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赴秦并非只是为了刺秦
(2009-06-21 20:55:44)
标签:
刺秦太子丹匕首荆轲秦国杂谈 |
普遍的观点(包括王立群老师)认为荆轲晋见秦王的目的是为了刺秦,所以大都把刺秦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他的剑术不精。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如果单纯是刺秦,以荆轲的剑术是一定会做到的,但最后却失败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荆轲本意是并不想刺秦王的,不要说刺死,就是刺伤也不能,因为匕首有剧毒,只要划破秦王的皮肤就会死亡,所以从“图穷匕首见”一直到秦王砍断荆轲的左腿前,荆轲都没有要伤害秦王的意思。最后直到秦王砍断他的左腿后,荆轲才决定“刺秦”,但已经晚了,他只能用匕首掷向秦王,秦王闪过了,匕首击中柱子。
既然荆轲带着匕首,那为什么又不愿刺秦呢?其实,荆轲在临死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就是荆轲的目的不是为了“刺秦”,而是为了“劫秦”,而“劫秦”的难度是要远远大于“刺秦”的。荆轲不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找借口掩饰自己无能的人,他说的是实情,但可惜我们都没有重视他这句话。
在燕太子丹第一次见到荆轲后,就合盘托出了这个计划:“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阯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原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这话包括两个意思:首先是“劫持”秦王,象曹沫胁迫齐桓公一样,订立契约,逼迫他退还侵占诸侯的土地,这个契约一旦订立,是不可更改的,“大善矣”,这是上策;如果他不答应,再把他杀了,使秦国大乱,诸侯合力,一定会击败秦国,这是下策。很明显上策要比下策完美得多,上策很实际,“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下策则有些想当然,秦国是不是会大乱?诸侯会不会合力?是不是就一定会打败秦国?还很难说。下策仅只是上策的补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应该实施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三处出了纰漏:
从计划的出台到实施,这中间的时间拉得很长,劫持计划也安排得天衣无缝。其间,荆轲向太子丹要求了两样东西: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其实,这里任何一件东西都足以让荆轲上殿晋见秦王了,但荆轲却要了两件。表面上看是为了赢得秦王的信任,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荆轲对一个人上殿劫持秦王没有信心,他必须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才行。如果只有燕督亢地图,那只能是荆轲一个人上殿,而如果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不但更会赢得秦王的信任,而且因为是两件物品,那就极有可能是两个人同时上殿,这样劫持秦王的把握就要大得多。
事件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就出来了:荆轲没来得及带上自己的得力助手。
其实,荆轲在此前已经找下了自己的助手,但助手还没有到,所以荆轲在等——“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但这个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这个时候,太子丹等不及了,就连续的催促荆轲,荆轲生气了,才不情愿的和太子丹推荐的助手秦武阳一同使秦。
事件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太子丹推荐的助手秦武阳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果不其然,秦武阳一进宫就被吓懵,全身发抖,走都走不动了。本来秦王是要荆轲他们两个人同时上殿的,但秦武阳一懵,秦王起了疑心,就只能由荆轲一人上殿完成这个任务了。
事件失败的第三个原因:荆轲只计划劫持秦王,根本就没想到要刺杀他。
在“图穷匕首见”后,荆轲一只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另一只手拿着匕首对着秦王的身子,注意是劫持而不是要杀他。这个时候如果要刺秦,荆轲完全可以做到,但因为是劫持,秦王一惊,一下子就把衣袖挣断了(秦王本身力气就很大),而荆轲因为拿着的是一把淬有剧毒的锋利匕首,也不敢伤着秦王,所以就只能绕着大殿的柱子抓秦王,眼看就要抓住秦王了,御医夏无且的药袋却甩过来了,荆轲一躲,秦王就跑掉了,再追的时候,秦王就拔出剑来,砍伤了他……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荆轲不是为了刺杀秦王,那为什么又要拿着一把淬有剧毒而且锋利无比的匕首呢?原因同样很简单,太子丹交给他匕首时,对他的要求是两点:劫持秦王,逼迫他答应自己开出的条件(上策);秦王若拒绝,就杀掉他(下策)。所以这把匕首是有刺杀秦王的使命的,虽然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