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汝文《致宣抚观文仆射相公尺牍》给张浚
(2024-07-08 10:03:19)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翟汝文《致宣抚观文仆射相公尺牍》给张浚
台北故宫藏有宋元墨迹:翟汝文《致宣抚观文仆射相公尺牍》。此尺牍文字如下:“汝文,顿首再拜,宣抚观文仆射相公钧座,去远左右有年数矣。昨者流寓闽粤,适大旌,亦戾止。汝文迟暮之馀,挂冠谢事,杜门会屏不复出谒,以故无缘诣宾次窃意。门下军辙以千数,岂一老庸来去为多少也,谨因使还,附承起居谨状。汝文,顿首再拜,宣抚观文仆射相公钧座。”(帖前下角抑珍绘堂记、朱文印)。
因此尺牍中载有“宣抚、观文、仆射相公”、“汝文迟暮之馀”、“门下军辙以千数”,表明翟汝文《致宣抚观文仆射相公尺牍》是给张浚,时间在张浚绍兴五年(1135)任右相都督军事和翟汝文落职致仕期间。此尺牍不可能是致书给出任过宣抚、观文、仆射相公的李纲。
一、北宋时期,老臣翟汝文、李纲的任职无大的交集
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润州丹阳人。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为帝。是年,翟汝文中进士,初为礼局编修官。此后的徽宗时期,因宋徽宗嘉之,翟汝文除秘书郎。翟汝文后责监宿州税。又被选为皇太子讲学。因谏官弹劾翟汝文曾从学于苏轼、黄庭坚,不能任赞书,翟汝文出知襄州。不久,翟汝文知陈州。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翟汝文为中书舍人。命同修《哲学国史》。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召翟汝文,除zhu作郎,迁起居郎。后以擅改役法罪罢,提举杭州洞霄宫。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纲进士及第。李纲充相州州学教授,以亲庭远,易镇江。
政和三年(1113),翟汝文以显谟阁待制知郑州。夏,翟汝文除修哲宗皇帝国史。政和四年(1114)十一月,翟汝文迁给事中。
政和五年(1115)正月六日,以户部尚书兼侍读王甫知贡举,刑部尚书兼侍读慕容彦逢、给事中同修国史翟汝文、大司成同修国史冯熙载同知贡举,合格奏名进士六百七十人。秦桧登进士第,补密州(州治驻诸城县北城)教授。是年,给事中、同修国史翟汝文因劾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增辟园池,黜知宣州(宛陵)。同年,李纲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李纲因议论朝政过失,改任员外郎。
政和六年(1116)秋,翟汝文除吏部侍郎,未拜,改帅合肥(知庐州)。踰月,翟汝文移守密州。
政和八年(1118)八月,李纲除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五月,起居郎李纲上书触怒徽宗皇帝,李纲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五年(1123),翟汝文移知扬州。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初前后,朝廷召翟汝文(字公巽)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五月,李纲被强令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是年秋,李纲罢知枢密院事、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九月,除观文殿学士、知扬州。十月,李纲以言者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责授保静军节度副使、建昌军安置,谪夔州(今重庆奉节)。年底,李纲被任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未到任,走到长沙时开封已沦陷。
二、南宋建炎、绍兴初期,翟汝文、李纲、张浚无交集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即位。建炎改元(1127),知越州翟汝文上疏乞请减上供数额,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翟汝文坐拒旨不敷买绢事削官,谢表云:“忍效秦人,坐视越人之瘠;既安刘氏,定知晁氏之危。”六月,吕颐浩差知扬州。十月,宋高宗南下扬州。十一月,吕颐浩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权知扬州。
建炎二年(1128)三月,两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杨应诚上奏:“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若自高丽至女真,其路甚径,请身使三韩,结鸡林以图迎二圣。”翟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
建炎三年(1129)二月,降充显谟阁直学士、知越州翟汝文告老不得请,乃使其家奴以疾困告于朝,黄潜善许之,故以朝奉大夫、知秀州叶焕复直秘阁知越州。三月,马扩上疏谓:“上策入蜀,中策都武昌,下策都江宁,犹豫迁延,候至秋冬,使敌人再举,驱集舟楫,江、淮千里,数道并进,然后悔其已晚,是为无策。”四月,李邺知越州充两浙东路安抚使,叶焕为江淮等路发运副使。八月,右文殿修撰、江淮等路发运副使叶焕知镇江府充浙西路安抚使。闰八月,诏议驻跸地(始张浚建武昌之议,欲与秦、川首尾相应,吕颐浩是之。张浚行未几,在建康的宋高宗召诸将问移跸之地:“敌人迫逐,未有宁息之期。朕若定居建康,不复移跸,与夫右趋鄂、岳,左驻吴、越,山川形势,地利人情,孰安孰否,孰利孰害?”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韩世忠怒曰:“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且江、浙士大夫动摇,皆言:“鄂、岳道远,馈饷难继,又虑上驾一动,则江北群盗乘虚过江,东南非我有矣。”吕颐浩遂废初议,以十五封进入,大率言岳鄂道远,馈饷艰难。又虑上驾一动,江北群盗乘虚过江,则东南非我有矣,张浚西行之议遂寝。宋高宗遂离建康,幸浙西,诏改杭州为临安府,先令奉太庙艺祖以下九庙神御如临安。是月,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充浙西路安抚使叶焕落职,监亳州明道宫,仍贬秩二等。时叶焕遣人募枪仗手于闽中,而谏官言其骚扰生事,故黜。十一月,车驾东巡海道,李邺知越州。十二月,金人阿里蒲卢浑入越州,两浙宣抚使郭仲荀奔温州,知越州兼两浙东路安抚使李邺降。
建炎四年(1134)二月,宋高宗自温州回台州,吕颐浩建议:“将来且在浙右为当,徐谋入蜀。”是月,浙东防遏使傅崧卿知越州。三月,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吕颐浩请幸浙西(建议高宗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因此请辞,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四月,宋高宗御舟至明州(今浙江宁波)城外。赵鼎上言:“宜以公安为行阙,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陕之兵,经营中原。”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显谟阁学士致仕翟汝文复为翰林学士。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十月二十六日,诏越州升为绍兴府。期间,宋高宗将幸武昌,翟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守臣陈汝锡言:“车驾驻跸会稽,阅时滋久,它日法驾言还,恢复之功必自越始。愿加惠此州,易一府额,锡之美名,以彰临幸之休。”故有是诏。十一月,尚书左仆射吕颐浩言:“今国步多艰,中原隔绝,江淮之地,尚有巨贼。驻跸之地,最为急务。要当使号令易通于川陕,将兵顺流而可下,漕运不至于艰阻。然后速发大兵,一军从江西、湖南以平群寇,一军往池州至建康府,处置已就,招安尚怀反侧之人,于明年二三月间,使民得务耕桑,则在我之根本立矣。然后乘大暑之际,遣精锐之兵,与刘光世渡淮掎角而北去,由淮阳军、沂州入密州以摇青、郓,命张浚躬亲统兵,由河中府入绛州以撼河东,乘两路馀民心怀我宋未泯之时,知王师有收复中原之意,则中兴之业可觊也。若不速为之,逡巡过春夏,则金人它日再来,不惟大江之南,我之根本不可立,而日后之患不可胜言矣。臣尝观自古有为之君,将以取天下者,弗躬弗亲,则不能戡祸乱,定海内。伏望考汉高祖以马上治之迹,法唐太宗栉风沐雨之事,以速图之,不可缓也。三四年来,金人才退,士大夫及献言之人,便以为太平无事,致机会可乘之便,往往沮抑不得行。今天下之势,可谓危矣,既失中原,止存江、浙、闽、广数路而已,其间亦多曾经残破。浙江郡县,往往已遭焚劫,浙东一路,在今形势,漕运皆非所便。若不移跸于上流州军,保全此数路,及浙近川、陕,使国家命令易通于四方,则民失耕业,号令阻绝。俄倾之间,已至秋冬,金人复来,则虽欲追悔,无及矣。”诏以会稽漕运不继,移跸临安。后四日,桑仲有请:“正刘豫恶逆之罪,诏进幸荆南。”是月,召翰林学士翟汝文为侍读为学士承旨【政和五年(1115),秦桧登进士第,补密州(州治驻诸城县北城)教授。宣和七年(1125),翟汝文由庐州调任密州知州。时秦桧任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
绍兴二年(1132)正月,以吏部侍郎李弥大权知绍兴府、节制内外军马。二月,李纲被起为观文殿大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四月,翰林学士承旨翟汝文除参知政事。得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同月,李纲始拜命,置司福州。五月,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与他同领(同提举修政局)。六月,李纲领兵三千发福州。同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因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理堂吏,翟汝文请求离职(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是月,御笔罢翟汝文参知政事,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十二月,罢李纲湖南安抚使、提举西京崇福宫(李纲自湖南回福州)。
三、绍兴五年,张浚任右相,翟汝文上书,或附尺牍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统领南宋军事。三月,因前有诏问宰执以战守方略,史载有吕颐浩、朱胜非、李纲、秦桧、汪伯彦、王绹、张守、颜岐、李邴、翟汝文、韩肖胄、范宗尹、许翰、冯澥、路允迪、卢益、叶梦得、张澂、宇文粹中、王孝迪、谢克家、富直柔、席益、徐俯等纷纷上书。其中,端明殿学士致仕翟汝文言:“朝廷无远略,无定论,无腹心谋议之臣,三者不立,何后之善?自建炎俶扰,今九年矣,天下日苦于兵,而战守之计初未定也,经国规模初未立也,将相大臣每至防秋,则豫谋避地之计,至春则泰然安肆,如无事之日,敌至与众同惧,敌退与众同喜,如斯而已。所谓御敌者,臣不识也。昔晋武帝欲平吴,得张华、羊祜、杜预以赞其计。唐宪宗讨淮蔡,武宗平泽潞,赖裴度、李德裕以成其功。今群臣泛泛然,如河中之木,则陛下谁与权事揆策,以图今日之事乎。臣愿择大臣有深谋者任之,责其恢复,拔用能将,必以克敌,合天下之英杰相与谋议立国之纲纪,规模先定,然后可为也。”
期间,翟汝文附《致宣抚观文仆射相公(张浚)尺牍》给张浚。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