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张栻在福州约三年与朱熹未曾相见
(2025-02-05 14:49:42)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栻考证 |
少年张栻在福州约三年与朱熹未曾相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松之子。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30)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三月,朱熹自出身起一直在福建生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改字钦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
朱熹、张栻的父亲朱松、张浚为太学同学,两人都有在福建、福州的生活经历。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张栻出生于利州路阆州(今四川阆中),朱熹比张栻年长3岁。朱熹、张栻的少年都在福建度过,两人虽一见如故,到早期未有相见的记载。
一、张栻、朱熹为张浚、朱松的世交子
1、北宋末年,綦崇礼、张浚、朱松为太学同学
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宋廷施行舍法。上舍学行卓著的学生可以推荐到中书省,其中优等的给予释褐——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直接补官。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京西东路密州高密县人綦崇礼、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人张浚、江南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朱松(1097-1143)来到京城开封入太学就读,初入学为外舍生。
北宋京城设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自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运动改革太学、设立三舍法以来,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外舍、内舍和上舍。新生首先进入外舍,通过每月的考核和年终的评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在太学中举行的公私两次考试中双优的为上等上舍,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内舍生再经过两年的考核和公试,成绩优秀者可升入上舍。
政和元年(1118),三人完成太学学业。綦崇礼登上舍第(指通过三舍法考试,获得上舍上等的资格,从而直接授予官职的制度),张浚中进士(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并被录取的考生),朱松在科举考试中为优等生,得同上舍出身资格。綦崇礼调淄县((今山东淄博)主簿,张浚调山南府(兴元府)士曹参军兼城固县事,朱松选任建州政和县尉。
2、两宋之交,张浚崛起,朱松得綦崇礼推荐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綦崇礼为太学正。期间,张浚调任褒城令、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五年(1123)八月,朱松守孝三年期满,复官,任建宁军(治今建瓯)政和县尉。宣和五年(1125)五月,綦崇礼迁太学博士。期间,张浚任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恭州(今重庆)司录参军事。宣和六年(1126)十一月,綦崇礼改宣教郎,除秘书省正字,未及登用,丁母忧归高密。
北宋徽宗靖康元年四月,已被召至京城的张浚任太常寺主簿。靖康二年(1127)三月,北宋灭亡,金人议立张邦昌,太常寺主簿张浚与开封士曹赵鼎、司门员外郎胡寅逃入太学中,不书议状。四月,20岁的康王赵构(1107-1187)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前夕,30岁的北宋官员太常寺主簿张浚自京师驰赴投奔。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宋高宗在应天府南京即位,张浚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张浚改虞部郎(尚书虞部员外郎)。同月二十一日,张浚升为殿中侍御史。九月,朝廷命江东制置使吕颐浩(1071-1139)修缮扬州城池。是年,綦崇礼除工部员外郎。十月二十七日,宋高宗赵构率文武百官,从应天乘船沿运河南下,赴扬州。十一月初四,吕颐浩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权知扬州。
建炎二年(1128)正月,宋高宗抵达扬州。三月,朱松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七月,朱松到任。六月二十七日,张浚充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还未成行,宋高宗下诏留任其为礼部侍郎。十月二十八日,宋高宗任命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参赞军事,教练军队将官。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不日,节制平江府(属两浙西路,今苏州)、秀州(属两浙西路,今嘉兴)控扼军马的张浚在平江(今苏州)周密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所部勤王。十六日,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吕颐浩以勤王兵发江宁。二十五日,吕颐浩与张浚议进兵,韩世忠为前军,张俊以精兵翼之,刘光世亲以选卒为游击,吕颐浩、张浚总中军,刘光世分军殿后,遂以勤王所为名。四月初四,吕颐浩引兵入城。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二十日,宋高宗离开杭州赴建康前线。二十六日,时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的綦崇礼奉旨升起居郎。五月初二,宋高宗在常州,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张浚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这月,朱松因反对和议被降职,假馆于邑人郑安道之义斋。六月,綦崇礼兼权给事中。七月,綦崇礼诏试政事堂。二十四日,中书舍人汪藻(1079-1154)试给事中仍兼权直学士院,尚书左司员外郎李正民、起居郎綦崇礼、太常少卿李公彦同时拜中书舍人(撰写诰敕文书)。同日,张浚自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发赴川陕开辟新战场以牵制金军。八月,朱松权监泉州石井镇。闰八月二十六日,宋高宗撤离建康往浙西。十月,金兵再度南侵,渡过长江。十一月,朱松得消息说有北兵从江西入邵武,因眷属仍在尤溪,从石井归,携家还政和。
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一,宋高宗与从臣在海上度过新年。初三,御舟入台州港口章安镇。初四,綦崇礼同户部侍郎叶份、中书舍人李正民、太常少卿陈戬及谏议大夫富直柔同在舟中侍奉宋高宗。是时扈从泛海者,宰执之外,止綦崇礼等六人而已【扈从泛海者宰执外,惟御史中丞赵鼎、右谏议大夫富直柔(1084-1156)、权户部侍郎叶份、中书舍人李正民、綦崇礼、太常少卿陈戬六人,而昕夕(朝暮)密卫于舟中者】。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撤到温州。三月,完颜宗弼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所部八千余人在黄天荡拦截,被困四十日。四月十二日,宋高宗从海上回到越州。四月十三日,吕颐浩闻韩世忠与完颜宗弼相持于黄天荡,请上行浙西,且下诏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请辞。二十五日,吕颐浩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五月,綦崇礼试尚书吏部侍郎,当时从官随銮驾者,惟有綦崇礼及汪藻两人,其他人在道未至。期间,綦崇礼辞乞辞。新除吏部侍郎綦崇礼辞免恩命诏不允。寻又诏綦崇礼兼直学士院。六月丙戌(十六日),醴泉观使吕颐浩为建康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夏,有龚仪叛兵由浙入闽,破邻县松溪隘,掠建州,攻南剑州,朱松从政和买舟携眷下尤溪,仍假馆于郑氏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冬十月,綦崇礼充徽猷阁直学士出知漳州。不久,新除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綦崇礼辞免,恩命诏不允:“敕某省所奏,辞免恩命事具悉,朕惟卿有裴马之才、高崔之学,遍仪禁路,蔚有能声,兹求便私,殊惜而去,西清之秩,惟以宠行往重郡符,何辞之有。”期间,知漳州綦崇礼言:“本州新经杨勍侵扰之后已尝均敷民间钱八万缗不可再有科敛。”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二月,朱松携家避乱到古田龙爬。秋季,朱松辗转至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寓居于龟龄寺。九月,胡世将奉命任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前往招抚范汝为叛军。
绍兴二年(1132)正月,宋高宗进驻临安。二月,因宰相吕颐浩举荐,知明州的綦崇礼被调回京城,试吏部侍郎,寻兼权直学士院。春,朱松携家由长溪往福州,渡鸡屿洋,寓桐江。因其时韩世忠率军已讨平范汝为起义军,朱松欲携家返回尤溪,经福州得到福建路抚谕使胡世将之荐,朱松得任泉州石井镇监税。四月二十七日,吕颐浩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开都督府。闰四月丁未,听朱胜非(1082-1144)自便。五月,吕颐浩出师督江淮诸军。朱松赴任泉州石井镇任职。同月,秦桧则意欲专权主和,排斥异己,引朋附者列于要途,用胡安国、张焘(1092-1166)、程瑀(1087-1152)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翟汝文(1076-1141)同领政务。经知泉州谢克家(1063-1134)和翰林学士兼侍读綦崇礼(1083-1142)共同举荐,朱松得京都应试馆职。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两人争执,秦桧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当即回应说:“浊气!”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翟汝文罢去。吕颐浩、綦崇礼乞去,宋高宗不允,召吕颐浩还朝。八月,主和的秦桧上章辞位,宋高宗降诏,罢去秦桧相位。任綦崇礼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九月初一,因臣僚再言其罪,秦桧落职,榜其罪状于朝堂,传告中外。给事中程瑀等坐论驳朱胜非,疑其党桧,并落职主宫观。责降与秦桧朋附的官员,皆罢出尚书省,涉及给事中胡安国及程瑀等二十人(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并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秦桧党羽)。是月,宋高宗所命的川陕宣抚处置副使王似与张浚相见,同治事,尚书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綦崇礼被御笔除翰林学士、知制诰。綦崇礼给李清照作有《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十二月,宋高宗罢张浚宣抚处置使,仍知枢密院事。
绍兴三年(1133)五月,宋高宗因忧心在四川前线守秦岭的知枢密院事张浚不忠,诏令为南宋立下巨大功勋的张浚回朝。此前,张浚经略川陕牵制住金军主力在陕西,致宋高宗新朝廷得以立足江南。同月,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期间,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复奏王似不可任,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宋高宗“诏不允,令浚疾速赴行在”)。张浚奉诏离开绵竹时,“自夫人以下皆留侍,独絮子侄往,太夫人(母计氏)送之,曰:‘汝无愧矣,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秋七月,大旱。宰相吕颐浩、参知政事席益、签书枢密院事徐俯以旱乞罢政,不许。二十日,吕颐浩等因旱灾请求罢去职务,宋高宗未允。二十二日,朱胜非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二十四日,宋,遣中使逆趣张浚于道。是月,四川霖雨、地震。八月,地震。九月初,因天象示变,苏、湖地震,泉州大水不上闻,台谏交章论其罪。侍御史辛弹劾大臣“不忠不恭、败坏法度”、“大臣无畏天之心,何事不可为?”吕颐浩引疾求去。同月,吕颐浩被罢相位,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这月,张栻出生于利州路阆州(今四川阆中)。因苏湖地震,宋高宗再次担心权臣不忠,任用张浚对立面的辛炳、朱胜非、常同,并纵容他们弹劾张浚。
二、少年张栻、朱熹同在福建不相见
1、张浚第一次来福州,未带幼年张栻同来
绍兴四年(1134)二月中旬,走走停停的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弹劾张浚,与张浚有旧怨、素憾张浚的侍御史辛炳论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面奏张浚在一、二年间自曹官升为侍从并提出经营川陕之策逃离东南自保,诬说张浚有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张浚到达临安,宋廷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宫内的仓库)为封桩(封存固定不动)激赏库。张浚既见宋高宗,就赴枢密院治事。这月前后,朱松应诏入都前,携家自泉州石井镇归尤溪。
三月,朱松北上临安如试馆职,任为秘书省正字,旋即为左从政郎。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常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常同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离开临安。四月,张浚来到福州,寓居于包括越王山巅绝学寮、环峰亭(南宋孝宗朝太上皇赵构赐名:环峰)在内的越山吉祥禅院(今尚有主体的华林寺遗存),张浚自名其读书的小屋为“绝学寮”。张浚以北宋理学家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名其读书处为“寮”,意在继承并发扬圣人的儒学理想,通过自我修炼不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之志。
七月,綦崇礼知绍兴府。八月,朱松母亲程五娘在尤溪谢世。九月,朱松辞官,停俸禄,朱松南归办理母亲丧事。这月,金兵和伪齐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金牒报张浚得罪远嫡,故悉力来寇)。宋高宗下诏移驾平江府率六师亲征。
十月,宋高宗只得急起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宋廷派处州工曹张扩(1080前后-1147)紧急往福州迎张浚赴临安起复抗敌,张扩作有《迎张枢密(张浚)自福州促召赴行在启》。十一月,张浚到达临安入见宋高宗,即被复命为知枢密院事。宋高宗以张浚尽忠竭节诏谕中外,辨张浚前诬。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时完颜宗弼(金兀术)拥兵十万于扬州,韩世忠遣麾下王愈诣完颜宗弼(金兀术)约战,为言:“张枢密已在镇江。”完颜宗弼(金兀术)问所造王愈曰: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这年,朱松携家至政和。
绍兴七年(1137)年初,朱松移家建安(今福建建瓯)城南环溪精舍。五月前后,朱松经右相张浚推荐,被召。六月,朱松将朱熹母子寄居建州浦城,只身赴京都任职。八月上旬,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错误而发生淮西军变。中旬,独任右相张浚入见宋高宗,要求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宋高宗对张浚说:“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这月,朱松任为秘书省校书郎。九月,张浚罢相,赵鼎复左相。十月,因谏官无中生有弹劾张浚,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
2、张浚第二次来福州,少年张栻同来福州
绍兴八年(1138)三月,朱松任著作佐郎,朱熹随母至临安。这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四月,朱松改任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编修《哲宗皇帝实录》。随后改任司勋员外郎。八月,擢升尚书吏部员外郎。十月,左相兼枢密使赵鼎被罢出知绍兴。宋高宗为金国人质的母亲议和,以独任右相秦桧主导军事卖国议和。十一月,刘勉之应召入都。朱熹初见胡铨。十二月,范如圭、朱松等6人上疏反对议和。这月二十七日,金使张通古至杭州,通告宋金议和条件:“双方西以黄河、东以淮河为界,金归还宋河南、陕西等占领土地,宋则向金称臣纳贡。”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初成,朱松叹惋不已。因大赦,贬居在永州的张浚得以恢复提举宫观。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张浚出任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宋高宗召綦崇礼,綦崇礼请辞,退居台州。八月,朱松除尚书吏部员外郎,仍兼史馆校勘。这年,张浚母亲计氏(1077-1156)、妻子宇文氏、儿子张栻和张杓(1036-1205)在福州居住。
绍兴十年(1140)三月,秦桧指使右谏议大夫何铸弹劾朱松,以“独以怀異自贤,阳为辞逊”为罪,责令离京出知饶州。朱松愤慨未赴任,请祠主台州崇道观,归闽。四月,朱松携家人自临安归,寓建安。期间,以事母至孝闻名的张浚在福州府(建炎以来,以知州事兼安抚大使,总一路文武事,州府与使司合署办公)使宅(安抚使的居所)内把其母秦国夫人计氏的住所名为“眉寿堂”。五月,金人叛盟(金人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大举进犯南宋),大举进犯南宋。宋高宗为求和,依然不重用坚决主战的张浚而继续用秦桧主持军事、外交,南宋以战止战的战斗指挥十分混乱。六月,朱松、朱熹曾在建阳(今福建南平建阳区)崇雒丘家。
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南宋派使臣赴金再次商谈和议。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反对和议而乞辞的张浚被授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年底,张浚上有《奏欲寓居湖南及论虏使状》,要求乞祠居潭州(今长沙)。张浚主政福州期间,闽俗健讼,张浚剀切谕以义理。饬守令尽心民事,令长老知书者勤率后进,民俗丕变。每出,观者升屋登木如堵墙。细大之务必躬亲。人人感悦,讼事清简。去之日,送者咨嗟号泣,相属于道。”(据清代郑祖庚撰《侯官县乡土志》)。
绍兴十二年(1142)年初,致仕的张浚离开福州退居潭州。是年9岁的张栻与祖母计氏、父亲张浚、母亲宇文氏、弟弟张杓在福州约有三年。九月,朱松携朱熹前往福州访福建安抚使程迈。十一月,綦崇礼卒于台州。
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朱松病逝于建安(今福建建瓯)环溪精舍。临卒前,朱松手书友人刘子羽、胡宪、刘勉之、刘子翚。朱松以家事相托刘子羽,命朱熹前往师事武夷三先生。
附件:史载中年张栻生平与朱熹有六次相见相聚
——第一次是隆兴元年(1163)十月,在京城临安。隆兴元年(1163)九月十八日,朱熹赴行在奏事。朱熹后来回忆道:“某向见张魏公,说以分兵杀虏之势……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京,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往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他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著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才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盖精锐萃于山东,而虏人势已截成两段去。又先下明诏,使中原豪杰自为响应……”张浚回答道:“某只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朱熹很失望。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十二日,宋廷诏朱熹任国子监武学博士。十八日,张栻入都奏事,世交子朱熹与张栻第一次会面,讨论主战用兵。朱熹是刘子羽义子,自己仅做过泉州同安县主簿。朱熹、张栻二人相见十分投缘,谈论话题涉及张浚入朝为相以及北征等军政大事。
朱熹后来回忆道:“张魏公被召入相,议北征。某时亦被召辞归,尝见钦夫(张栻)与说,若相公诚欲出做,则当请旨尽以其事付己,拔擢英雄智谋之士,一任诸已,然后可为。若欲与汤进之(思退)同做,决定做不成。”这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升任右相兼枢密使),都督如故(仍兼江淮东西路)。
——第二次是隆兴二年九月,在豫章(今南昌)、丰城。隆兴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浚行至余干,病重而卒。张浚之死对主战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实际上他是孝宗战和无常动摇性格的牺牲品。张浚入朝后,孝宗在主战与议和之间摇摆。九月,朱熹对张浚的大义气节十分敬佩,朱熹闻张浚病卒。二十日,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豫章(今南昌),在舟中哭祭张浚。后从豫章护灵至丰城,同张栻畅谈了三天,面叩张栻学,讨论中和说。张栻向朱熹介绍了胡宏的学说,并将自己序定刻板的《知言》送给朱熹。
朱熹在写给他的同学罗博文的信中谈到这次与张栻相见的情况:“九月廿日至豫章,及魏公之舟而哭之。云亡之叹,岂特吾人共之,海内有识之所同也。自豫章送之丰城,舟中与钦夫得三日之款。其名质甚敏,学问甚正,若充养不置,何可量也。”又说:“龟山《论语序》……后见张钦夫、吴晦叔,乃知文定亦尝疑之,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幸有以见教。胡仁仲所著《知言》一册内呈,其语道极精切,有实用处……大抵衡山之学只就日用处操存辨察,本末一致,尤见其功。某近乃觉知如此,非面未易究也。”朱熹这次从张栻处得到《知言》,通过张栻的介绍和自己的研读,了解了胡宏的学术观点。朱熹在信中还对张栻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许胡宏就日用处操存辨察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在写此信的乾道元年(1165)时,对胡宏的工夫论已有所认同。
——第三次是乾道元年(1165)四月,地点福建崇安。朱熹唯一传世书法长卷《游云谷诗》,落款题有“乾道元年(1165)夏四月既望,同敬夫(张栻)诸子游茂林,分韵得福字之什。”后人认为“乾道元年(1165)四月,张栻理应在家居父(南宋二任宰相张浚,卒于隆兴二年八月)丧,怎么有可能千里迢迢到福建崇安五夫来,与朱熹相聚而‘游茂林’?”对朱熹传世书法长卷《游云谷诗》的真实性提出怀疑。笔者考证,张浚与朱熹义父刘子羽关系密切,朱熹与张栻非常友好,张浚妻、张栻母为福建崇安胡氏,张浚生前曾到、拟到福建任职,张栻也曾多次回福建。张栻父卒后,守岁中的张栻陪母亲胡氏归崇安茂林是很可能的,用于印证朱熹《游云谷诗》的真实性十分有说服力的:“乾道元年(1165)夏四月,家父张浚丧后,张栻千里迢迢陪母胡氏到福建崇安五夫,与朱熹相聚而“游茂林”,此后,朱熹至行在(南宋京都临安),复请祠。”
乾道二年(1166)六月,朱熹与张栻书信往来讨论“已发未发",建立“中和旧说"。
——第四次是乾道三年(1167)九月,地点在潭州(今长沙)。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在门人范念德(伯崇)、林用中(择之)陪同下,从福建武夷山前往湖南潭州访岳麓书院主持张栻(敬夫),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九月初八,朱熹等到潭州,住城南书院。两人相聚长达两个多月,进行了“太极”之理学问讨论,联袂登游南岳衡山。十一月十日登山,十六日下山,十九日至岳宫,二十三日至槠州,二十四日与张栻分手,双方唱酬成《丙戌赠答诗文集》东归回崇安。
——第五次是淳熙五年(1178)八月,地点福建崇安。淳熙五年(1178)六月,廖季能置酒,约詹体仁(詹仪之)、张敬夫(张栻)登千山观,泛舟西湖,荷花虽未盛开,水光清净,自足销暑。视北牖洞之前有胜地,体仁(詹仪之)欲为小亭,名以招隐。六月,宋孝宗闻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兼知静江府张栻治行,且未尝叙劳,乃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寻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闰六月,敬夫(张栻)北归有日,不及观斯亭之经始,独预书“招隐”二字以贻之(招隐亭中,詹体仁约廖继能饮酒。落之,水光山色,隐映万状,毕陈于尊俎之间。遂登北牖洞,扪崖剔藓,得唐刺史李渤宝历间题名,盖西湖最胜处也。回视题扁与石间留字,有怀张敬夫,矫首飞鸿,为之满引,并以所书‘招隐’二大字镵诸石云。淳熙戊戌闰月下澣)。期间,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的刘珙(1122-1178)属疾,请致仕。宋孝宗遣中使以医来。期间,荆湖北路转运使刘焞迁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七月,刘珙疾革,草遣奏言:“恭、显、伾、文,近习用事之戒,今以腹心耳目寄之此曹,朝纲以紊,士气以索,民心以离,咎皆在此。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张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
八月,张栻途径袁州(今江西宜春),其从弟张枃(1140-1198)正知袁州,张枃新建成袁州州学,受袁州教授李中之请,张栻为之作《袁州学记》。
是月,诏张栻以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事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朱熹差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兼管内劝农事。朱熹前往弋阳哭迎刘珙灵柩回崇安五夫。张栻作有《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朱熹作有《祭刘共父(刘珙)枢密文》、《又祭刘共父枢密文》。
期间,张栻当与朱熹相见,张栻作有《祭刘枢密共甫》、《再祭》、《三祭》。朱熹作《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刘子羽)神道碑》,张栻为朱熹所作的《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阁待制致仕、彭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赠少傅刘公(刘子羽)神道碑铭》题额,落款为“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事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赐紫金鱼袋张栻篆额”。
期间,因宋孝宗闻张栻广西治行,召张栻入见。有载:南轩(张栻)自桂帅(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入朝,以平日所著书并《奏议》、《讲解》百余册装潢以进,方铺陈殿陛间,有小黄门忽问左司(指张栻):“甚文字许多?”南轩(张栻)白之曰:“教官家治国平天下。”小黄门答曰:“孔夫子道:‘一言可以兴邦。’”宋孝宗闻此言亦笑。吕祖歉、孙应时应与张栻在临安相见。
九月,张栻到江陵任。同年秋,孙应时任为黄岩县尉,张栻改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项安世作有《次韵张安抚(张栻)、李侍郎同赋茯苓酥》。同年,吕祖谦奉诏编修《皇朝文海》,得到宋孝宗嘉许,特赐名为《皇朝文鉴》,又命翰林学士周必大为之序,赐赏吕祖谦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拟授吕祖谦两浙路安托司参议官一职,吕祖谦以“久成病疾”为由,申请告归,要求“依旧差注宫观”。朝廷除吕祖歉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十月,降旨朱熹便道之官,赴任秘书郎权知南康(在今江西星子县)军州事,朱熹三次上札乞请奉祠,不允。
淳熙六年(1179)三月,省札再催朱熹赴南康(今在江西星子县)任【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终在张栻、吕祖谦劝促下于三十日到南康任。九月初五,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张栻拜为右文殿修撰。不久,即提举武夷山冲佑观闲差(奉祠)以养病,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焞(字文潜,成都人)移知江陵兼湖北漕臣,接替张栻。张栻回福建一趟(与其母或其妻为福建崇安人有关)。
——第六次是淳熙六年(1179)十月,地点江西庐山。淳熙六年(1179)十月,张栻赴福建武夷山闲差以养病,与阔别十二年的老友朱熹在庐山相会。朱熹在南康知军任上,深爱卧龙岗泉石之胜,准备日后挂印归隐,寓居在大山之中,于是重修卧龙庵,并将汉丞相诸葛亮的画像祠于中堂。朱熹请张栻赋诗,张栻作了《庐山有胜处曰卧龙南康朱使君始筑茅绘诸葛武像於其中以书属予赋诗寄题此篇》:“庐山仙灵宅,佳处固非一。颇闻卧龙胜,幽常谅难匹。悬瀑泻琮碀,石壁两崒嵂。草木被光辉,波澜动回没。今年朱使君,下马恍若失。徘徊领妙趣,指点筑茅室。为爱卧龙名,英姿慨超轶。於焉俨绘事,长风起萧瑟。仿佛梁父吟,尚想翁抱膝。惨澹风云会,飘忽日月疾。独存经世心,千载讵可汩。褰裳欲从之,云涛渺寒日。”张栻作有《望庐山》:“却望庐山倚柁楼,半空宿霭未全收。苍然五老独献状,似欲劝人求一游。”或途径南康与朱熹在庐山会面,并留诗一首。此前,张栻、朱熹或已先到过湖南宁乡,祭拜葬于此地的张栻其父张浚的墓,朱熹作有《拜张魏公墓下》。这月,朱熹行视陂塘,在庐山东向李家山发现白鹿洞书院故址(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勘察白鹿洞书院废址后写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上状申修之。这月,朱熹复建地处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作《白鹿洞书院记》,记叙白鹿洞书院创建变迁的历史始末。
淳熙七年(1180)二月初二,张栻因病卒于江陵。吏部尚书周必大闻张栻卒于江陵府衙,震掉之余,撰文以祭奠之。朱熹接到讣告,罢宴恸哭。朱熹作《祭张敬夫(张栻)殿撰文》、《奉同都运、直阁(称供职龙图阁﹑秘阁等机构者为直阁)张丈(张栋,字彦辅)哭敬夫(张栻)张兄,张丈有诗敢次元韵悲悼之极,情见乎词,伏幸采览二首》。朱熹又作有《和张彦辅(张栋)·失喜【一作賸喜】》、《奉同张丈(张栋,字彦辅)哭敬夫·唤卜【一作要卜】》。朱熹《谢张彦辅(张栋)留别之作(1180年2月)》,朱熹又作有《即事有怀寄彦辅(张栋)、仲宗二兄二首》。朱熹还作有《次韵择之(林择之)怀张敬夫(张栻)》。彭龟年作有《挽张南轩(张栻)先生八首》。
三月,吕祖谦复信与周必大,转告张栻病逝消息,并劝周必大帮助朱熹请祠。六月,张栻入葬湖南,辛弃疾作《送湖南部曲》,朱熹作《又祭张敬夫(张栻)殿撰文》,朱熹撰《右文殿修撰张公(张栻)神道碑》。
淳熙八年(1181)四月初二,朱熹离任知南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