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擎天之柱与悲壮的坚守:论南宋初年张浚与吕颐浩的护国历程

(2025-11-18 11:30:2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擎天之柱与悲壮的坚守:论南宋初年张浚与吕颐浩的护国历程

 

南宋立国之初,是在“靖康之耻”这一华夏文明史上至暗时刻的余烬中艰难求存。徽、钦二帝被俘,宗庙社稷倾覆,北方大地沦于敌手。在这一决定文明存续续绝的关键时刻,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开启了颠沛流离的南宋时代。吕颐浩与张浚,一老一少两位大臣,便是在这国破家亡的巨大历史阴影下,以坚定的主战立场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成为支撑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擎天之柱。他们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主战旗帜,更代表了以“大忠”为国收复失土的爱国精神。然而,他们的护国历程,始终与宋高宗赵构以“小私”为先、只为迎回金国人质母亲韦氏而屈辱求和的路线激烈碰撞,这一矛盾贯穿了南宋初年的内政、军事与外交,最终酿成了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历史悲剧。

         一、危局中的担当:共护行在与平定内乱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凭借其强大的骑兵优势,采取了“千里奔袭”的战术,旨在一举歼灭南宋流亡朝廷。金兵轻骑突袭扬州,宋高宗仓皇渡江南逃,南宋中枢面临崩溃。在此危局中,作为主战派中坚力量的吕颐浩与张浚展现了非凡的担当。吕颐浩追至瓜洲,力谏高宗坚守江北,其背后是稳固抗金前线的战略远见。未被采纳后,他仍被委以江浙制置使之任,在长江下游构筑防线。与此同时,张浚被授予“便宜施行”之权,独守平江,将此地锻造成抵御金兵、稳定人心的战略支点。二人一在朝堂力争,一在地方实干,共同为南宋政权在江南立足保留了抗金火种。

同年三月,在金兵压境、朝廷南逃的恐慌氛围中,杭州爆发了苗刘兵变,高宗被逼退位。这场兵变不仅是军事政变,更是对新生政权合法性的致命打击。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张浚与吕颐浩的合作堪称典范。身在平江的张浚凭借其政治敏锐性,洞悉阴谋,果断封锁叛军赦书。他清醒认识到自身兵力“单弱”,无法独任大事,遂驰书联络驻守江宁、手握重兵且威望素著的吕颐浩。这封信不仅是军事求援,更是以忠义大义为旗帜的政治动员,成功将这位老臣推至勤王领袖的核心。吕颐浩接信后“执书以泣”,毅然亲率精兵万人南下,更在途中成功说服了持观望态度的大将刘光世,将张浚的纸上谋略迅速转化为足以颠覆叛军的强大军事洪流。二人在平江会师,实现了智慧与力量的完美融合:张浚为“谋主”,提供战略蓝图与政治方向;吕颐浩为“帅首”,带来决定性的武力与权威。正是这种“谋主”与“帅首”的完美协力,迅速平定了叛乱,挽救了高宗的皇位与南宋的国运。

         二、东西两线的战略支撑:力保朝廷存续

苗刘兵变平定后,面对金军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南宋采取了东西两线并重的国家战略。建炎三年七月,张浚主动请缨,奔赴川陕开辟第二战场。此举意图极为明确:川蜀地区地势险要,物产丰饶,是稳固的后方基地。在此开辟战场,既能屏护东南,更能从西面牵制金军主力。在西北,张浚虽于富平之战中遭遇战术性败绩,但其战略意义却极为深远。此战将金军主力完颜宗弼部成功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之久,极大地缓解了江淮战场的压力。

在川陕期间,张浚与吴玠、吴璘兄弟的关系,堪称南宋将相和谐的典范。张浚初到川陕时,吴玠、吴璘尚是地位不高的地方将领,但勇猛善战。张浚力排众议,对吴氏兄弟识拔有加,委以重任。富平之战大败后,宋军人心惶惶,张浚并未追究责任,反而对收拢散兵、表现卓越的吴玠更加信任,全力支持其凭借险要地势设防。正是张浚的充分授权与后勤保障,才使得吴玠、吴璘能够先后取得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尤其是和尚原之战,俘获金军主帅完颜宗弼,震惊天下。张浚作为文臣统帅,为吴氏兄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后盾,使其能专心军事;而吴氏兄弟的胜利,则是张浚川陕战略最成功的体现。这种基于知遇之恩和共同目标的将相合作,是南宋初期抗金斗争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张浚通过整编西北各路武装,彻底改变了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

在东南,吕颐浩不仅支撑着颠沛流离的朝廷,更在朝堂之上编织了一张对抗主和派的政治联盟网络。他与秦桧的斗争,本质上是主战与主和、公忠与私利的路线斗争。吕颐浩深知秦桧背后有高宗的支持,遂采取精准的政治操作:他引荐曾与自己共事的朱胜非复出,以牵制高宗的新宠秦桧;他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作为弹劾秦桧的“枪手”;他利用自己举荐的兵部侍郎綦崇礼,将高宗对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言论的不满,正式写入罢相的制词,布告中外。最终,这场由吕颐浩主导、多方联手的政治行动,成功罢黜了秦桧,暂时挫折了高宗的求和计划。

         三、君臣矛盾的激化:大忠与小私的路线之争

正因护国功勋卓著,二人威望日隆。绍兴二年(1132年),张浚以川陕之功被授予定国军节度使;次年(1133年),吕颐浩亦被授予镇南军节度使。他们二人,是南宋初年唯一被任为节度使的文臣,这既是朝廷对他们护国之功的最高肯定,也为其后君臣猜忌埋下了伏笔。

随着局势稍稳,宋高宗赵构的“小私”开始压倒国家公利。靖康之耻中,其生母韦氏被俘,这成为他心中最深的痛楚与最迫切的私愿。他一方面需要张、吕这样的主战派抵御金兵,保全皇位;另一方面又深忌其功高震主,更担心他们坚决北伐的主张会阻碍自己迎回母亲的“孝道”。这种矛盾心态,是理解南宋初年政治的关键。

在前线,战功卓著的张浚更未得到高宗的完全信任。宋高宗深忌张浚功高震主,始终对其怀有猜忌之心,不肯重用,这背后既有宋代皇帝猜忌武将的传统,更有对张浚声望过高、可能挑战其权威的恐惧。为防范其权力坐大,高宗不断安插副手(如王似、卢法原)以分其权,甚至在张浚指挥富平之战时,也未能给予全力支持。绍兴三年,在内外交困下,吕颐浩与张浚相继被罢。二人的去职,深刻反映了赵构“外战示强,内控示弱”的矛盾心态,以及对主战将领根深蒂固的猜忌。

         四、功败垂成:英雄的迟暮与悲剧的落幕

尽管暂时远离权力中心,但国家的需要再次将张浚推上前台。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被重新任命为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全面负责军国大事,这标志着主战派势力一度回升。他亲赴湖湘,运筹帷幄,成功平定了困扰南宋多年的杨么之乱。在此期间,他与岳飞的关系也体现了主战派内部的将相和谐,张浚作为统帅,对岳飞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为北伐清除了后顾之忧。

然而,绍兴七年(1137年),因宋徽宗去世的消息传来,高宗议和之心更切,秦桧被任命为枢密使,再次成为赵构的帮凶,用以制衡张浚。不久,因秦桧等人主导的淮西军整编决策失误,引发郦琼率四万之众叛投伪齐的“淮西军变”。张浚主动引咎辞职,这位一生致力于恢复大业的抗金名臣,最终因政治斗争和军事失利而彻底离开权力中心。在此期间,当高宗又欲议和时,张浚直言上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这番话,直指赵构以私情废国事的本质,却也加剧了君臣间的裂痕。

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在台州病逝,其北伐之志,终成遗恨。次年,金国撕毁和约大举南侵,证明了张浚等主战派的远见。身在福州的张浚闻讯,忧心如焚,他上书高宗,痛陈国事,力言北伐良机,并大治海舟千艘,捐出巨额钱款助国用。此时,另一位同样被排挤出朝的主战重臣赵鼎,路过福州与张浚相见,谈及往事,方知皆为宋高宗猜忌、秦桧倾轧,二人相对太息,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张浚的满腔热血,只换来高宗“嘉其忠”的口头褒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彻底放弃北伐。这个和议,本质上是赵构为迎回其母亲韦氏而与金国进行的政治交易。为了扫清和议障碍,赵构不惜自毁长城,杀害了力主北伐的岳飞。在笔者看来,为迎回其为金国人质母亲韦氏的赵构是杀岳飞的元凶,而秦桧是其最得力的鹰犬与帮凶。“迎回两宫”的口号,掩盖不了赵构为一己之私而卖国的真实目的。同年,张浚被授以虚衔,彻底远离了政治中心。

         结论

吕颐浩与张浚,这对曾在危难中力挽狂澜的“一老一小”,最终在政治的倾轧与皇帝的私欲下,壮志未酬。他们的护国历程,始于“靖康之耻”的国破家亡,终于“绍兴和议”的屈辱偏安。张浚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他与吕颐浩等主战派的努力,使得南宋政权得以在江南稳固,中华先进文化的火种得以保存。然而,赵构的“小私”最终压倒了臣子的“大忠”,他们虽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但其矢志不渝的抗金信念与临危受命的担当精神,与赵构杀岳飞、秦桧卖国的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铸就了南宋初期最为悲壮而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南宋初年国家命运与时代矛盾的深刻写照。

 

附录:张浚、吕颐浩任职脉络疏理

一、张浚任职脉络

建炎三年(1129年)

二月:时任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受命与朱胜非同节制平江府、秀州控扼等事,被授予“便宜施行”之权,独驻平江,扼控长江下游防线。

三月:在平江洞悉苗刘兵变阴谋,果断封锁叛军赦书,安抚溃兵,并驰书联络吕颐浩,策划勤王。

七月:离开建康,赴川陕前线开辟第二战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

九月:调集熙河、秦凤、泾原、环庆、永兴军五路兵马约20万人,与金军在富平县大战,官军败绩。

十月:退保秦州(今甘肃天水)。

绍兴元年(1131年)

四月:金军直逼兴州(今陕西略阳),退保阆州(今四川阆中)。

十月:指挥吴玠在和尚原大败金军。

绍兴二年(1132年)

正月:以川陕之功被授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南宋唯一任此职的文臣)。

十二月:宋高宗为分其权,任命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与张浚“同治事”。

绍兴三年(1133年)

四月:奏王似、卢法原威望素轻,请求朝廷另派刘子羽、吴玠协助,未获批准。

五月:宋高宗召张浚回朝,解其川陕宣抚处置使之职。

六月:遣军追击撤退的金军,大胜。后归省绵竹故里。

绍兴四年(1134年)

二月:行至严州新城,上疏引咎求罢。

三月:被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

十一月:因金、伪齐联军南犯,被急起复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即日入见,复命为知枢密院事,往镇江视师。

绍兴五年(1135年)

二月: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全面负责军国大事。

五月:亲往湖湘督战,岳飞平定杨么之乱。

绍兴七年(1137年)

正月:因宋徽宗死讯,高宗任秦桧为枢密使以制衡张浚。张浚上疏劝高宗以社稷为重,勿急于议和。

八月:因秦桧等人主导的淮西军变,张浚主动引咎辞职,罢相。

绍兴八年(1138年)

三月:朝廷定都临安,遣内侍往潭州劳问张浚。

绍兴九年(1139年)

正月:宋金和议成,张浚复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同月:为防和议反复,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年(1140年)

五月:金国撕毁和约南侵。张浚在福州上书高宗,力言北伐良机,并大治海舟千艘,准备直取山东。

绍兴十一年(1141年)

三月:在福州捐出卖官田及寺院度牒所得钱六十三万缗助国用。诏复其特进官阶。

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张浚被授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去奉朝请,居潭州。

二、吕颐浩任职脉络

建炎三年(1129年)

二月初四:时任吏部尚书,劝谏高宗勿南撤不听,被任为资政殿大学士充江浙制置使兼知镇江府。

二月初九:在吴江县,被高宗问及可辅佐朱胜非者,张浚慷慨愿留。

二月十一日: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

三月初五:苗刘兵变爆发时,为签书枢密院事兼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知江宁府。接张浚信后,亲率精兵南下勤王。

八月十三日:进左仆射、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使,成为宰相。

十月下旬:奏请高宗“航海避狄”,获采纳,随驾一路撤退至温州。

绍兴元年(1131年)

八月二十三日:秦桧升任右仆射、同平章事,与吕颐浩形成共相局面,吕主外,秦主内。

绍兴二年(1132年)

九月二十日: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坚持辞去少保,改授特进)。

四月二十七日: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于镇江开都督府。

五月初四日:出师督江淮诸军,因军中内乱引疾求罢,高宗不允。

七月:班师回朝,决意罢黜秦桧。

八月:联合朱胜非、黄龟年等成功弹劾罢免秦桧。

绍兴三年(1133年)

四月:因水旱地震,被侍御史辛炳等弹劾,再次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后加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五年(1135年)

三月:上《边事善后十论札子》。

十月:获任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不赴任。

绍兴六年(1136年)

二月:兼荆湖南路营田大使。

十二月二十三日:被任命为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

绍兴七年(1137年)

三月十四日:入见高宗。

三月十九日:任少保兼行宫留守。

七月:淮西军变后,张浚引咎罢相。

绍兴八年(1138年)

二月初四日:被拜为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充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同月:在平江见高宗,称病辞职。

二月二十四日:改任为醴泉观使,免奉朝请。

绍兴九年(1139年)

二月初二日:高宗召其赴行在临安。

三月十五日:许回台州养病,加少傅,依前镇南军节度使、成国公致仕。

四月初一日:在台州去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