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留以相陛下:叶颙与绍兴末年之张浚复起
(2025-11-06 08:35:12)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天留以相陛下:叶颙与绍兴末年之张浚复起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车驾北巡,道出毗陵。对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而言,此行不仅是皇帝对江淮防务的检阅,更是对“战”与“和”国策的一次微妙试探。金主亮虽毙,然金人虎狼之性未改,江淮防线依然脆弱。正是在此关键时刻,知常州叶颙于舟次获赐对,其一番关于故相张浚的建言,如暮鼓晨钟,深刻影响了南宋政局的走向。本文旨在结合时势,剖析叶颙此番谏言之背景、策略及其历史意义。
一、时局之艰:高宗的隐忧与朝野的呼声
宋高宗赵构对张浚的复杂心态,是理解叶颙进言的钥匙。自绍兴七年(1137)淮西兵变,张浚引咎去位,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大举南侵,张浚已废居近二十年。其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张浚等主战派备受打压,其“失陕服,散淮师”的过往,更成为政敌攻击其“好大喜功、不堪重用”的口实。高宗本人,历经靖康之难与苗刘兵变,对武将拥兵、权臣专权怀有深刻的恐惧。他既需要张浚这样的元老重镇来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又深恐其功高震主,难以驾驭。
然而,与高宗的犹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野上下对张浚的殷切期盼。当高宗驾临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军民“皆倚以为重”。这表明,在经历了金人南侵的巨大恐慌后,张浚作为抗金旗帜的象征意义,已远超其个人功过。人心思定,更思恢复,而张浚正是这种集体意志的寄托。叶颙的进言,正是站在这一时代潮流的浪尖之上。
叶颙的进言,堪称古代臣子劝谏艺术的典范。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反驳高宗对张浚的疑虑,而是从三个层面层层递进,直击要害。
其一,它将张浚的“久谪”从一种政治惩罚,升华为一种上天对其的考验与磨砺。正如陈俊卿所言,“老而练事,非前日浚也”,叶颙的“天命说”为此提供了更具权威性的注脚。
其二,它巧妙地绕开了朝堂上关于张浚忠奸、功过的无休止争论。既然是“天留”,那么人间的谗谤、皇帝的疑虑,在天意面前皆显得微不足道。这既保全了高宗的颜面,又为张浚的复出提供了最正当、最无可辩驳的理由。
其三,它迎合了古代帝王“君权神授”的心理。高宗若接受此说,起用张浚便不再是迫于压力或屈从于舆论,而是顺应天意,彰显自己作为天子的圣明。
叶颙的进言,无疑为高宗最终下定决心重用张浚注入了关键一剂强心针。同年五月,张浚被任命“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又一个高峰。尽管此后的符离之败使北伐受挫,张浚再度蒙尘,但叶颙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其意义远超一时一事的成败。
他不仅为一位爱国老臣的复出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他在南宋朝廷最需要凝聚共识、提振士气的时候,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叶颙本人也因其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此后屡获擢升,最终官至左仆射,成为孝宗朝初年的砥柱之臣。他上任后首荐汪应辰、王十朋等贤臣,并敢于直指龙大渊等“窃弄威福”的近幸,其风骨与当年在常州拒献“羡余”、在毗陵力荐张浚时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叶颙于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的进言,是特定历史时局下,一位有识之士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气,对君主疑虑与国家前途的一次成功导航。他以实干立信,以大局为重,更以“天留以相陛下”的千古妙语,将个人际遇与国运兴衰融为一体,深刻诠释了何为“社稷之臣”。其言其行,不仅是南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忠诚、担当与政治艺术的宝贵启示。
附件:叶颙推荐张浚的历史背景分析
叶颙推荐张浚,是在金国南侵、南宋危亡之际,主战派急需领军人物、朝野人心思复的背景下发生的。叶颙以清廉正直、忧国忧民著称,其进言既出于对张浚个人才能与忠义的认可,也反映了南宋士大夫阶层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叶颙的推荐,不仅为张浚复出铺平道路呐喊,也影响了南宋中期的政局走向。
1. 金国南侵威胁与南宋政局动荡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战事一触即发。金军兵分四路,势如破竹,南宋朝野震动。金使在朝堂上蛮横索要江汉之地,更以渊圣驾崩消息威胁南宋,形势极为危急。面对强敌压境,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激烈交锋。宋高宗一度动摇,甚至准备逃亡,但在陈康伯、陈俊卿等主战派大臣的力劝下,才决定御驾亲征。
2. 张浚被长期压制,主战派亟需领军人物
张浚是南宋初年著名主战派领袖,曾出将入相,长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然而,因与秦桧等主和派政见不合,张浚自绍兴和议后被长期贬谪,远离权力中心。尽管如此,张浚在朝野威望极高,被视作抗金复国的象征性人物。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压境,朝中主战派如陈俊卿、何廷英等不断上疏,呼吁重新启用张浚。
3. 叶颙的政治立场与进言时机
叶颙(字子昂)是南宋著名贤臣,历任地方官,以清廉、刚正、爱民著称。绍兴三十一年,叶颙任常州知州。时值宋高宗亲征建康,路经常州,叶颙获赐对御舟。面对皇帝,叶颙直言:“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是天留以相陛下也。”他强调张浚忠义、文武兼备,是恢复大业的最佳人选,并劝高宗勿惑谗谤,尽早起用。
叶颙的进言,既体现了他本人坚定的主战立场,也代表了当时许多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心声。他不仅力荐张浚,还提醒高宗不可轻敌,金兵虽败,但实力尚存,应从容备战。
4. 朝野人心所向与舆论压力
金兵南侵期间,南宋军民抗金情绪高涨。虞允文采石大捷、完颜亮被杀,极大鼓舞了南宋士气。张浚在民间和士大夫中素有“社稷之臣”之誉,被视为恢复中原的希望。叶颙的进言,顺应了当时朝野渴望起用主战派、振奋人心的普遍心理。
5. 宋高宗与宋孝宗的权力交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宋孝宗即位。孝宗锐意恢复,为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张浚被重新任命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全面负责北伐事务。叶颙的推荐,为孝宗朝北伐提供了重要人事依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