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相张浚贬谪连州的历史轨迹与文化影响
(2025-06-18 16:39:46)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张浚堪称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张浚在两宋名臣综合贡献排行榜中居第一。
一、贬谪连州的背景与时间
以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居潭州的张浚因力主抗金,多次触怒主和派权臣秦桧,被贬至连州。史载:绍兴十六年(1146)五月,金国派遣乌古论海等人前来祝贺天申节(赵构的生日,五月二十一日)。期间,宋高宗以彗星见求言,张浚因天申节缴进《无逸》篇。七月初五,因张浚上疏言:“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秦桧久憾张浚,至是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落张浚节钺),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官,贬连州居住。此次贬谪是秦桧为压制主战派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仅允许其子张栻一人随行,其余家属被阻隔,张栻时年十五岁。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绍兴十六年秋七月,放张浚于连州。浚因星变,欲力论时事,因其母计氏年高,言之必被祸。计氏知之,诵其父咸绍圣初制策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 浚意遂决,即上疏言:“当今时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迟则祸大而难决,疾则祸轻而易治。惟陛下谋之于心,断之以独,谨察情伪,豫备仓卒,庶几社稷安全。不然,后将嗜脐。”事下三省,秦桧大怒,令中丞何若劾之,遂贬连州居住。
张浚初到连州时,寓居湟川河畔的白马庙,并将其更名为“濯缨堂”,取《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表达高洁志向。后人将其改称为"张魏国公祠"。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建祠,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存。
《宋史?王大宝传》载:“时赵、张客贬斥无虚日,人为累息,大宝独泰然。浚奉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
清同治《连州志》载:“时魏公张浚谪居连州,命子栻相与讲学,浚尝患俸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
期间张浚与当地学佛人士交往密切,注重修身养性,并亲自教授《周易》等典籍,强调“仁义忠孝”的儒家理念。
陈宗谔,字昌言,世居龙津门外。宗谔,初为文章不拘,时习其家塾名养源堂,所著述名《养源集》。张魏公(张浚)在连,喜与论文,张宣公(张栻)亦以兄事之。为赋养源堂诗,以特奏名仕澼水,丞摄端溪令同寮有讽之曰:“可下手矣。”宗谔日:“廪稍给过此,更何求。”后魏公(张浚)欲荐之于朝,闻宗谔讣乃止。
津门东有养源堂、资深斋,州人陈宗谔读书处。
——与欧阳献可交。欧阳献可,宋连州人,字晋叔。幼领乡荐,俄厌科举,乃学为古文。尝作《见山台记》,张浚称诵不已,名其读书处曰“致一堂”,作记而亲书之。州民苦上供银额,献可上书州郡,乞奏免除,人咸称之。
阳春门外,致一堂,欧阳献可读书处,致一,魏公(张浚)聘名也,宣公(张栻)并有赋。
致一堂,在连州城东,宋欧阳献可读书之所,张栻有赋。
——提携后进:张浚在连州期间积极培养人才,其幕僚多为抗金志士。例如,他资助青年张栻完成学业,张栻13岁即以“湟川(连州)八景”诗闻名,被连州知州王大宝收为学生并资助其父子。
张浚在连州,“日夕读《易》,精思大旨,述之于编,亲教授其子栻。”
《宋史?王大宝传》载:“(王大宝)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
朱熹《张魏公神道碑》:“公(张浚)在连州,芒鞋短褐,与农夫杂作,而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授其子栻,日与讲论,使为有用之学。栻亦自以居蛮夷中,不获闻大道为耻,于是始刻意圣贤之书,而尽屏去少年场屋之学。公见之,喜曰:‘吾世受国恩,而不克致身疆场,以雪先帝之耻。然养此儿,乃或有以塞吾之罪乎!’”。
——为双溪阁作铭文:张浚《双溪阁铭》:“万物同体,孰一其视。惟圣德大,涵濡以心。我来双溪,默识帝意。一念昭澈,仁塞天地。我来双溪,清风沓至。鱼跃渊泉,陶陶自遂。湟流洋洋,飞阁煌煌。天子万年,四夷来王。”
——张浚作有《连州吟》:“苍髯野褐予甚古,萝月桂风谁为贫。当户蛟龙森汉柏,隔江鸡犬隐秦人。好山如画能留客,宝鼎藏丹不计春。更上高亭问玄鹤,莫教诗眼有纤尘。”
3.与张栻的连州岁月
——张栻在连州完成早期学术积累,后成为岳麓书院山长,与朱熹并称“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连州时期的成长经历。
——州学东南有列秀亭,亦张栻书额。清翁方纲《张魏公(张浚)列秀亭题字一石》载:“今始得之连州学,舍废垣下赋此。千里商量惟易学,几人砥砺共诗盟。”
——张栻作有《双溪春涨》:“春杪溪流涨,双支交荡漾。鱼龙竞蹴踏,波涛连渺莽。行人欲济川,袖手叹河广。安得万斛舟,为吾乘浩荡。”王大宝修成双溪阁,史尧弼作有《连州守王大宝元龟建双溪阁于放生池上为作诗以效颂祝》。
三、连州书院的历史地位
濯缨堂,在连州旧湟川驿,宋建,旧志云即泗州,张浚记。原白马庙改建的濯缨堂已无存。清同治元年(1862)连州建立张魏公祠,祭祀张浚和张栻,连州学正何英敬书“张魏国公祠”。
2.燕喜山题名
广东连州燕喜山有张浚题名,镌于绍兴十九年(1149)。题名云:“紫岩张浚携子栻游燕喜亭。阳山唐赋、陈宗谔、欧阳献可、欧阳相,武夷宗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祁同来。皇宋绍兴己巳清明前一日,浚书。”
连州现存“燕喜书院”(原巾峰书院)与张浚父子的关联无法考据,但当地文化部门近年将张浚列为“连州历史文化名人”,并在连州博物馆设专题展陈其事迹。
4.致一堂
在连州阳春门外。欧阳献可读书之所,泉石幽媚,张浚记。
5.五贤堂
在连州州学内。宋端平中郡守留元长祀韩愈、刘禹锡、张浚、朱熹、张栻。《湟川八景》诗碑刻曾长期保存于连州文庙,后散佚。近年考古发现部分残碑,成为研究张浚连州活动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