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忠擎天柱:张浚与南宋中兴的忠义之路

(2025-06-20 16:44:42)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孤忠擎天柱:张浚与南宋中兴的忠义之路

 

        宋高宗赵构与张浚的关系复杂,既有君臣共济的信任,也有因政治斗争、军事失利和议和路线分歧导致的不信任。张浚虽屡遭猜忌,仍以忠义自持,其政治风范体现在谏言、军事战略和家国大义中。

         一、宋高宗对张浚的不信任与不重用

         1. 因“天变”与弹劾引发猜忌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己酉(初二),宋高宗以久雨不止,虑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以谕辅臣,恐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于是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未允。最后以罢王安石配享而事息。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期间,殿中侍御史章谊奏:“自赵哲退败,事任已重,(张浚宣抚陕西)处断太专,当除副贰,使之自助。”

——绍兴二年(1132)正月二十日,侍御史沈与求迁御史中丞。时禁卫寡弱,兵权不在朝廷。沈与求言:“陛下移跸东南,将图恢复之举,先务之急,宜莫如兵。汉有南北军;唐自府兵、彍骑之法既坏,犹内有神策诸卫,外有诸镇之兵,上下相维,使无偏重之势。今图大举而兵权不在朝廷,虽有枢密院及三省兵房、尚书兵部,但奉行文书而已。愿诏大臣讲求利害而举行之,使人情不骇而兵政益修,助成经理中兴之志。”二十一日,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文臣建节的第一人。二十九日,宋高宗遣内侍任源抚问张浚。

——绍兴三年(1133)秋七月,大旱。宰相吕颐浩、参知政事席益、签书枢密院事徐俯以旱乞罢政,不许。宋,遣中使逆趣张浚于道。是月,四川霖雨、地震。八月,地震。诏曰:“比者雨旸弗时,几坏苗稼,朕方寅畏怵惕;又复地震,苏、湖益甚,朕其惧焉。盖天降灾,其应必至,皆朕失德,不能奉顺乾坤,协序阴阳之故。咨尔在外大小之臣,有能应变弭灾,辅朕不逮者,极言无隐。”二十二日,因天气阴晴不定,苏州、湖州发生地震,下诏寻求直言。九月初,因天象示变,苏、湖地震,泉州大水不上闻,台谏交章论左仆射吕颐浩之过,而殿中侍御史常同疏吕颐浩十罪。十二月中旬,知枢密院事张浚既至荆南,上书引咎乞罢政,且请俟至潭州,道路无虞即赴临安府待罪,诏不许,殿中侍御史常同请对,论:“浚以大臣之贵,当阃外之权,付与之专几半天下,事功不就受代而归。今乃闻命踰年,故为留滞不虔君命,莫甚于斯,望严赐戒,督星夜驰速还阙下。”诏张浚疾速赴行在,自是言者稍稍論浚矣。

——绍兴四年(1134)春正月癸酉,辅臣进呈张浚奏:“四川自七月以来,霖雨地震,盖名山大川久阙降香,乞制祝文付下。”宋高宗曰: “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发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二月初一,张浚至潭州。月中,因宋高宗不放心张浚而自川陕前线被召回的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入对,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与张浚有旧怨的侍御史辛炳素憾张浚,亦论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疏入,不报。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论张浚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从抗金前线走走停停历经约八个月的张浚踏进了临安城门,宋高宗即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为封桩激赏库。张浚既见,遂赴枢密院治事。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常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诏张浚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

——绍兴六年(1136)六月初九夜,地震,自西北有声如雷,余杭县尤甚。地震求直言。十三日,诏曰:“朕以菲德,奉承大统,遭时艰厄,敌伪相挻,军旅方兴,赋役重困,寤寐恫矜,未知攸济。乃六月乙巳地震,朕甚惧焉。政之失中,吏之无良,怨仇滋彰,乖气致沴,坤厚之载,摇动靡宁。变不虚生,缘类而应,永思厥咎,在予一人。凡内外臣庶,有可以应变,辅朕之不逮者,其各悉意以言,毋讳朕躬,毋悼后害。州郡守长近民之官,宜为朕惠养凋瘵,安辑流亡,察冤系,禁苛扰,毋倚法以削,毋纵吏为奸。惟兹卿士,小大惕恭,各祗乃事,以副朕寅畏天地,侧身销变之意。”遣内侍往淮南抚问右仆射张浚,仍赐银合茶药,以张浚将渡江巡按故也。张浚奏请圣贺以秋冬临建康,抚三军而图恢复。张浚又渡江抚淮上诸屯,属方盛暑,张浚不惮劳,人皆感悦。时防秋不远,张浚以方略谕诸帅,大抵先图自守以致其师,而后乘机击之。遂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自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鼎立,又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屯泗州。军声大振。二十七日,张浚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2. 因“忧心不忠”的猜忌  

——绍兴二年(1132)九月,宋高宗任与张浚有旧怨的朱胜非任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初九,吕颐浩言:“得张浚申:今岁措置川蜀有备,诸将之兵分道守险,敌来难犯。闻夏国屡遣人来吴玠、关师古军中,金人与夏国颇暌,可令张浚常通问夏国。”宋高宗曰:“此与今来欲讲和事相妨否?”宋高宗又曰:“浚孜孜为国,人多称誉。但闻蜀中士民流怨,人情不喜,盖军兴累年,赋调征役,不无骚动,缓急恐浚失助,宜遣人副其事。”吕颐浩曰:“当如圣训。”十四日,降授右宣教郎、监台州酒务王以宁既贬,其母陈氏于张浚乞自便,张浚以闻,会朱胜非为吕颐浩言:“(曾被张浚赋予便宜之权的)王以宁向在荆湖,妄用便宜,专杀掊歛,害及两路。”吕颐浩白其言,宋高宗曰:“王以宁罪大责轻,今又于宣司,从之,则两朝廷也。”乃责(王以宁)永州别驾、潮州安置。二十九日,宋高宗遣知兴元府王似任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作为张浚副手,诏与张浚相见同治事。十二月十六日,命驾部员外郎李愿往川、陕,因使持诏号张浚还朝,且令与参赞公事刘子羽、主管机宜文字冯康国俱还,仍以亲兵千人护送。据南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载:“公(张浚)在关陕凡事虽以便宜行之,然于乡dang、亲旧之间少所假借(达到目的),于是士大夫有求于宣司而不得者(或指成都籍常安民之子的常同)始起谤议于东南,朝廷疑之,将召归。先为置副,乃以王似为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绍兴二年(1132)九月】。时卢法原奉祠居蜀,张浚承制以法原代韩迪,言于朝;阅四日,遂有是命。”十八日,诏张浚罢川陕宣抚处置使,依旧知枢密院事,徽猷阁直学士知夔州卢法原为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与王似同治事。二十三日,遣司封员外郎周随亨同抚谕川、陕。

——绍兴三年(1133)正月,张浚论奏王似不可为副,因引罪求罢,不报。二月,吴玠遇金人于饶风关,饶风关破。张浚被罢职之命,以诸军方溃,因秘不行,复具奏审。同月,张浚复以王庶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谋官,往巴州措置。四月,张浚上奏王庶、王似、卢法原威望向来不高,请求命令刘子羽、吴玠为判官,未报。绍兴三年(1133)五月,因朱胜非以宿憾日毁短张浚,宋高宗不放心张浚,诏令张浚回朝。朝廷川陕抚谕官、礼部郎中周随亨、驾部员外郎李愿宣押王似、卢法原至阆州,宣布召张浚、刘子羽、王庶、刘锡、冯康国回朝,张浚始解使事。张浚见出蜀一事已成定局,便上《使还乞祠疏》给朝廷,请求回故乡绵竹再赴行在听命。二十六日,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期间,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复奏王似不可任,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宋高宗“诏不允,令浚疾速赴行在”。六月初七,宣抚处置使张浚奏捷,且请赴行在,诏王似、卢法原督使趋赴任,仍降诏抚存蜀中,王彦特放罪,复往金州控扼。时张浚方论却敌之功,将佐幕客皆以便宜迁秩。既而王似、卢法原俱至蜀,张浚遂与宝文阁直学士刘子羽、参议官、左通议大夫王庶、主管机宜文字、兵部员外郎冯康国、鼎州团练使、提举江州太平观刘锡、左朝散郎、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冯楫权枢密院计议官,偕行俱东。

——绍兴五年(1135)二月,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宋高宗曾将张浚的亲属悉数召至浙西,监视其动向。张浚对此“不以恩泽私亲戚”,主动疏离家族成员,以表忠心。

——隆兴元年(1163)三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金纥石烈志宁送信给张浚,要求割让海、泗、唐、邓、商等已被宋朝收复的州郡,并增加入贡岁币)。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张浚上出师之计,而执行太上皇意图的史浩相时之宜,审天下之势,以为未可。宋孝宗召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回,赴行在。史浩素主弃地,拜相后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史浩以孤军深入为由蛊惑宋孝宗下令吴璘退兵保蜀,不仅使这些州得而复失,还使撤退的宋军在金军反攻下伤亡二万余人。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史浩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但反对急于用兵。四、五月,张浚部署李显忠与邵宏渊两军十三万北伐,复灵壁(今安徽省灵璧县)、虹县(今安徽省泗县),进据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因都督张浚没有人士任免权,且处处受到掣肘,李显忠与邵宏渊不睦,邵宏渊不肯力战,诸将相继违令逃遁,金军追击,宋军大溃。金纥石烈志宁率军反攻,宋军败入城中,北伐最后时刻宋军又溃师于古符离。

八月,金纥石烈志宁复以书贻三省、密院,索海、泗、唐、邓四州地,及岁币、称臣、还中原归正人,即止兵,不然,当俟农隙进战。宋孝宗以付张浚,张浚言:“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也。”时太上皇代言人汤思退当国,急于求和,遂欲遣使持书报金,而陈康伯、周蔡、洪遵等亦皆上言,谓:“敌意欲和,则我军民得以休息为自治之计,以待中原之变而图之,万全之计也。”十二月,张浚朝见宋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王之望、龙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同月,宋孝宗任命汤思退为尚书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3. 因议和路线的被弃用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入辞。二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张浚命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韩世忠自承、楚以图睢阳,命江东宣抚使张俊进屯盱眙。韩世忠渡淮击败刘豫军,直引兵至惟阳而还,士气百倍。宋高宗手赐书张浚曰:“世忠既捷,整军还屯,进退合宜,中外忻悦。每患世忠发愤直前、奋不顾身,今乃审择利便、不失事机,亦卿指授之方。卿宜明审虚实,徐为后图。或遣岳飞一军窥陈、蔡,使贼支吾不暇,以逸待劳。”五月十八日,宋高宗和朝廷曾诏永不复用的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秦桧充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绍兴七年(1137)正月初一,宋高宗在平江,下诏移跸建康。月中,宰执奏事,秦桧得与宰相(独任宰相张浚)同列,秦桧自请立知枢密院班,不许。又请于宰臣之后,执政之前,别作一班,也不许。预示宋高宗将付秦桧以大任。二十一日,资政殿学士沈与求同知枢密院事。二十三日,诏:“宥密本兵之地,事权宜重,可依祖宗故事,置枢密使、副(知枢密院事之上增设枢密使和副枢密使),宰相仍兼枢密使,其知院以下如旧。”自元丰改官制,而密院不置使名。宣、政间,邓洵武以少保知枢密院,其后童贯以太师,蔡攸以太保,郑居中以少师,皆领院事,中兴因之(宋自元丰后,枢密院不设专职枢密使,宣、政间以太师、太保、少保等官兼知院事,属于执政官)。因秦桧不可复除执政官,于是张浚自兼知枢密院事改兼枢密使。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继逝。是日,以何藓等回,留秦桧议事,不许归第(旧例,宰执新除,虽到堂,即时归第)。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帝号恸擗踊,终日不食。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八月初,朝廷复命吕祉往庐州节制之。召淮西副统制郦琼奔赴临安,郦琼率军叛变。初八,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十二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宋高宗引咎。九月,张浚罢相。十月,张浚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右相,主持与金国的议和活动。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熙宗撕毁和约,下令复取河南、陕西之地。秦桧以金国言不雠,甚惧。初七,金人兵分四路来攻,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亲统精兵10万,进犯河南。六月初二,秦桧谓(给事中兼侍讲)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张浚)。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初三,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给事中兼侍讲冯楫充徽猷阁侍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风雷雨雪交作,完颜亮造船招兵,南侵之势已十分明显。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和州进士何廷英、徽宗宣和六年的恩科状元冯时行等不断上疏要求起用张浚。时张浚尚责居永州,殿中待御史陈俊卿,间为上(宋高宗)言:“浚忠义,且兼资文武,可付以阃外。臣素不识浚,虽闻其尝失陕服,散淮师,而许国之心白首不渝。今杜门念咎,老而练事,非前日浚也。愿陛下勿惑谗谤,虽未付以大柄,且与以近郡,以系人心,庶缓急可以相及。”宋高宗纳其言。宋高宗才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三月,枢密院编修官王秬斗胆上疏起用和国公张浚,宋高宗出王秬通判洪州。五月,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十朋和李浩、胡宪以论事不合、丐祠甚力,宋高宗特将王十朋出知大宗正丞绍兴府供职,李浩、胡宪相继奉祠。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十月,因请对,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宋高宗让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随后又被任命为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车驾将自建康还临安,任张浚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二月,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上疏重用张浚,疏入,宋高宗怒,宰相陈康伯、朱倬召刘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因朝臣反对杨存中的任命,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五月,宋高宗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西归吉水。二十三日,诏汤思退、张浚新除左、右丞相,合得取赐银绢,依所乞寝罢。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贬经江西余干。是月,罢虞允文,代之以韩仲通。八月初四,杨万里父病故,在家服丧。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

二、张浚的忠义与政治抗争

         1. 平定苗刘兵变,力保宋高宗复位  

        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宋高宗退位。张浚联合张俊、韩世忠等将领,仅用35日平叛,稳定南宋政权。此役后,宋高宗称其“何愧王导”,但对其军事统帅权仍存戒心。

        2. 谏言建储,以宗法固国本  

        绍兴元年(1131)和绍兴五年(1135),张浚两次上疏建储,主张早立赵昚(宋孝宗)为太子,以“系天下人心”。宋高宗虽最终采纳,但长期拖延,反映其对张浚政治影响力的忌惮。

        3. 临终谏言,托付后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孝宗。张浚虽已失势,仍上疏强调“恢复之志不可弃”,并推荐岳飞旧部李显忠等将领,促成隆兴北伐。尽管北伐失败,其忠义仍被孝宗称颂。隆兴二年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三、政治风范的深层体现

        1. 家国大义高于个人得失  

张浚七起七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例如,淮西兵变(1140)后,他主动请罪,拒绝以淮西军权交换复相,避免权力斗争激化。

绍兴三十一年(1161)初,兵急,宋高宗命判潭州的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张浚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召张浚回朝。十四日,因张浚请解督府,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罢都督,自此议论归一矣。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而汤思退等遂决弃地求和之议,且命宣谕司及统领司磨治督府文书钱物,吹毛求疵,卒不可得乃已。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二十三日,张浚被罢免。二十五、二十六期间,张浚辞,改除醴泉观使。朝廷遂决弃地求和之议。张浚虽去国,不敢以嫌,故有隐奏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

左司谏陈良翰奏如公(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宋孝宗谓陈良翰本无此事,且当今人材孰有踰魏公者,卿宜遍喻侍从、台谏使知朕此意,侍御史周操素同陈良翰议,至是争论甚力(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

2.以儒臣身份统御武将  

        张浚虽无直接兵权,却能通过“都督诸路军马”的虚衔协调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形成“文制武”的集权模式,为南宋初期军事体系奠定基础。

       3. 逆境中的道德坚守  

       张浚被贬期间,仍著《周易玩辞》传道,培养朱熹等弟子,推动理学发展。其“庙胜之道”理论强调“正心诚意”,成为南宋士大夫精神标杆。

       四、总结:君臣关系的矛盾与历史评价

      宋高宗与张浚的冲突本质是“守成”与“进取”的路线之争。宋高宗因个人安危和政权稳定性,选择妥协求和;张浚则以“中兴”为使命,坚持抗金。尽管张浚军事上败多胜少(如富平之战、淮西兵变),但其战略价值在于凝聚南宋初年的抗金共识,并培养孝宗时期的北伐机会。

         后世评价:朱熹称其“孤忠如孔明”,刘克庄言“尊中国、攘夷狄者,张浚也”,其政治风范成为南宋士大夫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