发行量可达10万册,稿费提高2——5倍都需要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请问哪家纯文学杂志社还能把自己的期刊发行到10万册?《收获》的10万册如果没水分,按现行《收获》的每册定价12元算,就是去掉百分之五十的印刷成本,(印数越多成本越低)每年的利润也在700万左右,不知道上海一个杂志社一年的运行成本是多大?700万的收入还支付不起“高稿酬”。照此算来,想把文学办成产业在中国是死路一条了,哪个有投资文学事的老板早点儿死心吧,眼下谁也玩不起文学。
     
其实,办一本88页的文学月刊,不用废寝忘食,就像公务员那样敬业,有3——5人就足够了。5人的一年开支在西部省区不过15万,在上海也不过50万,如果发行量就算只有2万册,每册5元钱,都不愁养自己的,外加按现行的稿酬支付给作者的开销都不会有多大的亏缺。要是发行量能达到5万册,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都能欢天喜地了。可如今的编辑部别说没钱,有钱也不会提高稿酬的。就这个低稿酬的标准作者还削尖了脑袋往进挤呢,大编辑部老夫不知道,就是一个发行不足一千本,稿酬千字不足50元的文学杂志你要是没关系,再不是名家就别想进来玩。因为这样的杂志不是市场化的杂志,办得好点儿差点儿都是个“带死不活”,凭什么不照顾围前绕后的关系户。这样还可美其名曰——重视当地作者,发现、培养文学新人。
   
我们的文学期刊不要羡慕上海的文学杂志,上海毕竟是全国的上海,不管你是新疆阿拉穆图,还是内蒙古的巴彦呼硕,不管你是有名的作家,还是无名的作者,都可以把稿子投去,好作品人家是不排斥的,上海的文学期刊发出的作品毕竟还有文学的元素。没高稿酬可发的纯文学期刊目前的困境不是缺钱,缺的是我们作家写不出好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