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一生中最高光的时间段
(2025-05-07 10:45:33)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一生中最高光的时间段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捐私宅为长沙城南书院成为宋朝“文臣不爱财”的杰出代表。
张浚无疑是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陈俊卿、虞允文、朱熹、吕祖歉、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陆游、陈亮、吴猎、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如王十朋《祭张魏公(张浚)文》载:“惟公学造诚明,才全文武,忠孝根于天性,节操贯乎岁寒。社稷之功最高,亲曾取日;君父之雠未复,誓不共天。”
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如:“臣素不识(张)浚”的陈俊卿、王十朋高度评价张浚。是张浚“以战止战”实现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
一、入太学、中进士、基层历练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10)五月初四,张浚父张咸(1048-1100)以疾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张浚母计氏含辛茹苦把年幼的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春,二十二岁的张浚自绵竹入京城开封太学就读。北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三月,张浚中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仁(或为邓洵武,可能性更大)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张浚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事,以归奉版舆之官。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张浚秩满后调任褒城令。张浚任上,山南大府事多,帅重张浚才识,悉以委焉。张浚为区处,细大各有条理。治狱明审,务尽其情。至狴犴木索,沐浴食饮,亦必躬历之,寒暑不废,以故军民归心。讼于庭者,皆愿得下士曹治。其受输尽去旧弊,使民得自执权概,人又便之。宣和年间,张浚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末年(1124-1125),张浚为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
二、见国难、奔救亡、参与军事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是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何栗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
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十一月,宋钦宗商议割让三镇,尚书右丞何栗等36人主张抵抗、不割地。唐恪、耿南仲等力主割地,何栗要求建立四道总管,由胡直儒、王襄、赵野、张叔夜分别率领,情况紧急时就率军来京护卫。唐恪、耿南仲背地里发文,停止调遣军队,致使金人南侵,宋国毫无应战准备。何栗力主战守,却遭到排斥,被降职为开封府尹。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宋钦宗免唐恪宰相职,以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金兵攻城很急,城中空虚,外无援兵,何栗听说郭京能够凭借六甲神兵退敌,就敦促郭京进战,结果郭京听到消息后潜逃。金兵攻入通津门、宣化门,何栗率领京城百姓巷战。金人声称只要议和就退兵,于是宋钦宗令何栗及济王赵栩(宋徽宗赵佶第七子)出使金营以达到求和的目的。何栗等人到了金营,没有达成议和。闰十一月三十日,宋钦宗去金营,宗翰、宗望索取降表,钦宗下令孙觌(dí)起草,奉表投降。三天后,和议达成,以陈过庭(1073-1130)等为割地使,到两河割地,两河人民坚守,不接受诏令,金得不到城池,又要宋钦宗到金营。何栗、李若水(1093-1127)随同宋钦宗到达金营时,就被金兵扣留【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因而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同年十月,张浚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
三、受便宜、主勤王、平定兵变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二,金兵轻骑千里奔袭扬州,占领扬州附近的天长军。初三,在扬州的宋高宗得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匆忙渡江撤往杭州。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与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吕颐浩兼知江宁府追随渡江。晚上,金先头部队进入扬州,闻知宋高宗已出城,复追至瓜州渡口。拔离速军孤军深入未抓到宋高宗,纵火焚扬州城后随即北撤。初四,王渊请幸杭州,命留朱胜非守镇江,以吏部尚书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江淮制置使驻京口(今镇江)阻击金兵,都巡检使刘光世为殿前都指挥使,充行在五军制置使,驻镇江府,控扼江口。拱卫大夫、忠州防御使、御营使司左军统制李安为亲卫大夫、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镇江府驻劄。主管马军司杨惟忠节制江东军马,驻江宁府。初九,宋高宗到达吴江县,以御札命中书侍郎朱胜非充平江府(属两浙西路,今苏州)、秀州(属两浙西路,今嘉兴)控扼使(任节制平江府、秀州军马)。宋高宗问近臣谁能佐朱胜非者,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慷慨愿留,遂命张浚同节制控扼等事,宋高宗诏:“行移如尚书省体式,事有奏陈不及者,听便宜施行讫奏。”初十,宋高宗到达秀州。十三日,撤退的宋高宗赵构次杭州。二十日,并兼御营使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黄潜善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罢。二十六日,召朱胜非到行在杭州,朱胜非悉以军事付张浚使主之。张浚驻守平江防守长江下游。张浚受命即出城,决水溉田,以限戎马,列烽燧,募土豪,措置捍御长兵至平江者三千余人。御营左军统制、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安知扬州。
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3岁皇子赵旉被立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
四、赴川陕、引强敌、围魏救赵
建炎三年(1129)五月,张浚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的权力,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七月,张浚赴任。十月下旬,张浚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
建炎四年(1130)九月,宋廷禁川、陕宣抚司僚属便宜行事,及京西、湖南北路
因张浚在川陕的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虽然富平之战败绩和陕西大部沦陷的不利形势,川陕宋军的英勇进攻和顽强防守,使金兵主力兀术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不仅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江淮战场的冲击,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和南宋朝廷的安全。张浚组织的富平抗金牵制战与民国抗日“淞沪会战”等十次战役一样伟业彪炳千秋。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绍兴三年(1133)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五、急起复、统诸军、临江退敌
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兵和伪齐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同月,遣吏部员外郎魏良臣、阁门宣赞舍人王绘使金。
十月,诏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是年四月,知枢密院事张浚方因天灾、地震忧心而被宋高宗自四川前线召回被罢往福州居住。期间,因金人及伪齐来攻,李纲具防御三策,谓:“伪齐悉兵南下,境内必虚。傥出其不意,电发霆击,捣颍昌以临畿甸,彼必震惧还救,王师追蹑,必胜之理,此上策也。若驻跸江上,号召上流之兵,顺流而下,以助声势,金鼓旌旗,千里相望,则敌人虽众,不敢南渡。然后以重师进屯要害之地,设奇邀击,绝其粮道,俟彼遁归,徐议攻讨,此中策也。万一借亲征之名,为顺动之计,使卒伍溃散,控扼失守,敌得乘间深入,州县望风奔溃,则其患有不可测矣。往岁,金人利在侵掠,又方时暑,势必还师,朝廷因得以还定安集。今伪齐导之而来,势不徒还,必谋割据。奸民溃卒从而附之,声势鸱张,苟或退避,则无以为善后之策。昔苻坚以百万众侵晋,而谢安以偏师破之。使朝廷措置得宜,将士用命,安知北敌不授首于我?顾一时机会所以应之者如何耳。望降臣章与二三大臣熟议之。”诏:李纲所陈,今日之急务,付三省、枢密院施行。
十一月,张浚入见,宋高宗复命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知枢密院事。宋高宗以张浚尽忠竭节诏谕中外,辨张浚前诬。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视师。时完颜宗弼(金兀术)拥兵十万于扬州,约日渡江决战,张浚长驱临江,召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议事,将士见张浚勇气十倍,张浚既部分诸将,身留镇江节度之。韩世忠遣麾下王愈诣完颜宗弼(金兀术)约战,且言张枢密已在镇江。完颜宗弼(金兀术)曰:“张枢密贬岭南,何得乃在此?”王愈出张浚所下文书示之。完颜宗弼(金兀术)色变,夕遁。
十二月,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绍兴五年(1135)二月,宋高宗乘舟自平江府(苏州)还临安(杭州)。任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宋高宗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负起南宋战外敌、平内乱的重任。
四月,右承事郎、直徽猷阁张滉被召到行在(临安),同时被令川陕宣抚司差人船、疾速津遣张浚岳父宇文时中一道抵达,命直徽猷阁、知潼川府宇文时中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五月,张浚亲往湖湘督战岳飞平定杨么作乱。
六月十一日,在张浚赴湖南潭州督战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平定洞庭内乱。历时三年多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南宋内乱尽平,南宋立足于江南的统治趋于稳固。此前的几年时间内,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吴敏,参知政事兼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孟庾,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吕颐浩、朱胜非、孟庾,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赵鼎均未能平定湖湘内乱。湖寇尽平(杨么乱军被分化瓦解,杨么被杀),张浚乃更易郡县奸赃吏宣布宽恩。上手书赐公曰:“览奏知湖寇已平,非卿孜孜忧国,不惮勤劳,谁能宽心腹忧顾?奏到之日,中外欢贺,万口一词。以谓上流既定,则川陕荆襄形势连接,事力増倍,天其以中兴之功,付之卿乎?”于是张浚奏追岳飞进军屯荆襄图中原,遂率官属吏兵泛洞庭而下。时重湖连年舟楫不通,张浚舟始行,风日清夷,父老叹息,以为变残贼呻吟之区为和气也。随后,张浚到沿江各地稳定荆湖军政局面,全面布局秋季的全线防守。
七月,宋廷下《遣使抚问张浚制》,曰:“卿心存社稷,志殄寇仇。初陪端揆之司,未皇暖席;首念大江之险,请往视师。豹虎奋其积威,旌旗改其旧观。思夙驾,行次上流。裴度勤劳,克底蔡方之绩;孔明开济,先收赤壁之功。惟尔忠诚,体子忧顾。规模既定,委付得宜。式遄其归,毋久于外。运筹决胜,方资帷幄之谋;论道经邦,何独兵甲之问。今俾信使,往谕朕怀。”
八月二十八日,宋廷下《张浚加光禄大夫制》,曰:“朕登建哲辅,协图康功。内则总一万类,以制枢极之机;外则经营四方,以广威怀之略。既告成于远绩,当受祉于勤归。乃先饮至之期,诞锡扬廷之命。具官张浚,才全而用溥,道大而声宏。诚足以感会天人而消氛祲之微;识足以贯通古今,而应事物之变。遭时奋节,身徇国家;仗义扶颠,功存社稷。出入参釐于二柄,险夷更阅于百为,复专机幄之前筹,来扈戎车之亲驾。爰立作相,遹观厥成,讲明法度之原,修饰甲兵之备。革人谋之回遹,正国步之抢攘,首端本于朝廷,躬视师于江浒。总提纪律,昭示王灵。周履山川,究观地利。劳三军于细柳,犹亲巡六尺之舆;翦群盗于缘林,初不烦一夫之戟。湖湘底定,肃清蛇豕之区;秦蜀相望,增重金汤之势。阻深滞疐,跋雾潦郁,蒸历寒暑者三时,计往来者万里。宜加宠数,以答忠劳。登峻秩于文阶,昭仪刑于揆路。兹厚保衡之寄,益隆体貌之尊。于戏!邦国定而王心以宁,股肱良而元首斯起。赤舄几几,周公何信宿之迟;四牡骙骙,,樊仲有遄归之喜。正是百辟,弼予一人。迄乎耆定之休,永辑无穷之祉,以平湖湘之功也。”趣张浚还朝。奖谕岳飞,抚劳将士。
九月,因宋高宗遣使赐诏趣归(强力催促张浚回到朝廷之中),完成长江中游布防的张浚动身赴行在平江(今苏州)。秋日,岳飞应是送张浚直到浙西,在招庆寺作别时作《招庆寺·送张紫岩北伐》诗。
十月,张浚至行在平江入见宋高宗,宋高宗诏:“浚母庆国夫人计氏进封蜀国,兄直徽猷阁滉赐紫章服,赐张浚银帛千匹两,亲二人六品服,一人承务郎。”亲书《周易》、《否泰封》赐张浚。
七、改军制、谋北伐、军声大振
绍兴五年(1135)十二月初二,在张浚的主持下,南宋进行军事改制,废神武军号改称行营护军,不设都统制,由宣抚使、招讨使直接指挥。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成为朝廷主力军,分布在宋金战争的全线,改变了南宋初年的无序状态。
绍兴六年(1136)正月,宋高宗诏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荆襄视师。宋高宗手书《裴度传》以赐张浚。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光宗许之。张浚以告之同列,惟宋光宗深以为然。因赵鼎力荐,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军事折彦质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月,张浚入辞。
二月,诏张浚暂赴行在所奏事。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张浚命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韩世忠自承、楚以图睢阳,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江东宣抚使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又请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领中军,为后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韩世忠引兵至宿迁县,执金人之将贝勒牙合。韩世忠围淮阳军。韩世忠自淮阳引兵归楚州。韩世忠既围城,贼坚守不下。刘豫遣使如河涧求援于完颜宗弼。韩世忠渡淮击败之,直引兵至惟阳而还,士气百倍。宋高宗手赐书张浚曰:“世忠既捷,整军还屯,进退合宜,中外忻悦。每患世忠发愤直前、奋不顾身,今乃审择利便、不失事机,亦卿指授之方。卿宜明审虚实,徐为后图。或遣岳飞一军窥陈、蔡,使贼支吾不暇,以逸待劳。”
五月十八日,宋高宗和朝廷曾诏永不复用的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秦桧充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六月初八,任给事中吕祉试尚书刑部侍郎,充都督行府参议军事,任显谟阁待制、新知鄂州王庶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经略安抚使。
初九夜,地震。自西北有声如雷,余杭县尤甚。地震求直言。十三日,诏曰:“朕以菲德,奉承大统,遭时艰厄,敌伪相挻,军旅方兴,赋役重困,寤寐恫矜,未知攸济。乃六月乙巳地震,朕甚惧焉。政之失中,吏之无良,怨仇滋彰,乖气致沴,坤厚之载,摇动靡宁。变不虚生,缘类而应,永思厥咎,在予一人。凡内外臣庶,有可以应变,辅朕之不逮者,其各悉意以言,毋讳朕躬,毋悼后害。州郡守长近民之官,宜为朕惠养凋瘵,安辑流亡,察冤系,禁苛扰,毋倚法以削,毋纵吏为奸。惟兹卿士,小大惕恭,各祗乃事,以副朕寅畏天地,侧身销变之意。”遣内侍往淮南抚问右仆射张浚,仍赐银合茶药,以张浚将渡江巡按故也。
张浚以为“东南形势,莫重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则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临安僻居一隅,内则易生安肆,外则不足以召远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请圣贺以秋冬临建康,抚三军而图恢复。张浚又渡江抚淮上诸屯,属方盛暑,张浚不惮劳,人皆感悦。时防秋不远,张浚以方略谕诸帅,大抵先图自守以致其师,而后乘机击之。遂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自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鼎立,又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屯泗州。军声大振。
二十七日,张浚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张浚出按淮甸,故降旨加恩焉。时张浚密遣人至燕山回,知“道君(宋徽宗)不豫,渊圣(宋钦宗)遗书金帅求绢(寿衣,绢和眷读音一样,意味着眷恋)”的消息,张浚遂奏:“臣近得此信,不胜痛愤。愿陛下刚健有为,成败利害,在所不恤。况孝弟可以格天,推此心行之,臣见其福,不见其祸也。”
八、外督师、克伪齐、独相劝进
绍兴六年(1136)七月,宋高宗思母心切,命秦桧改知绍兴府。八月,右相兼都督张浚自江上入朝,力陈建康之行为不可缓,朝论不同,宋高宗独从其计。宋高宗任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不日,命秦桧、孟庾权参决尚书省、枢密院事。八月底,宋高宗决定前往建康(今南京)驻跸。
九月,宋高宗发临安府,到平江府。伪齐以攻为守,分兵三路南侵。张浚至建康府督战,命张俊、刘光世、杨沂中诸将将其击退。十月初三,刘麟兵十余万犯濠、寿。期间,张浚运筹帷幄。伪齐刘麟渡淮攻宋时,刘光世弃城南逃,在张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军,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初十,刘猊分麟兵之半攻杨沂中,杨沂中大破猊于藕塘,降杀无遗,猊仅以身免(张俊率大军鼓行而前,至李家湾遇刘猊大兵,与战,杀获略尽,降者万余人,刘猊仅以身免),伪齐军大败。十一日,刘麟寇庐州。闻刘猊败,刘麟拔寨遁走,张浚复立新功。
十一月,伪齐进犯江汉,岳飞破伪齐加兵宛、叶之间。初六,诏张浚还行在所。张浚上《请许岳飞便道面圣札子》。当月,张浚还阙(张浚还至平江府,随班朝见),宋高宗曰:“却贼之功,尽出右相之力。”宋高宗赐手书曰:“贼豫阻兵,枭雏犯顺,夹淮而阵,侵寿及濠。卿奖率师旅,分布要害,临敌益勇,仗义直前。箕张翼舒,风驰电埽,遂使豪渠宵遁,同e自焚,观草木以成兵,委沟壑而不顾。昔周瑜赤壁之举,谈笑而成;谢安淝水之师,指挥而定。得贤之效,与古何殊?寤寐忠勤,不忘嘉叹。”
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而左相赵鼎则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要求岳飞军南下、支持刘光世退军的赵鼎辞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正月初一,已从临安驻跸平江(今苏州)的宋高宗下诏移跸建康。初五,赏张浚以破敌功,迁特进。宋廷有《赐张浚特进、学士院诏》:“浚躬率将士,列屯两淮,以至经理上流,皆中机会,迩者强敌拥众,深入蹂践淮西。浚亲临大江,以身督战,将士贾勇一勦(剿)无遗,而襄汉之间防书屡上,勲(勋)劳显zhu,深用叹嘉,宜有褒陞,以劝列位。”二十三日,张浚将引秦桧共政,以其旧弼,不可复除执政官,于是张浚自兼知枢密院事改兼枢密使。二十五日,行在平江,问安使何藓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崩殂,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时因胡安国等推荐,张浚荐秦桧(赵鼎素鄙秦桧之为人)于宋高宗,秦桧遂被召除枢密使代替张浚主军事以牵制张浚、转向和议。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用秦桧制约张浚准备议和迎回其母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
二月,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
八月,宋高宗召张浚母至行在(平江),引张浚同父异母兄的右宣教郎、直徽猷阁张滉对,而特命赐其进士出身,除知镇江府。中书舍人张焘言:“宣和以来,奸臣子弟滥得儒科。陛下方与浚图回大业,当以公道革前弊。今首赐混第,何以塞公议?”宋光宗念张浚功,欲慰其母心,乃命起居郎楼炤行下,楼炤又封还,而竟为权起居舍人何抡书黄行下。张焘不自安,求去。因反对张滉赐出身与郡,楼炤以秘阁修撰知温州。这月,郦琼叛去,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同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主动担责求去位。
九月,直徽猷阁、新知镇江府张滉为周秘所论(弹劾张浚任用亲戚无以督责吏治),乞奉祠,以张滉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监修国史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
十月初八夜晚,敕张浚安置岭表。新任左相赵鼎约同列救解。与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张守面奏,各数千百言,秦桧独无一语。赵鼎再次请求:“张浚母亲年迈,并有勤王的功勋。”秦桧憾张浚,反谓赵鼎曰:“上欲召公,而张相迟留。”盖怒赵鼎使挤张浚也。初九,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今属湖南)居住。
九、捐私宅、赴君急、胆落敌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游。杨万里有《春日绝句》诗,张紫岩(张浚)见之曰:‘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时胡铨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1161年2月)》。是年春,张栻离开永州,途径祁阳浯溪,作有《舟过浯溪有感题石》。是月,彭合以自亲主管台州崇道观(寻卒)。是年,张栻北下祁阳,在邑人蒋言陪同下游览探访甘泉,在看到邹浩《甘泉铭有序》后,即兴在《铭》后作跋。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张浚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
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bing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胡宏(胡仁仲)作《贺张丞相(张浚)帅金陵启》。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完颜粘罕(1180-1137)临终时曾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据《宋史》、“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六月,宋高宗退位。赵昚(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张浚除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进封魏国公。
十、主北伐、保接班、以战止战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壬辰朔(初一),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丁未(十六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bing力,宋金前线形势e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入见宋孝宗,复伸前说,宋孝宗再三叹美)。五月,张浚为以战止战发动符离之战。八月,金纥石烈志宁又致书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土地和岁币。十二月初九,张浚朝见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之望、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十二月,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病罢。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途经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宋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