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臣义与家国情:张浚四度落职心境的嬗变

(2025-11-24 11:16:24)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君臣义与家国情:张浚四度落职心境的嬗变

 

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张浚的一生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其刚直的性格和手握chong兵的地位,使他成为南宋初年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但也因此深陷朝廷内部的政zhi涡,屡遭猜忌与弹劾。通过分析绍兴三年、四年、七年及隆兴二年这四个关键节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的张浚在落职前后心情的演变轨迹:从最初恐惧自保的恳求,到中途遭受羞辱的绝望,再到失势后务实的自保,最终升华为超越个人荣辱、为家国与后代子孙坚守大义的执着。

一、绍兴三年(1133):恐惧、恳求与防御性的忠诚

         落职前心情:恐惧与自危。

此时的张浚,虽在川陕经略中功勋卓著,为南宋朝廷立足江南立下不世之功,但宋高宗的猜忌如同一把悬顶之剑。绍兴三年五月,这种猜忌化为了具体的行动。礼部郎中周随亨、驾部员外郎李愿作为朝廷特使,抵达川陕宣抚司所在地的阆州,正式宣布罢免张浚的川陕宣抚处置使之职,并召其回朝。这一公开的、带有审判意味的举动,对张浚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它不再是空穴来风的传闻,而是皇帝决意削权的明确信号。他深知“君臣相与之际,自古所难”,尤其是功高震主的武将,鲜有善终。因此,他的心情是高度紧张和恐惧的。

        上疏内容与心情体现:

在《使还乞祠疏》中,张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放低姿态,主动认错:“臣志大而才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这是一种高明的政zhi自保策略,通过自我贬损来消解皇帝的疑虑和zheng敌的攻击口实。

2.核心诉求——请求“保全”:“惟圣贤之君,乃能终始保全”、“愿陛下推保全之志”。他所求的“保全”,是希望皇帝能像圣贤之君一样,保护他这位功臣,让他能安全着陆,体面退场。

3.情感流露:“涕泪交流。” 这既是真情流露,也是一种表演,向皇帝展示自己的忠心与委屈。

         小结:绍兴三年的张浚,心情是恐惧、焦虑和恳求的。面对朝廷特使带来的削权诏令,他选择用最谦卑的姿态和最恳切的请求,来换取个人的“保全”和政治上的安全。此时的“保全”,是以退为进的政zhi自保之策。

         二、绍兴四年(1134):羞辱、绝望与彻底的失势

         落职前后心情:从挣扎到绝望,饱受羞辱。

绍兴三年的恳求并未换来皇帝的信任,反而变本加厉。当张浚历经八个月“艰难跋涉”抵达临安时,迎接他的不是君臣重逢,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qing算。

         抵达时的羞辱:军马被收,财物被封,赤裸裸地展示了他从“权臣”到“罪臣”的坠落。

         弹劾的凌厉:辛炳等人罗列“十大zui行”,将其人格钉在耻辱柱上。

         一贬再贬:从枢密院事到散官,最后被斥往福州,过程之快,手段之狠。

        离京时的凄凉:“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昔日统帅千军万马的元帅,如今竟如丧家之犬,孤寂离京。

        小结:绍兴四年的张浚,心情是屈辱、绝望和悲愤的。那份小心翼翼的“保全”请求被彻底撕碎。他不再是那个恳求君王垂怜的臣子,而是一个被政治dou争碾碎的失败者,只剩下无尽的凄凉。

         三、绍兴七年(1137):务实、审慎与失势后的自保

          落职前后心情:接受现实,寻求基本安全保障。

时隔三年,功臣张浚再度被罢相,并进一步被贬。与绍兴四年的激烈对抗和羞辱不同,此次张浚的反应显得更为冷静和务实。在被剥夺大学士荣衔后,他没有激烈kang争,而是上奏请求:“臣荷陛下知遇……今奉亲偕行,还家万里……乞许臣于都督府借差使臣四员,存留亲兵五十人,以备缓急。”

         心情体现:

1.接受现实:他不再像绍兴三年那样为自己辩解,也不再像绍兴四年那样陷入绝望。他接受了被贬斥的命运,开始为长途跋涉的现实做准备。

2.务实的自保:他请求的“使臣四员,亲兵五十人”,并非为了政zhi权力,而是为了“以备缓急”,保障自己和家人在万里贬途中的基本安全与尊严。这是一种从政治自保转向人身安全自保的体现。

3.审慎的策略:他的请求合情合理,最终获得了朝廷的批准(“从之”)。这表明他已深谙在失势后如何通过最低限度的诉求来争取生存空间,心态上更为审慎和成熟。

         小结:绍兴七年的张浚,心情是务实、审慎和无奈的。他已从政治feng暴的中心抽身,成为一个接受命运的贬谪者。他的关注点从如何保全官位,转变为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安全,这是一种在政治shi势后更为低调和现实的生存智慧。

四、隆兴二年(116d):责任、执着与超越荣辱的坚守

        落职前后心情:坦然、忧虑与坚守大义。

时隔三十年,张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再次被起用,又再次因主和派得势而罢黜。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他的心境发生了质的飞跃。

         对个人荣辱的淡然:面对罢免,他“力辞恩命”,多次上“致仕之章”。当被建议“勿复以时事为言”时,他的回答振聋发聩:“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虽去国,但心仍在朝堂。他“隐奏”揭露奸邪,劝皇帝“务学亲贤”,警告皇帝“内患外变,且将相仍而起矣,而其ze实在陛下”。

        保全内涵的升华与传承:他最后上疏仍言“终始保全,使免大戾”,但此时的"保全",对象已悄然转变并扩展。他不仅希望保全国家,更将家族的未来与儿子的qian途紧密相连。奏疏中提到:“臣子栻过蒙圣慈奖借……独荷陛下眷遇之隆,父子感涕恨无以报……惟望陛下察三至之言,终shi保全,使免大戾。”

        这既是恳求皇帝不要因父zui而殃及子孙,保全张氏一脉的忠良之名;更是希望皇帝能做一个“终始保全”忠臣及其家族的圣君,以此作为对国家“人材”的最终保护。

         小结:隆兴二年的张浚,心情是坦然、执着和忧愤的。他不再为个人得失而恐惧或羞辱,而是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对国家qian途和家族传承的忧虑中。他此时的“保全”,已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安危,而是将家族的存续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更是一位老臣对国本最后的、最深沉的忧虑。

 

总结:四个年段心情的异同

         相同点:

1.根源相同:四次落职的根本原因一致,都是因为他“保家卫国”的主战立场和手握chong兵的现实,触动了皇帝的敏感神经,得zui了主和派及政敌。

2.形式相同:都通过“上疏”这一形式向皇帝表达心声,且都提到了“保全”的概念。

3.忠诚底色不变:无论心境如何变化,其忠于宋朝、心系国家的底色从未改变。

         不同点(演变轨迹):

1.对“保全”的理解与对象不同:

        绍兴三年:请求政治上的自保,核心是官位与安全。

        绍兴四年:“保全”的希望破灭,感受到的是人格被践踏的羞辱。

        绍兴七年:请求人身安全的自保,核心是生存与尊严。

        隆兴二年:希望保全国家与后代,核心是责任与传承。

2.心境的格局不同:

        绍兴三年:格局局限于君臣个人关系,心情是恐惧和恳求的“臣子心态”。

        绍兴四年:深陷于个人荣辱得失,心情是绝望和悲愤的“失败者心态”。

        绍兴七年:着眼于现实生存困境,心情是务实和审慎的“幸存者心态”。

        隆兴二年:超越了个人荣辱,着眼于国家兴亡、君臣大义与家族传承,心情是坦然和执着的“国士与慈父心态”。

综上所述,张浚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从恐惧自保的臣子,到饱受羞辱的政客,再到务实求存的贬官,最终升华为坚守大义、为家国与后代子孙计的悲壮过程。他的四次落职,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南宋初年政治dou争的缩影,其心境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一位爱国者在专制猜忌体制下的挣扎、痛苦与最终的坚守。

 

 

附件:张浚四度落职相关史料疏理

一、绍兴三年(1133)

五月:宋高宗因忧心张浚不忠,采取具体行动。派遣礼部郎中周随亨、驾部员外郎李愿至阆州,正式宣布罢免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之职,并召其回朝。

张浚上《使还乞祠疏》,核心内容为:

     “君臣相与之际,自古所难。惟圣贤之君,乃能终始保全……”

    自我贬低:“臣志大而才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

    请求退隐:“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事香火。”

    “执笔见意,涕泪交流。”

朝廷反应:诏不允,令张浚疾速赴行在。

九月:苏湖地震,宋高宗再次担心,任用张浚对立面的辛炳、朱胜非、常同,并纵容他们弹劾张浚。

二、绍兴四年(1134)

二月中旬:张浚行至严州新城,复上疏引咎求罢。

弹劾升级:殿中侍御史常同、侍御史辛炳罗列张浚十大zui行。

二十五日:辛炳面奏宋高宗,指控张浚“逃离东南自保”,并罗列丧师失地、诿过擅杀等zui。

二十六日:张浚抵达临安。朝廷下诏,收其军马、财物。

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

十八日:御史中丞辛炳再言,请求将张浚远贬岭表。

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

二十八日:张浚离京赴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境况凄凉。

三、绍兴七年(1137)

九月初九:张浚被罢去右相兼都督,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十一日:被落去大学士荣衔。

十七日:张浚上奏,请求借差使臣四员、存留亲兵五十人,“以备缓急”,获准。

十月初九:最终被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

四、隆兴二年(116d)

四月初六: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张浚回朝。张浚推荐张孝祥摄行都督府事。

十四日:张浚上奏乞罢督府,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

谏官争论:尹穑连疏诋毁张浚,而陈良翰、周操等言张浚忠勤,不当去国。宋孝宗表态当今人材无有逾张浚者。

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汤思退等决意求和,并命人查抄督府文书钱物,吹毛求疵。

二十三日:张浚被罢免。

二十五、二十六日:张浚力辞,改除醴泉观使。朝廷遂决弃地求和。

张浚言:“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

月底:张浚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

张浚上疏:

劝谏皇帝正心修己,收人才以应天心。

 “臣子栻过蒙圣慈奖借……惟望陛下察三至之言,终始保全,使免大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