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陈亮何知事功先师张浚的“正心”儒学观
(2024-04-10 15:01:59)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后学陈亮何知事功先师张浚的“正心”儒学观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出任过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卫国,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陈亮(1143-1194),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南宋儒学永康学派,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
一、陈亮何知“正心诚意”“诚正传心”“诚能正身”的“正心”观是张浚儒学的精髓
1、得君行道的张浚多次向宋高宗阐述人君“正心”观
得君行道的张浚首先向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赵构提出了人君救亡立国的思想,阐明君主要正心诚意,要从感格人心做起,做到内圣外王贯通,务必做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始议张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杨么。此前的四年时间内,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吴敏,参知政事兼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孟庾,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吕颐浩、朱胜非、孟庾,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赵鼎均未能平定湖湘内乱。丁亥,赵鼎、张浚告谢,命坐赐茶。因曲谢又以储贰为言,宋高宗首肯曰:“宫中见养艺祖之后二人,长者年九岁,不久当令就学。”张浚复奏向宋高宗提出:“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的治国理论,这是张浚“庙胜之道”理论的雏形。
绍兴七年(1137)正月初四,宋高宗谓尚书右仆射张浚曰:“朕居燠室尚觉寒,细民甚可念。若湖南、江西旱灾去处,亦宜早措置赈济。民既困穷,则老弱者转于沟壑,强悍者流为盗贼,朕为民父母,岂得不忧!”张浚曰:“陛下推是心以往,则足以感召和气,况实惠乎!”宋高宗曰:“朕每以事机难明,专意精思,或达旦不寝。”张浚曰:“陛下以多难之际,两宫幽处,一有差失,存亡所系,虑之诚是也。然杂听则易惑,多畏则易疑。以易惑之心,行易疑之事,终归于无成而已。是以自昔人君,正心修己,仰不愧,俯不怍,持刚健之志,洪果毅之姿,为所当为,曾不它恤。以陛下聪明,苟大义所在,断以力行,夫何往而不济!臣愿万机之暇,保养太和,澄心静气,庶几利害纷至而不能疑,则中兴之业可建矣。”
2、官地方的张宗元与其子张錤服膺张浚诚正传心之学
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载:“张錤,字深父,秦之三阳人也。父张宗元(洪迈岳父,字渊道),敷文阁待制。张錤以父恩任承事郎,历两浙转运,幕委明州造船。人或言其非勋阀所宜处,张錤谢曰:‘晁以道(晁说之,1059-1129)先生所尝为也,吾处之惧弗称敢薄之耶。’讫代去,不以卑冗怠事。时属文辞见志,然未尝妄出以示人,所居帷、屏、壁、门皆有铭以自警。案(知洪州)(张)宗元以与张魏公(张浚)书及寿诗获罪(绍兴二十五年,1155),其服膺紫岩(张浚)之心学可知,深父(张錤,张宗元之子)帷、屏、壁、门书铭‘诚正传心’,由来远矣。”
绍兴十五、六年间,张宗元已帅广西(广西经略使)。赵鼎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命本军月具存亡申。期间,秦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因天申节缴进《无逸》篇,上疏言:“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因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又秦桧久憾张浚,至是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落张浚节钺),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十七年(1147),赵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绍兴十九年(1152)十月,张宗元以龙图阁学士、左大中大夫知福州。十二月,朝廷禁私作野史,许人告。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秦桧既忌居衡州的胡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右正言章复劾胡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邻好不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八月,张浚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令衿出知泉州。是年前后,张魏公(张浚)贬零陵(永州),有书数笈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临轩发视,乃皆书册,虽有尺牍,率皆忧国爱君之语。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敝。上恻然曰:“张浚一贫如此哉!”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秦桧令宣言于外,谓赐(张)浚死。门生从者闻之,垂泣告公。公曰:“(张)浚罪固当死,若果如所传,朝服拜命,就戮以谢国家可也,何以泣为?”问使者为谁,曰:“殿帅杨存中之子也。”公曰:“吾生矣。(杨)存中吾故部曲,朝廷诚欲诛(张)浚,必不遣其子来。”已而使者拜于马前,乃获赐金之命。公之在秦也,开幕延贤,铸铜为印,形迹似稍专,故有以来谗者之口。然反因此得以自明,又赖赐金以自活,天果不佑忠贤乎?”绍兴二十二年(1152)七月,虔州发生兵变。八月,宋高宗派鄂州都统制田师中、江西安抚使张澄、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讨伐。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诏知洪州张澄以庆远军节度使知福州,知福州张宗元任知洪州、江南西路安抚使。五月,张澄到知福州任。六月,张宗元在知大宗正丞任上。绍兴二十四年(1154)五月,李如冈知泉州。七月,方滋以右朝奉大夫、直敷文阁知福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左朝散大夫赵令衿归寓三衢。尝会宾客观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衢州通判汪召锡(汪伯彦次子,秦桧兄婿)所告(通守汪召锡,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诉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御史徐嚞又论赵鼎子汾与令衿饮别厚赆(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嚞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必有奸谋,诏送大理,拘令衿南外宗正司(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董德元又劾其“专事狂悖,交结罪人,伺探国事”,诏被编管汀州、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不久,秦桧除汪召锡直秘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公事以报之。七月,诏李如冈知福州,方滋知明州。期间,右朝奉郎张常先(张叔夜第三子)使江西(任江西转运判官)。
3、秦桧去世,任便居住的张浚授杨万里“正心诚意”之学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去世。十二月,复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陆游在山阴(今绍兴)家中,作《二月二十四日作》诗呼吁起用张浚,“湖南几时起卧龙。”是年春,张浚母亲计氏去世。三月,金人因秦桧死颇疑前盟不坚;会荆、鄂间有妄传召张浚者,敌情益疑。五月,前特进张浚度金人必渝盟,自归川途中的江陵上疏防备(张浚时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驰;又闻金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书奏,执政不省。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沈该、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在四川,李流谦《上张和公(张浚)书》称张浚“承列圣之道统,振千载之绝学。”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台谏汤鹏举、凌哲论浚归蜀,恐摇动远方),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七年(1157)二月,刘锜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原与秦桧不容的李文会知潭州。七月,李文会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八月,霍蠡知潭州。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九月,魏良臣知潭州。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时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是年,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有机会相见。杨万里作有《上张丞相(张浚)书》(时公尚谢客):“将张浚被贬永州比喻为孔子受困于匡。圣人不得志而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成恶臣阳虎围困了起来——孔子和阳虎是死对头,搞笑的是俩人的外貌却很像。还说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把张浚比喻成周公。”
绍兴三十年(1160)春,杨万里见到张浚。杨万里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的《幽居三咏诚斋(其三)》载:“浯溪见了紫岩(张浚)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说明期间,杨万里通过张浚长子张栻的介绍,在浯溪才得见到张浚。杨万里以弟子礼谒张浚,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五月,杨万里、张栻陪同张浚坐咏归亭,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张浚)咏归亭词二首》。十二月,汤思退被罢左相。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王淮皆劾罢之。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游。杨万里有《春日绝句》诗,张紫岩(张浚)见之曰:‘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时胡铨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1161年2月)》。是月,彭合以自亲主管台州崇道观(寻卒)。是年春,张栻离开永州,途径祁阳浯溪往潭州,作有《舟过浯溪有感题石》。是年,张栻北下祁阳,在邑人蒋言陪同下游览探访甘泉,在看到邹浩《甘泉铭有序》后,即兴在《铭》后作跋。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居潭州,张浚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
4、绍兴末年,张浚正心而不以宋高宗失德仍赴君父之急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胡宏(胡仁仲)作《贺张丞相(张浚)帅金陵启》。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完颜粘罕(1180-1137)临终时曾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据《宋史》、“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劳师建康府。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刚登基的金世宗遣使来告即位之事,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放还回家。时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和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反对,疏入,宋高宗怒,谓辅臣曰:“珙之父为张浚所知,其为此奏,意专为浚地耳。”宰相陈康伯、朱倬召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因朝臣反对杨存中的任命,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前夕,将任张浚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二十日,知潭州魏良臣改知洪州,董苹知潭州。是月,杨万里为张栻《介轩铭》作跋。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刘颖白张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强逋赋。”张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是年春,张浚离开潭州赴建康前线去与在抗金前线建康的父亲张浚会合。不久,张栻到建康府,时张浚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开府建康,张栻游天禧寺,爱寺中竹林清幽深远,择室清扫,明净轩敞,题名南轩。
5、知张浚延登的朱熹上书“抑侥幸、正朝纲、正心诚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退位。赵昚(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张浚除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进封魏国公。
八月七日,三十三岁的朱熹应诏上《壬午应诏封事》:“八月七日,左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臣朱熹谨昧死再拜,上书于皇帝阙下:…今者临御未几,而延登故老(指张浚),召用直臣(指胡铨),抑侥幸以正朝纲,雪冤愤以作士气,贡奉之私不输于内帑,恭俭之德日闻于四方。…方今天命之眷顾方新,人心之蕲向方切,此亦陛下端本正始、自贻哲命之时,因时顺理、乘势有为之会也。…臣愚死罪,窃以为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也;朝政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也;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以疏举,然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也。…是以古者圣帝明王之学,必将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事物之过乎前者,义理所存,纤微必照,了然乎心目之间,不容毫发之隐,则自然意诚心正,而所以应天下之务者,若数一二、辨黑白矣。苟惟不学,与学焉而不主乎此,则内外本末颠倒缪戾,虽有聪明睿智之资、孝友恭俭之德,而智不足以明善,识不足以穷理,终亦无补乎天下之治乱矣。然则人君之学与不学、所学之正与不正,在乎方寸之间,而天下国家之治不治,见乎彼者如此其大,所系岂浅浅哉!《易》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此类之谓也,盖致知格物者,尧舜所谓精一也。正心诚意者,尧舜所谓执中也。自古圣人口授心传而见于行事者,惟此而已。至于孔子,集厥大成。然进而不得其位以施之天下,故退而笔之以为六经,以示后世之为天下国家者,于其间语,其本末、终始、先后之序尤详。且明者,则今见于戴氏之《记》所谓《大学》篇者是也。故承议郎程颢与其弟颐崇政殿说书,近世大儒(指张浚、李侗、刘子翚、胡宪、刘勉之等)实得孔孟以来不传之学,皆以为此篇乃孔氏遗书,学者所当先务,诚至论也。…盖前日所号召数君子(指张浚、胡铨等)者,皆天下所谓忠臣贤士也。所以正朝廷之具,岂有大于此者哉!…”。
6、张浚中道支持周必大上书孝宗做到“诚能正身以正朝廷”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庚子(初九),宋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同日,谏议大夫刘度入对,首言二人潜邸旧人,待之不可无节度;又因进故事论京房、石显事。刘度夺言职权工部侍郎,而二人仍知阁门事(复龙大渊为知阎门事,曾觌为同知阁门事)。宋孝宗仍升龙大渊知阁门事,曾觌同知阁门事。甲辰(十三日),权给事中周必大同给事金彦亨(金安节)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指挥。时宰辅(张焘)、台谏合辞,以为两人当去,故宋孝宗有朋党之疑。刘度言:“臣欲退之,而陛下进之,何面目尚为谏官?乞赐贬黜。”中书舍人张震缴其命至再,出知绍兴府。殿中侍御史胡沂亦论二人市权。张焘亦欲以龙大渊、曾觌决去就,力言之,宋孝宗不纳。张焘以老病不拜,台谏交章留之,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谒告将理,许之。丁未(十六日),罢免龙大渊,另外差遣,曾觌复带御器械。是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宋孝宗召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回,赴行在。己酉(十八日),金安节、周必大再奏劾龙大渊、曾觌(给事中、中书舍人留黄不行),乞窜责,不许。周必大入谢,宋孝宗曰:“朕察卿举职,但朕欲破朋党,明纪纲耳。”庚戌(十九日),周必大再被旨不允,仍令宰执谕旨,早参假。壬子(二十一日),周必大同金彦亨参假,讲筵留身谢。二十三日,周必大格除目不下,寻与祠,龙大渊、曾觌二人除命亦寝。己未(二十八日),御批周必大依所乞。庚申(二十九日),周必大受勅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状申尚书省乞免谢辞。庚申(三十日),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张浚中道具奏曰:“今之议者,孰不持战守之说?其下则欲复遵旧辙,重讲前好。
1、张浚深知君子、小人之别,注重谨言行、节嗜欲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任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奏:“臣昨奉清光,窃见陛下于君子、小人之分,圣意拳拳于此,宗社生灵之福也。昔唐李德裕言于武宗曰:‘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人生辨之甚难。’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臣尝推类而言之,君子、小人见矣。大抵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姓为心,此君子也。谋身之计甚密,而天下百姓之利害我不顾焉,此小人也。志在于为道,不求名而名自归,此君子也。志在于为利,掠虚美,邀虚誉,此小人也。其言之刚正不挠,无所阿徇,此君子也。词气柔佞,切切焉伺候人主之意于眉目颜色之间,此小人也。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此君子也。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过,则欣喜自得,如获至宝,旁引曲借,必欲开陈于人主之前,此小人也。难进易退,此君子也。叨冒爵禄,蔑无廉耻,此小人也。臣尝以此而求之君子小人之分,庶乎其可以概见矣。小人在位,则同于己誉之以为君子,异于己排之以为小人。不顾公私,不恤治乱,不畏天地鬼神,是以自崇、观以来以至今日,有异于己者而称其为君子乎?臣以为必无之也。彼其专为进身自营之计,故好恶不公,以至于亡身亡家乱天下而莫之悔。惟陛下亲学问,节嗜欲,清明其躬以照临百官,则君子、小人情状又何隐焉?”
2、陈亮不能识《中庸》《大学》之旨,道德性命之学渐开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显南犯之势。八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直攻至淮南。十月,在宋金已开战的情况下宋高宗起用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张浚改判建康府,在镇江的枢密使叶义问被贬到饶州。同月,虞允文在采石矶犒师时督军击退金兵。十二月下旬,张浚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开始退兵;金都督府派人持檄往镇江向宋朝议和。绍兴辛已(绍兴三十一年,1161)、壬午(绍兴三十二年,1162)之间,陈亮以极论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陈亮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开矣。”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幸建康。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宋高宗即位。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张浚请宋孝宗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三月,以张焘为参知政事,御史中丞辛次膺同知枢密院事。张焘以老病不拜,台谏交章留之,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三月,在汪应辰等引荐下,朝廷召朱熹入都应对。朱熹不愿出仕,上状请求免去应召之命。四月,朱熹应汪应辰之请到福州讨论福建盐法等政事。是月,张浚入见宋孝宗,因完颜亮已为部将完颜元宜等所杀,金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张浚认为北伐时机已到,密告宋孝宗:“敌失泗州,其惧罪者皆欲来归,愿遣军渡淮赴之,此恢复之机也。”周葵请对:“谓不可轻举,累数百言。”张浚征得宋孝宗同意后,或为保密,绕开三省、枢密院而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两军十三万出战。五月,以力主和议的辛次膺为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承旨洪遵同知枢密院事。李显忠、邵宏渊取灵壁(今安徽灵璧县)、虹(今安徽泗县)二县。时符离之捷日闻,辛次膺手疏千余言,请加持重。金纥石烈志宁自睢阳引兵至宿州,李显忠击却之。李显忠进据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宿州)二十四日,因将领李显忠与邵宏渊不睦,至符离师溃,败绩,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二十七日,宋孝宗诏御前忠勇左、右、中jun并发赴都督府使唤,仍令节次起发。六月,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召汤思退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周葵升为左太中大夫、参知政事,周葵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张浚自盱眙还扬州。李显忠罢军职。以太傅、同安郡王杨存中为御营使节制殿前司军马。宋孝宗下诏zui己。诏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张浚降授特进、仍前枢密使、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官属各夺二官。邵宏渊降武义大夫,职仍旧。七月,以虞允文为湖北、京西制置使。以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李显忠再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潭州安置。诏江淮都督府官属并改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司。诏宿州弃军将佐夺官、贬窜有差。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司)都督府(江淮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罢江、淮宣抚司便宜行事。
隆兴元年(1163)八月八日,诏可复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复都督江、淮军马。是月,朝廷下旨命朱熹入都奏事。九月一日,江淮都督府奏:“契勘本府昨来初置江淮宣抚使司,辟置官属。后改为江淮都督府,近又改为江淮宣抚使司,近降指挥依旧江淮都督府。”杨存中罢。中旬,朱熹自崇安出发前往临安。十月中旬,朱熹抵达临安。十八日,张栻入都奏事。朱熹和张栻在临安行在见面认识一日,朱熹往见周葵,政府诸人在,次第逐报南轩(张栻)来。周葵指之曰:“吾辈进退,皆在此郎之手。”期间,作为参知政事周葵的幕宾的陈亮,同为抗金热血青年,或在临安与朱熹、张栻初次相识。二十四日,宋孝宗在垂拱殿召见朱熹。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十二月,陈康伯罢。张浚入见。以汤思退为尚书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是月,朱熹途经婺州拜会了吕祖谦。
隆兴二年三月,诏张浚视师于淮。以户部侍郎钱端礼为淮东宣谕使,吏部侍郎王之望为淮西宣谕使。以王彦为建康诸军都统制兼淮西招抚使。二月,朱熹从延平到福州拜会了汪应辰。四月间,张浚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张浚罢。七月,周葵兼权知枢密院事。八月,台谏交章言议和太速,周葵与陈康伯、汤思退乞令侍从、台谏集议,众益汹汹,诸公待罪乞罢,不许。周葵独留身固请,宋孝宗曰:“卿何请之力也?”曰:“自预政以来,每与宰相论事,有以为然而从者;有不得以强从者;有绝不肯从者,十常四五。洎至榻前,陛下又或不然,大率十事之中,不从者七八,安得不愧于心,此臣所以欲去也。”以资政殿大学士贺允中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张浚逝世。九月,周葵罢,以王之望为参知政事,权刑部侍郎吴芾为给事中兼淮西宣谕使。命汤思退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辞不行。复命杨存中为同都督,钱端礼、吴芾并为都督府参赞军事。罢宣谕司。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豫章,登舟哭祭张浚亡灵,与张栻再次相见。十月,贺允中罢为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以周葵兼权知枢密院事,王之望兼同知枢密院事。十一月,以钱端礼兼权参知政事。闰十一月,周葵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陈亮回乡里。十二月,以钱端礼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虞允文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礼部尚书王刚中签书枢密院事。宋金和议成。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陈亮母亲去世。在服母丧期间,父亲因家僮杀人,被捕入狱。父亲在丞相叶衡等人的帮助下,得以出狱。乾道四年(1168),陈亮参加婺州的乡试,列榜首,入太学。乾道五年(1169),参加礼部试,上《中兴五论》,未中。乾道九年(1173),陈亮父亲辞世。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正月,陈亮赴临安,复诣阙上书,几日内连上孝宗皇帝三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其中《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载:“张浚始终任事,而天下儿童妇女,不谋同辞,皆以为社稷之臣。彼其誓不与虏俱生,百效而不折者,诚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秦桧专权二十年,东南赖以无事,而天下之儿童妇女,不谋同辞,皆以为国之贼。彼其忘君父之仇,而置中国于度外者,其违天人之心亦甚矣。”刑部尚书何澹诬告陈亮图谋不轨事,陈亮被下大理狱。宋孝宗知道这事,为其开解说“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陈亮得免一死,出狱后志气益励。
淳熙六年(1179),张栻从弟张枃(字定叟)改知衢州。
淳熙七年(1180)二月,张栻在江陵府舍逝世。三月,吏部尚书周必大闻张栻卒于江陵府衙,震掉之余,撰文以祭奠之。此后朱熹与周必大始有书信往来,历年共有12封之多。
3、朱熹以张浚十四字座右铭寄陈亮,陈亮不能理解其要义
淳熙九年(1182)正月,提举浙西常平盐茶朱熹到明招山祭奠吕祖歉,陈亮与朱熹相会。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四日,朱熹六上奏,劾知台州府唐仲友。八月,唐仲友因朱熹劾离开台州,任江西提刑。十七日,唐仲友被免江西提刑。十八日,改任朱熹为江西提刑。九月,王淮任为左丞相,梁克家任为右丞相,周必大任为枢密院事,知衢州张枃任尚书兵部侍郎兼两浙西路安抚使。期间,陈亮或与张枃相识。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奉祠而归武夷。
淳熙十一年(1184)三月,陈亮在一次乡里间礼仪的宴会上,“末胡椒,特置同甫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于是怀疑食物异味是有毒,陈亮被捕入大理寺狱。五月,张枃升为转运副使兼知临安府。是月,陈亮因朱熹与周必大或张枃关系密切而致信求助相救后出狱,其时,辛弃疾不在位,不具能力解救。是年,朱熹写了张浚的座右铭一幅:“谨言行,节饮食,致命遂志,反身修德”十四字随手札寄给陈亮。朱熹《答陈同甫》载:“寄来纸却为写《张公集句座右铭》去,或恐万一有助于积累涵养,睟面盎背之功耳。”
陈亮把这书法条幅送给了朋友,朱熹致书向陈亮说:“《座右铭》固知在所鄙弃,然区区写去之意,却不可委之他人,千万亟为取以见还为幸,自欲投之水火也。它所诲谕,其说甚长。”
陈亮回答朱熹说:“魏公《座右铭》荷见教,非欲示人,而见者辄夺去,岂但妙画为人所宝爱,当是荒懒者无分当得此教。”
淳熙十二年(1185),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十二月,张枃以朝散郎除权兵部侍郎兼知临安军府事、两浙西路安抚使。
《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艮山之下有震雷,构成颐卦(象征颐养);君子因此谨慎言语以育德,节制饮食以养身。有德行的君子言语谨慎,饮食节制。人贵有节,节制自己的欲望,不随心所欲,是人生避祸求福之道。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蹇卦的象曰讲,君子以反身修德。意思是君子见险而止,翻过身来寻找自己的不足,修养自己的德行。也就是所谓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应该反躬自问,修养品德。《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周易·困卦第四十七·《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泽上无水,象徵“困穷”;君子因此当困穷之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实现崇高的志向。
三、陈亮何知张浚儒家治国,协济事功,是事功之学的先师
作为进士出身的具有良好儒家思想教育和佛家儒家家学传承的士大夫张浚,深知出自《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儒家治国,即“内存圣贤之道,外施王霸之术”的思想渊源和内涵,不仅把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且在两宋之交的报国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张浚《紫岩易传》书“事功”多次:
1、“方天下屯,孰无趋赴事功之志?”(卷一)
2、“恶夫,遇合不贞(正),动不以礼,丧己违天”“终不能建立事功,以生利万物”“获罪于天下,后世耻之”(卷一)。
3、“众贤协归,则上可安宗庙,次可安百姓,下可安吾身”“疑心一生,合者将离,尚可以致天下之豫(安乐)哉?”“尽其在我之诚,使无愧于天地,无欺于幽明,若雷动而奋,仁德以行,天下之贤其将合志同心,以赴事功之会”“而我之德业,永永无穷矣!岂不美夫!”(卷二)
4、“随道在系夫正否”“随匪其贞”“在我则德损,在事功则必不能建立,在天下则必不能惠利”“可不慎择欤!”(卷二)
5、“德积于中,出而交物,物莫不服从其中正,而事功以建,是以吉”(卷三)。
6、“大臣履非其位,失静顺之常,难乎得君得民,而于事功有获矣!”(卷四)
7、“位在互乾上”“亢动失正”“事功不立”“在上位于恒而无志,以动失常之正,必不能去民之害,而兴其利,何以有获邪!”(卷四)
8、“节之在礼,守之在中”“不然说动不已,而失顺静之道,何以能久。”“惟臣之于君亦若是,夫英才遇时,有说动之志,而不知谨礼揆中,若后世汉贾生蔑视绛灌,纷改制度,事功亦何从而立哉!”(卷五)
9、“惟正以待命,俟君之应,而后展尽其才力,则君心可复,事功可成”(卷六)。
10、“动以趋时,动不妄动”“应初而动,上下进退,惟恐失时”。“勉德业之为,趋事功之会”(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