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主张
(2019-08-26 10:41:06)
标签:
教育杂谈原创好教师 |
分类: 思想碎片-促教育反思 |
这是一个喧嚣的年代,教育新概念和新理论层出不穷。教书三十载,我实践过,阅读过,也思考过。拨开新概念和新理论的云雾,我当牢记以下几条基本的教育常识,虽算不上是自己的原创,但我发自内心地加以认同,权当算是我的教育主张,并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践行之。
主张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不应当只是“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爱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无爱不教育。 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如何让学生看懂你的爱,感恩你的好,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
主张二: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等于专业水平。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主张三: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被冠以这样名称那样名称,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其实这些都是教育常识的胜利。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再到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一直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贯穿其中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教学自然高效。否则无论表面上多么热闹,都是“搞笑”。
这次学开车,感受颇深。教练教学员开车,都是来几人教几人。教完教练的那几点经验,接下来就让学员自己练,自己悟,学员之间互帮互助,最终掌握相关技能。学车如此,教学亦然。
主张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任何班级都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集体,任何学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区环境、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因而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精神共同体”。因此,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
秋学期,我只教一个班的数学,工作量相比教双班的人要轻,因此,可在差异化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主张五:“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等”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当下校园盛行应试教育,考试和分数几乎占据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所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的“以人为本”,所谓的“为了学生的一切”,大多是写在墙上的标语。教育应有的浪漫、情趣、感动、开心统统让位于考试,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畸形的教育,只能造就孩子畸形的人生。基于良知、责任和使命,为人师者当尽己所能,从改变课堂入手,进而改变教育。
主张六: “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没有做只有写的科研,是不折不扣的假科研。这样的“科研”和学校发展、教师的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我而言,写论文不再是刚需,晋级晋升皆不需要,写论文只是一种爱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