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一生18次主动请辞的情况

(2024-03-05 09:19:1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一生18次主动请辞的情况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1、殿中侍御史张浚以孀母在远,乞外补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南京(今商丘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升任殿中侍御史。

建炎二年(1128)六月,在行在扬州,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张浚以孀母在远,乞外补。宋高宗除张浚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张浚已登舟候朝辞,有旨除礼部侍郎,日下供职,召对便殿,宋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十二月,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2、高宗欲拜张浚相,张浚晚进,执意推辞

建炎三年(1129)四月,杭州“苗、刘兵变”平定,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五月,在杭州往前线建康途中的常州,宋高宗欲拜知枢密张浚为丞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了,而被任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

    3、宋高宗以久雨不止,虑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以谕辅臣,于是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未允

建炎三年(1129)六月己酉(初二),在前线的行在建康,宋高宗以久雨不止,虑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以谕辅臣,于是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宋高宗曰:“宰执岂可容易去位!来日可召郎官以上赴都堂言阙政。”以久雨召郎官已上言阙政,吕颐浩请令实封以闻。宋高宗用司勋员外郎赵鼎言,罢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以司马光配。十月,金将兀术统大兵渡过长江,进攻南宋。

4、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富平之败上疏待罪,诏免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金人迫兴州,张浚退保阆州,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张浚承制以本司参谋官王庶知兴元府兼利夔两路制置使、节制陕西诸路。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可见,张浚并没有因富平大会战被罢职。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十二月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

5、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论奏王似不可为副,因引罪求罢,不报

绍兴三年(1133)春正月,在川陕宣抚处置司所在的阆中,张浚论奏王似不可为副,因引罪求罢,不报。

6、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回到绵竹,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

绍兴三年(1133)五月,宋高宗因忧心而召知枢密院事的张浚回朝,张浚及刘子羽、王庶、刘锡等赴行在。罢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六月,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金兵经褒斜道撤退,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张浚回到绵竹,向宋高宗请求归田,上书:“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才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未果。  

7、知枢密院事张浚至荆南,上书引咎,乞罢政,诏不许

绍兴四年(1134)正月辛酉(十一日),知枢密院事张浚至荆南,上书引咎,乞罢政,诏不许。

8、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复上疏引咎求罢

绍兴四年(1134)二月,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杭州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

9、张浚移疾待罪,以提举洞霄宫、谪福州居住

绍兴四年(1134)二月底,张浚回到临安。三月,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张浚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左通奉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时辛炳、常同论张浚不已,宋高宗未听。二人因录所上四章申浚,掌浚惧,即移疾待罪,且以吕颐浩在相位时书进呈,宋高宗乃释然。辛炳又言:“前此人臣,未有如浚之跋扈僭拟、专恣误国、欺君慢上者,浚兼有众恶,望早赐窜黜。”同亦论奏如辛炳言,故张浚遂罢,未几,张浚以提举洞霄宫、谪福州居住。九月,金兵和伪齐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幺作乱。

10、宋高宗以王伦为奉迎梓宫使如金求和。次日,张浚上疏,乞求退位

绍兴七年(1137)正月丁亥(十五日),在行在平江(今苏州),问安使何藓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崩殂,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思母苦久的宋高宗转向与金和议。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张浚,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用秦桧制约张浚准备议和迎回其母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宋高宗乃命张浚草诏告谕中外,辞甚哀切。张浚又请命诸大将帅三军发哀成服,使中外感动,宋高宗皆从之。宋高宗以王伦为奉迎梓宫使如金。次日,张浚上疏,乞求退位。

    11、张浚以宋高宗不理朝政,上疏请辞罢相还政,宋高宗不允,遣内侍诏令复职

绍兴七年(1137)正月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回到行在平江(今苏州),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宋徽宗、宁德皇后郑氏继逝。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宋高宗号恸擗踊,终日不食。张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张浚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二十八日,在平江的张浚以宋高宗不理朝政,上疏请辞罢相还政,宋高宗不允,遣内侍诏令复职。

12、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复上疏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

绍兴七年(1137)月底,在平江的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二月二十四日,宋高宗接纳张浚的建议而下诏御驾亲征。二十七日,宋高宗自平江府开发赴建康

   13、宋高宗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的议和需要,秦桧和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决策整编淮西军失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引咎

绍兴七年(1137)六七月间,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向朝廷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八月,郦琼叛变,裹胁4万人投向伪齐。为迎回金国人质的宋高宗母亲韦氏的议和需要,秦桧和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决策整编淮西军失败。在建康的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引咎。宋高宗曰:“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

    14、张浚闻左正言李谊、御史中丞周秘弹劾,复求去

绍兴七年(1137)九月辛酉,左正言李谊论张浚,望收还政柄,置之闲慢。乙丑,御史中丞周秘入对,言:“近上殿论宰相张浚失谋误国,乞正其罪,未蒙付外施行。臣谨摭所闻,为陛下言其二十罪,虽未足以尽浚之所为,而不达军情、不恤民力、不用善言、不畏公议,所以至于败事者,实皆由此。今犹强颜庙堂之上,以淮西之变为细事,以吕祉之死为奇节,尚欲文饰其过,以欺圣明,此亦可谓无耻矣。望将浚前后罪状明正典刑,以为人臣误国之戒。”张浚闻,复求去,自是不复入对矣。庚午,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在建康的张浚以处置不当主动担责而罢相。壬申,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张浚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十月初九(戊戌),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今属湖南)居住。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决定移跸临安,下诏以临安为“行在所”,正式定为行都。

15、宋高宗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张浚乞祠居潭州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宋高宗任张浚任知福州,又兼福建路安抚使。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十月,宋高宗召岳飞回临安。宋高宗为与金人言和,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同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在福州的张浚乞祠居潭州(长沙)。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绍兴十二年(1142),张浚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秦桧“怙宠固位,惧(张)浚正论”,令台臣弹劾和国公张浚,“皇为京惑”的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

    16、符离兵败,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于金,宋孝宗不许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

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五月,张浚被任命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七月八日,宋孝宗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

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用张浚实施以战止战、以战促和,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封魏国公。五月二十四日,因将领不和,张浚没有人事任免权并处处受到牵制,宋军符离(在今安徽宿州境内)师溃,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六月,被召入对的虞允文力反对史浩弃地之说,虞允文升为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谕使。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于金,宋孝宗不许。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17、朝廷决弃地求和张浚看到抗金无望,自劾即求致仕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

18、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

隆兴二年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其中包括: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绕道临安离开平江往潭州,途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宋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太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