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史家和文学作品误解的张浚、岳飞关系需按事实纠正
(2025-03-14 09:21:00)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被史家和文学作品误解的张浚、岳飞关系需按事实纠正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初年川蜀抗金士大夫之首,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祖籍东昌(今山东聊城),南宋初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位列南宋张浚手下的“中兴四将”之首。
一、张浚、岳飞是南宋“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典范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国完颜宗弼(金兀术)撕毁和议,分兵南侵。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宋金战争结束。四月二十四日,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户岳飞被授予少保、枢密副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两千六百户。十一月,因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特进、观文殿大学士、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张浚乞祠,张浚被授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南阳郡开国公、食邑6600户、食实封2500户、免奉朝请。
张浚、岳飞是南宋高宗朝因功外加食邑和食实封最高的两位重臣,是南宋“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代表人物。
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乘各路宋军奉诏南撤之机率领十多万兵侵犯淮西。宋金战争开始,宋高宗令当地驻屯军张俊部、刘锜部迎战,令韩世忠、张俊等大将合兵淮西。二十九日,宋廷令杨沂中所统禁军从临安千里赴援淮西,令岳飞从今湖北东部东入江州。二月,宋高宗连发了多道御札要求岳飞援淮西。三月初,宋高宗再连发了多道御札要求岳飞迅速金军,岳飞没有执行命令。期间,岳飞给曾经的上司和伯乐张浚致书札,提及“死生以之,决不狠顾偷存,视息于人间耳”表明了岳飞生前视死如归的态度。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这年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把早前用朝廷的奖赏在潭州(今长沙)以孝事母的“尽心堂”和私宅房屋六十楹,捐赠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
二、张浚与岳飞两人可谓亦师亦友,协力抗金平乱事实清晰
(一)一文带一武尽显南宋战力
1.张浚知岳飞于建康
建炎三年(1129)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四月,张浚组织勤王平定兵变,迎宋高宗复位。五月,宋高宗、张浚来到抗金前线的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江宁改称为建康。张浚被任为知枢密院事兼宣抚处置使。六月,岳飞随杜充及都统制陈淬率军南下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七月,有“便宜黜陟权力”、“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的张浚从行在建康告别宋高宗,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开赴川陕开辟新战场。同日,张浚至江宁镇,杜充密晤张浚。闰八月,杜充被任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十一月,金军攻马家渡,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随杜充及都统制陈淬一起已率军南下的岳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十二月,杜充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军“搜山捡海捉赵构”未果北撤,岳飞收复建康。
2.张浚识岳飞于江州
绍兴三年(1133)四月,因虔州(今赣州)爆发叛乱,宋高宗下诏命岳飞疾速统率精锐人马前去虔州平叛。五月,宋高宗因忧心在四川前线守秦岭的知枢密院事张浚不忠,诏令为南宋立下巨大功勋的张浚回朝。八月,宋廷命岳飞赴行在临安,仍命岳飞以精卒万人留戍江州。九月,岳飞到达临安,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授岳飞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后军统制,并任为江南西路、舒州、蕲州制置使,置司江州。这月,苏湖地震,宋高宗再次担心权臣不忠,任用张浚对立面的辛炳、朱胜非、常同,并纵容弹劾张浚。十月,自临安返回江州的岳飞途径衢州,在招庆寺过宿,有题词。
绍兴四年(1134)二月初,知枢密院事张浚自四川被召入朝时途经到达潭州。张浚留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议官冯檝为荆湖抚谕,俾同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折彦质措置招安杨么军,遭拒绝。这年春,在江州的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未知,其时张浚过江州时,是否与岳飞有会面。中旬,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张浚到达临安,宋廷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宫内的仓库)为封桩(封存固定不动)激赏库。张浚既见宋高宗,就赴枢密院治事。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离开临安。七月,岳飞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
3.张浚遣岳飞援淮西
绍兴四年(1134)九月乙丑(十九日),南宋朝廷得知伪齐下诏和金分兵南侵,震恐。十月初八,宋高宗诏这年四月方被罢职的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十一月十四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知枢密院事。因张浚之未至,遣岳飞渡江入淮西,以牵制金兵之在淮东者,宋高宗从之。十九日,宋高宗亲书诏曰:“张浚爱君忧国,出于诚心。顷履多艰,首倡大义,固有功于王室,仍雅志于中原,谓关中据天下之上游,未有舍此而能兴起者。乘虏(改作敌)百胜之后,慨然请行。究所施为,无愧人臣之义,论其成败,是亦兵家之常。矧权重一方,爱憎易致,远在千里,疑似难明,然则道路怨谤之言,与夫台谏风闻之误,盖无足怪。比复召浚置之宥密,前观浚恐惧怵惕,如不自安,尚虑中外或有所未察欤?夫使尽忠竭节之臣,怀明哲保身之戒,朕甚惧焉!可令学士院降诏,出榜朝堂。”二十日,诏用张浚榜朝堂。二十六日,张浚入见宋高宗,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疾驱至江上的张浚,令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募军民。张浚召大帅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与议,且劳其军。军士见张浚来,勇气十倍。张浚既部人诸将,遂留镇江节度之。十二月,张浚命诸将邀诸淮,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月中,牛皋、黎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十八日,湖北制置司统制官牛皋、徐庆败敌于庐州。二十一日,时敌兵久驻淮南,围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
4.张浚领岳飞平杨么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军马。同月,宋高宗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领导江淮前线的抗金重任。张浚即辞行,百官出城饯送。张浚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不日,宋廷授神武后军统制岳飞为神武后军都统制,并任为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招捕杨么。三月,岳飞由池州进军潭州。四月,岳飞到达潭州。同月,张浚视师湖南。五月,张浚到达潭州。六月,张浚督战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南宋历时三年多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尽平,南宋立足于江南的统治趋于稳固。此前的几年时间内,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吴敏,参知政事兼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孟庾,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吕颐浩、朱胜非、孟庾,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赵鼎均未能平定湖湘内乱。宋高宗赐张浚洞庭平寇手书:“朕览奏知湖寇尽平,非卿孜孜忧国,不惮勤劳,谁能宽心腹忧顾?奏到之日,中外欢贺,万口一词。以谓上流既定,则川陕荆襄形势接连,事力增倍,天其以中兴之功,付之卿乎?”七月,宋廷奖谕岳飞,扶老将士,趣(强力催促)张浚还朝。期间,张浚上奏遣岳飞屯荆、襄以图中原。
5.岳飞别张浚于衢州
绍兴五年(1135)八月,张浚到沿江各地稳定军政局面,全面布局秋季的全线防守(张浚自鄂、岳转淮东,大会诸将,议防秋之宜)。张浚与岳飞同在长江防线布防。九月,因宋高宗遣使赐诏趣归(强力催促张浚回到朝廷之中),完成长江中游布防的张浚动身赴行在平江(今苏州)。秋日,岳飞应是送张浚直到浙西,在招庆寺作别时作《招庆寺(衢州)·送张紫岩北伐》。同月,宋廷任岳飞兼神武后军都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州黄州制置使。十月,张浚到达行在平江,入见宋高宗,召对便殿,宋高宗劳问张浚说:“卿暑行甚劳,湖湘群寇既就招抚,成朕不杀之仁,卿之功也。”张浚进《中兴备览》四十一篇,宋高宗嘉叹,置之坐隅,而宋高宗亲书《周易》、《否泰封》赐张浚。岳飞以功加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开国公。
6.张浚升岳飞为护军
绍兴五年(1135)十二月,岳飞改任为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这月,在张浚的主持下,南宋进行军事改制,废神武军号改称行营护军,由宣抚使、招讨使直接指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成为朝廷主力军,分布在宋金战争的全线,改变了南宋初年的无序状态。岳飞所部改称行营后护军,都统制岳飞领后护军扼守长江中流及汉水流域,成为防范金军、伪齐军南犯的中线主力部队。十八日,张浚遣都督府参议军事刘子羽、主管机宜文字熊彦诗抚谕川陕,且察边备虚实。
7.张浚称岳飞可倚事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之。张浚即张榜声豫叛逆之罪,视师荆襄。二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楚以图淮阳,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江东宣抚使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请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领中军,为后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是月,在楚州的韩世忠渡淮引兵入伪地至宿迁县,执金人之将贝勒牙合。韩世忠还,士气百倍。宋高宗手赐书张浚曰:“…卿宜明审虚实,徐为后图。或遣岳飞一军窥陈、蔡,使贼支吾不暇,以逸待劳。”宋高宗向张浚表达了“徐为后图”之意。宋高宗诏张浚暂赴行在所奏事,亲书《裴度传》赐张浚。
三月,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长江中下流采取进攻的态势。岳飞由荆湖北路、京西南路招讨使升为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不设宣抚使,宣抚副使即是长官),并由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移镇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置司襄阳。这月,岳母姚氏病逝。岳飞一面奏报朝廷,一面乞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再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赶回军中。五月,刘光世以部将王师成击败伪齐军之功,加领保静军节度使,遂成为继韩世忠之后第二个领三镇节度的将领。
六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浚渡江巡视江北诸军,抚慰将士,军声大振。张浚至江上会诸大帅,张浚独称岳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岳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张浚奏请圣贺以秋冬临建康,抚三军而图恢复。张浚又渡江抚淮上诸屯,属方盛暑,张浚不惮劳,人皆感悦。时防秋不远,张浚以方略谕诸帅,大抵先图自守以致其师,而后乘机击之,遂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自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鼎立,又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屯泗州。七月,岳飞出师北伐。八月,岳飞北伐收复商州、虢州,攻克河南多个县。这月,张浚入见宋高宗,力陈建康之行为不可缓,请幸建康,朝论不同,赵鼎请还临安。宋高宗诏谕将士将亲征,因谍报称刘豫有南窥之意,议定进幸平江。
8.张浚阻岳飞离襄汉
绍兴六年(1136)九月初一,宋高宗发临安府。初八,宋高宗次平江府。二十五日,张浚复往镇江视师。谍报豫挟金兵来侵,时江东宣抚使张俊军盱眙,沂中军泗上,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在楚州,湖北宣抚副使岳飞在鄂州,声势不相及。独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在当涂,刘光世遣轻骑据庐州,而沿江一带皆无军马,左仆射赵鼎甚忧之。张浚乞先往江上视师,至是发行在。月底,刘麟等令乡兵伪为金人服,伪装以金、伪合兵而至(伪齐刘麟发动三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奏御贼事宜,调庐州难守,且密干左仆射赵鼎,欲还太平州,左相赵鼎和知枢密院事折彦质令刘光世退师。都督张浚奏:“敌方疲于奔命,决不能悉大众复来,此必皆豫兵。”而边报不一,张俊、刘光世皆请益兵,众情汹惧,议欲移盱眙之屯,退合肥之戍,召岳飞尽以兵东下。张浚独以为不然,乃以书戒张俊及刘光世曰:“贼众之兵,以逆犯顺,若不剿除,何以立国,平日亦安用养兵为!今日之事,有进击,无退保。”
十月,伪齐刘麟渡淮攻宋时,刘光世弃城南逃。赵鼎及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皆移书抵张浚,欲岳飞军速下。且拟条画项目,请宋高宗亲书付张浚,大略欲令张俊、杨沂中合兵扫荡,然后退师还南,为保江之计,不必守前议。于是江东宣抚使韩世忠统兵过淮,遇敌骑,与阿里雅贝勒等力战,既而亦还楚州。或请宋高宗回临安,且追诸将守江防海,张浚奏:“若诸将渡江,则无淮南,而江之险之敌共。淮南之屯,正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江南岂可保乎!今淮西之寇,正当合兵掩击,况士气甚振,可保必胜。若一有退意,则大事去矣。又,岳飞一动,则襄、汉有警,复何所制!愿朝廷勿专制于中,使诸将不敢观望。”宋高宗乃手书报张浚:“近以边防所疑事咨卿,今览所奏甚明,俾朕释然无忧。非卿识高虑远,出人意表,何以臻此!”时刘光世已舍庐州而退。亲往视师的右相兼都督的张浚甚怪之,即星驰至采石,闻知刘光世军慌忙南逃,大怒,遣人喻刘光世之众曰:“若有一人渡江,即斩以徇!”且督刘光世复还庐州(在右相兼都督张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军),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杨沂中等在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大败伪齐军后,刘光世派王德率军随杨沂中追击伪齐军。
9.张浚奏岳飞内殿见
绍兴六年(1136)十一月初六,诏张浚还行在所平江。张浚上《请许岳飞便道面圣札子》:“勘会岳飞议事巳毕,令取道衢、信,去行在不远。欲一见天颜,少慰臣子瞻恋之心。欲望圣慈特令内殿引见,取进止。”这月,伪齐进犯江汉,岳飞破伪齐加兵宛、叶之间。
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左相赵鼎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这月,张浚还平江,随班入见,宋高宗曰:“却敌之功,尽出右相之功。”月底,岳飞接到宋高宗令其到行在平江府奏事的省札。
绍兴七年(1137)正月癸亥朔(初一),宋高宗在平江,下诏移跸建康。月中,宰执奏事,秦桧得与宰相(独任宰相张浚)同列,秦桧自请立知枢密院班,不许。又请于宰臣之后,执政之前,别作一班,也不许。预示宋高宗将付秦桧以大任。癸未(二十一日),以翰林学士陈与义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沈与求同知枢密院事。乙酉(二十三日),诏:“宥密本兵之地,事权宜重,可依祖宗故事,置枢密使、副(知枢密院事之上增设枢密使和副枢密使),宰相仍兼枢密使,其知院以下如旧。”自元丰改官制,而密院不置使名。宣、政间,邓洵武以少保知枢密院,其后童贯以太师,蔡攸以太保,郑居中以少师,皆领院事,中兴因之(宋自元丰后,枢密院不设专职枢密使,宣、政间以太师、太保、少保等官兼知院事,属于执政官)。因秦桧不可复除执政官,于是张浚自兼知枢密院事改兼枢密使。丁亥(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继逝。是日,以何藓等回,留秦桧议事,不许归第(旧例,宰执新除,虽到堂,即时归第)。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帝号恸擗踊,终日不食。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
二月,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和随军转运使薛弼奉命入行在平江府面圣。在九江船上时,岳飞对薛弼说:“飞此行将陈大计。”初七,岳飞以亲兵赴行在。岳飞拜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初八,内殿引对,岳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宋钦宗立为太子的赵谌)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人无知者,及对,风动纸摇,岳飞声战不能句。宋高宗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色落而退。参谋官薛弼继进,宋高宗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是月,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己未(二十七日),宋高宗发平江。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宋高宗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宋高宗亦尝改容流涕。
(二)一文保一武尽显主战困难
10.张浚劝岳飞慎并军
绍兴七年(1137)三月初二,宋高宗次镇江府。初五,尚书吏部侍郎吕祉迁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议军事。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诏诣都督府与张浚议事)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十一日,岳飞列出了北伐的全盘计划。赵构面对岳飞的奏折,回复道:“览奏,事理甚明,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十三日,宋高宗下诏赏岳飞立功部将。岳飞向宋高宗入辞离开了建康西上。十四日,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新知临安府吕颐浩入见(初,吕颐浩至平江,欲劝上辍行而不得见,乃随上西来),至是引对,言者论其罪,宋高宗不听,抚谕久之。同日,岳飞收到了两封诏书和一份张浚都督府的兵札【里面列出了刘光世军的人马清单】。第一封诏书命令岳飞招纳陷齐旧臣,第二封诏书则允许岳飞在“行军入贼境”时便宜行事【重申了“朕不中制”的承诺】。十六日,沈与求从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十九日,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浙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吕颐浩为少保兼行宫留守。二十二日,少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为少保,仍三镇旧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封荣国公。时光世入见,再乞罢军,且以所管金谷百万献于朝,乃以其兵属都督府而有是命。张浚因分刘光世所部为六军,令听本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二十五日,通侍大夫、武康军承宣使、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落阶官,为相州观察使。刘光世既罢军,都督府以德提举训练诸将军马,故优擢焉。
11.张浚监岳飞军保护
绍兴七年(1137)四月初三,少师、万寿观使刘光世,特许任便居住,从所请也。刘光世遂居温州。期间,张浚因论刘光世以八千金为回易,沈与求曰:“臣闻光世之去,尝语人以陶朱公自比,是诚可以致富矣。”张浚等论范蠡之贤,人所难及,宋高宗曰:“蠡固贤,朕谓于君臣之义犹未尽也。”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对宋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上书要求解除兵权,然后径自入庐山守(母亲)墓而去【岳飞从十几年前的应天上书,再次以自己的激烈言辞、行动鞭挞皇帝、大臣,岳飞以弃军而去的方式抗拒赵构、秦桧、沈与求的决策】。初六,徽猷阁待制王伦、右朝请郎高公绘入辞(使金国,迎奉梓宫)。十六日,宋高宗收到岳飞上章乞请解除兵柄(乞解官持余服),不许。同时,命岳飞部下湖北、京西路宣抚司李若虚和统制王贵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前往庐山劝说岳飞回军中继续带兵。期间,为防宋高宗担心自己和岳飞权力太集中,张浚只得上疏:“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并奏以兵部侍郎张宗元为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监其军。十九日,宋高宗同意张浚的上奏,命张浚派张宗元往鄂州监岳飞军。二十一日,张浚辞,从行在建康府往太平州、淮西视师,巡抚刘光世将士。月底,时张浚在庐州,遣直秘阁、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计有功赴行在(张浚使其入朝奏事)。
五月初,引对,计有功献所著《晋鉴》,宋高宗称赏(尝献所著《晋鉴》,宋高宗曰:“朕乙夜观之,且为艰难之戒。”又面问著《春秋》防微之旨,对曰:“妇笑于齐,六卿分晋,此书之所为作也。”上首肯之),而计有功以母老求返乡,升直徽猷阁、提点潼川府路刑狱公事。初四,原定刘光世之兵隶都督府,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意以握兵为督府之嫌,乞置武帅,台谏观望,继亦有请,乃以相州观察使、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为都统制。期间,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因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在外的右相兼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二十二日,以郦琼为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
六月初一,诏岳飞入朝。初七,收到诏书后,岳飞引过自劾。宋高宗诏放罪,慰谕之。十五日,沈与求卒于任上。十八日,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往淮西抚慰诸军。直秘阁詹至闻之,遣张浚书曰:“吕尚书之贤,固一时选,然于此军恩威曲折,卵翼成就,恐不得比前人。兼此军今已付王德,德虽有功,而与郦琼辈故等夷,恐其下有不能平者。愿更择偏裨素为军中所亲附者,使为王德副,以通下情。”二十六日,张浚自建康还朝,入见宋高宗,张浚保全岳飞复职,并命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诣江州,敦请岳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具道朝廷之意,命岳飞受诏赴行在。
七月初,李若虚等至东林寺见岳飞,具道朝廷之意,岳飞乃受诏赴行在。初六前后,张浚见已到行在的岳飞,具道上之眷遇,且责其不俟报弃军而庐墓。岳飞入见宋高宗(岳飞下次入临安府是在绍兴八年九月),具表待罪,宋高宗慰遣之。岳飞将行,宋高宗谓岳飞曰:“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岳飞得宋高宗语,意乃安。初七,起复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期间,岳飞遣属官王敏求末奏事,委曲感恩,云:“非官家保全,何以有今日!”翼日,宋高宗以其语谕辅臣,秦桧不悦。十二日,张浚以旱乞率从官祷雨,又乞弛役、虑囚等数事。时方盛暑,张浚一日坐东阁,参知政事张守突入,执张浚手曰:“守向言秦旧德有声,今与同列,徐考其人,似与昔异,晚节不免有患失心,是将为天下深忧。”盖指枢密使秦桧也。张浚以为然。约月中,吕祉还朝,而郦琼与其下八人列状讼王德于都督府,且乞回避;都督府谓王德为直,寝不行。郦琼等又讼于御史台,王德亦言郦琼之过。乃诏王德还建康,以所部一军隶都督府,复命吕祉往庐州节制之。约月底,吕祉至庐州,谕郦琼曰:“”若以君等为是,则大相诳。然张丞相(张浚)但喜人向前,傥能立功,虽有大过亦阔略,况此小嫌乎?当力为诸公辨之,保无他虑。”郦琼等感泣。事小定,吕祉乃密奏乞罢郦琼及统制官靳赛兵权。
(三)张浚失权凸显岳飞失庇护
12.岳飞失张浚的庇护
绍兴七年(1137)八月初四,以张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置司盱眙军;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主管侍卫马
九月初二,起复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之为效用也。岳飞愿提全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期间,御史中丞周秘入对劾张浚,张浚闻之,复求去。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张浚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十四日,枢密使秦桧为明堂大礼使代张浚也。宋高宗任命赵鼎为万寿观使兼侍读。因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言:“伏睹陛下移跸建康,将遂恢图之计。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亦闻半道逃归,人数不少于国计,未有所损,不足上轸渊衷然,度今日事势,恐未能便有举动。襄阳上流,即日未有敌马侵犯,臣愿提全军进屯淮甸,万一蕃伪窥伺,臣当竭力奋击期于破灭。”诏奖之:“卿冒风霜,意不安,盛秋之际驭征,难绣鞯香饼寻常,赐祗领官,家念苦寒。”宋高宗作《赐岳飞手敕》
十月初九,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居住。
绍兴八年(1138)十月,赵鼎亦被罢,宋高宗为金国人质的母亲议和,以独任右相秦桧主导军事卖国议和。岳飞再无赵鼎的保护。十二月二十七日,金使张通古至杭州,通告宋金议和条件:双方西以黄河、东以淮河为界,金归还宋河南、陕西等占领土地,宋则向金称臣纳贡。
13.岳飞致张浚生死札
绍兴九年(1139)正月,朝廷下诏宣布和议成立,布告中外。大赦。宋高宗诏令被罢官居永州的张浚复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在外的张浚和在位的岳飞都表示发对。二月,宋高宗为防和议反复,命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张浚知福州。不日,新知福州张浚复资政殿大学士充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时右相兼枢密使秦桧当政,张浚曾两辞任免,诏不允。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熙宗撕毁和约,下令复取河南、陕西之地。秦桧以金国言不雠,甚惧。初七,金人兵分四路来攻,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亲统精兵10万,进犯河南。十月,张浚被授为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乘各路宋军奉诏南撤之机率领十多万兵侵犯淮西。宋金战争开始,宋高宗令当地驻屯军张俊部、刘锜部迎战,令韩世忠、张俊等大将合兵淮西。二十九日,宋廷令杨沂中所统禁军从临安千里赴援淮西,令岳飞从今湖北东部东入江州。二月,宋高宗连发了多道御札要求岳飞援淮西。三月初,宋高宗再连发了多道御札要求岳飞迅速金军,岳飞没有执行命令。期间,岳飞给曾经的上司和伯乐张浚致书札,提及“死生以之,决不狠顾偷存,视息于人间耳”表明了岳飞生前视死如归的态度。
岳飞《致观文相公札》是在何时给哪个观文殿学士、相公(宰相)写书信?笔者考证,是给张浚,而不是给也任过观文殿学士、宰相的李纲、赵鼎、秦桧。书札中“比已鼓励军士,直抵淮阴,灭此而朝食,已报国恩而答知己,飞之愿也。”提及了“知己”、“已鼓励军士,直抵淮阴”,说明是岳飞自鄂州出军两淮的时间,在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再次统大兵南侵到三月中旬战争结束的一段时间,而又有载:“十二月,赵鼎得岳飞书信,来人说因过福州张丞相(张浚)处下书(投递书信)。”或表明赵鼎曾得到从福州张浚处被送来的岳飞书信。
三月中旬,宋金淮西之战打成平局,双方和议已接近成熟,宋高宗、秦桧遂决定削夺大将兵权,扫清和议障碍。秦桧将议和,遣工部员外郎盖谅因事至闽中,风张浚使附其议,当引为枢密使。张浚答书,言敌不可纵,和不可成,秦桧不悦。
14.张浚为岳飞奏求情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四月间,张浚再上《奏虏情并乞早图大计议》,并为岳飞求情,特宽斧钺:“臣得右仆射秦桧书,窃闻虏人已过淮北。此虏初欲因春草将生,尽有淮西,与我共争大江之险,以摇江浙,候秋气既深,徐图南渡。赖陛下天授威算,力遣大将摧折凶焰,天下蒙福。然而巨酋包藏逆毒,意盖未息,势须坚壁要地,示弱用间,以诱我师。此计傥或不行,即大发国中之兵,秋冬谋为再举。臣尝历考其所为,殊与粘罕、娄宿不同,谓可破灭。自己未春以来,屡以所见冒昧具奏,诚恐事机差失,所繁未细。而今日之事,安危以决,利害尤重,叠浼宸聪。所惜者时,及尝于秦桧书中,略具大概。愿陛下速会诸帅,谋以胸腹,将相同心,早图大计。凡有施为,必究始末。区区庸谬,惟陛下素知其立志用意,不避诛责,敢布微诚。仰冀圣慈特宽斧钺,不胜幸甚。”
四月初二,以骆科等侵犯道州,秦桧箚“令岳飞日下选差统制官,将带军马疾速起发,前去措置讨捕。”初九,以贼马侵犯光州,宋廷下《令体探敌人侵犯光州速差兵应援省劄》给岳飞:“权发遣夀春府孙晖奏四月初三日据六合县状申当县於三月二十九日酉时据被掳乡民赵谷走回到县賫到霍丘县善香镇监税朱佑状称於三”“箚下岳飞,令多差人体探,如有贼马侵犯,速差兵应援。十一日,以番人取光州等,宋廷下《令措置应援光州省劄》给岳飞:“枢密院奏光州申今月初三日据统领田邦直定城知县高青四县巡检刘势状申今月初一日酉时探得顺昌府金人会合蔡州军人於今月初一日早出离顺昌府分”“箚下岳飞措置应援。”十七日,秦桧特进尚书左仆射封庆国公。二十七日,以韩世忠、张俊、岳飞已除枢密使、副使,秦桧箚示“逐司县令所管统制、统领官、将、副已下,并改充御前统制、统领官、将、副隶枢密院。各带“御前”字入衔,有司铸印给付。且令依旧驻札,将来调发,取旨施行。
是月,宋高宗、秦桧遂决定削夺大将兵权,扫清和议障碍。秦桧密奏高宗“论功行赏”,宋廷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回朝,到枢密院供职,撤掉三个宣抚司。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军队。岳飞回朝后,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弹劾岳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六月,刘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权,罢为太保、万寿观使。秦桧进封为庆国公。七月,《徽宗实录》修成,秦桧升为少保,加封冀国公。八月,岳飞被罢枢密副使之职。秦桧又讽御史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殿中侍御史罗汝楫所上弹章言:“伏见枢密副使岳飞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几败国之大事。”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秦桧亦以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九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有求和之意,秦桧上奏宋廷,派刘光远、曹勋出使金朝,商议以淮水为界,宋割唐、邓二州。随后又派何铸回访,答应金的条件。
十月初,秦桧以谏议大夫万俟卨与岳飞有怨,讽万俟卨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初五,以秦桧奏上流守备,宋高宗诏谕既备以和议,又“预戒诸将,厉兵秣马以为待敌之。”
初十,魏良臣以左朝散大夫、吏部侍郎假左正议大夫,吏部侍郎、文安郡开国侯充奉使金国军前禀议使,以保信军承宣使兼阁门事王公亮副之。至是魏良臣等复行,韩世忠乃谏,以为:“中原士民,迫不得已沦于域外,其间豪杰,莫不延颈以俟吊伐。若自此与和,日月侵寻,人情销弱,国势委靡,谁复振乎?”韩世忠不以和议为然,由是为秦桧所抑。十三日,以张宪意欲谋反牵连,宋高宗下岳飞及子岳云于诏狱。何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期间,韩世忠又乞俟北使之来,与之面议,优诏不许。韩世忠再上章,力陈秦桧误国,词意剀切,秦桧由是深怨韩世忠。言者因奏其罪,上留章不出。韩世忠亦惧秦桧阴谋,乃力求闲退,遂有是命。二十八日,扬武翊运功臣、太保、枢密使、英国公韩世忠罢,为横海、武宁、安化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韩世忠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云)。
15.张浚为岳飞再求情
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张浚再上《奏虏情及战守事宜议》:“臣近者窃闻朝廷以莫将等南归,遣刘光世、曹勋持书至大金军前。仰惟圣智高妙,洞察房情,更遣信使,详观其变,初非臣思虑所能及也。窃惟宣和、靖康之际,虏使不絕于道,如王云、李若水辈,皆信其说。逮至围城中,使者踵至,犹议前议。今日之事,则有异此。我方整齐六师,可战则战,可守则守。姑命使人尝试其意,贪缘考究,必见事实,天下幸甚。臣妄虑虏人始知淮楚有觉,力破此军,以张声势。陛下首伐其谋,故迟留泗上,更审事机。臣恐春草滋茂,必有所向,而荆襄、岳鄂上流,最为重地,敢冀圣虑先及,委任将帅,有决战决守之计,即制命在我,中原可图。异时虏兵一动,便当止绝使命,恐伤士气。臣议见浅短,曷足以仰補圣虑万一?区区忧国过计,敢展所见。仰惟特宽斧钺之谈,不胜幸甚。”张浚提及:“使人尝试其意,贪缘考究,见事实。”当为岳飞再求情。
十一月初七日,金帅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遣审议使萧毅、邢具瞻与魏良臣等偕来。金国审议使萧毅、邢具瞻随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议条件(金使萧毅邢具瞻二人偕魏良臣至宋许以淮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畀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特遣二人来审定可否)。萧毅等入见,始定议和盟誓(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其中包括被岳家军收复的唐、邓、商、虢等州;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宋高宗命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何铸为报谢进誓表使,以容州观察使曹勋为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因遣其行台户部侍郎萧毅、翰林待制、同知制诰邢具瞻审定可否(一来给金国送誓表,二来请求金国归还赵佶梓宫和自己生母韦太后)。诏川、陕宣抚司毋出兵生事。
16.张浚惜岳飞被谋杀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十一日,诏吏部侍郎魏良臣就充接伴使,以金使萧毅已过界也。萧毅等过江,揭旗于舟,大书“江南抚谕”。右朝散大夫、知镇江府刘子羽见之,怒,夜,以他旗易之。翌日,良臣见旗有异,大惧,乃索之,且以胁子羽,子羽曰:“吾为守臣,朝论无所预。然揭此于吾之境,则吾有死而已。”请不已,出境,乃还之。十八日,金审议使、行台户部兼工部侍郎萧毅、翰林待制、同知制诰邢具瞻等入见。萧毅等至馆,宋高宗命工部侍郎莫将馆伴。二十一日,御史中丞何铸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大金报谢使。右谏议大夫万俟禼试御史中丞,起居郎罗汝楫为右谏议大夫。二十三日,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知閤门事曹勋落阶官,为容州观察使,充报谢副使。二十四日,金国审议使萧毅等辞行。时朝廷许割唐、邓二州,馀以淮水中流为界。毅辞,辞谕曰:“若今岁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今岁未也,则誓文为虚设。”二十七日,宋高宗授特进、观文殿大学士、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张浚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免奉朝请。
此前,秦桧将议和,遣工部员外郎盖谅因事至闽中,风张浚使附其议,当引为枢密使。张浚答书,言敌不可纵,和不可成,秦桧不悦。会张浚以母老乞词,乃有是命。
是月,诏:“大金已遣使通和,令川陕宣抚司照会保守见存疆界,不得出兵生事,招纳叛亡。”同月,张浚乞祠,宋高宗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免朝请。张浚退居潭州。
十二月初一,宋高宗谓秦桧曰:“和议已成,军备尤不可弛。”月初,张浚乞祠,张浚上《奏欲寓居湖南及论虏使状》:“臣伏闻特降制命,除臣检校少傅、节钺、宫观,任便居住。臣闻命之初,罔知所措,继以感泣。伏念臣误被眷知,度越伦等,恩踰山岳,报靡涓埃。夙夜震惕,大惧得罪于天地。比缘窃符日久,义有未遑,过失滋繁,恐勤覆护,辄输心腹,愿获便安。岂谓皇帝陛下特轸仁慈,并敷光宠,意隆恩大,数异礼优,顾臣何人,敢冒盛典?抚心感激,无以见诚。臣只俟被受朝廷照劄,迎侍臣母至抚州,迤逦过湖南,为寓居之计。所有一行请受之属,已干告朝廷,乞行下本路转运司应副。仰冀圣慈始终留念。臣窃闻虏人信使已还,恭惟圣虑高明,洞照事理,随宜遗处,以稽情伪,不待臣区区之说。冬序正寒,仰冀圣慈善保圣躬。臣无任祝颂瞻依之至。”张浚退居潭州。是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遣何铸等如会宁见金主,且趣割陕西余地。遂命周聿、莫将、郑刚中分画京西唐邓、陕西地界。十一日,试尚书工部侍郎莫将权本部尚书,往唐、邓州分画地界。期间,完颜宗弼(金兀术、乌珠)遣何铸等如会宁见金主,且趣割陕西余地。遂命周聿、莫将、郑刚中分画京西唐邓、陕西地界。二十九日,万俟卨等通过秦桧上报奏状,秦桧便诬告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提出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宋高宗当日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被斩刑死于大理寺,时年三十九。秦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岳飞死。岳飞子岳云及张宪被斩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
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前后,张浚乞祠罢官的同期,得知岳飞被害。对岳飞被害,张浚当十分痛惜。张浚《诗一首》:“群凶用事人心去,大义重新天意回。解使中原无左衽,斯文(值得尊重的人)千古未尘埃。”当作于岳飞被杀后。
三、张浚岳飞的关系被史家和文学作品误解需要纠正辩正
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和文学作品的渲染,张浚与岳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史家与文学书籍、文艺作品所误解,部分分歧和矛盾被片面夸大。一些史家可能过于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互相欣赏。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也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而夸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张浚对岳飞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岳飞对张浚抱有敬意,曾在张浚北伐时赠诗送行,表达了对张浚的鼓励和期望。张浚和岳飞在南宋初年都是坚定的抗金将领。他们曾在平定杨么作乱等战役中合作无间,共同为南宋朝廷的稳定和抗击外敌作出了贡献。
张浚与岳飞对北伐和淮西兵权归属问题只是分歧、只是争执。岳飞之孙岳珂《桯史》盛赞张浚说:“(张浚)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岳珂还作有《张忠献(张浚)时义诚力二帖赞》,高度评价张浚。正因为张浚是岳飞的佰乐和知己,以及张浚重用提携、规劝严管、保护保全了岳飞,岳珂非常敬仰张浚,并与张浚长子张栻在静江任上有密切交往。
岳飞希望获得更多兵权以加强抗金力量,而张浚作为文臣,更懂宏观的政治把控,思维方式多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岳飞作为武将,注重军事利弊。考虑宋高宗对文臣、武将的忧心和一心求和救母的决策,张浚对岳飞的请求表示了担忧和反对,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智慧。
张浚与岳飞的关系被误解,需要纠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岳飞在历史上的形象往往被塑造为一位忠君爱国的将领,而张浚则相对较少被提及。这可能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和文学作品的渲染有关。因此,在了解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尽可能查阅多方面的史料和文献,以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