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孝宗一月四朝德寿宫,张浚被汤思退、尹穑牵制

(2024-02-28 16:13:33)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宋孝宗一月四朝德寿宫,张浚被汤思退尹穑牵制

 

    一、宋高宗退位,宋孝宗一月四朝德寿宫,恐张浚进太锐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因自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而退位,宋孝宗即位。诏令五日一朝德寿宫。宋孝宗下诏因太上皇不许五日一朝,从今以后改为一月四朝。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

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除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二十八日,诏令李显忠军马听从张浚调遣管理。八月初五,以翰林学士史浩为参知政事。期间,张浚所规画,史浩必沮之。九月,虞允文以论边事不合,罢川陕宣谕使,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诏虞允文赴吴璘军议事。汪应辰以权户部侍郎知福州。十月,史浩兼权知枢密院事。十一月,史浩免权知枢密院事。十二月,诏宰臣复兼枢密使,陈康伯兼枢密使。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正月,时陈伯康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浚进升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各路军马。张栻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

二月,朝廷恐其(张浚)进太锐,遂以陈福公(陈俊卿)、唐立夫(唐文若)参其军,以二人厚重详审故也,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唐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未行,唐文若改都督府参赞军事。张浚督师江、淮,宰相史浩多抑之,太常丞李浩(1116-1176,字德远)引仁宗用韩琦、范仲淹诏章得象故事,乞戒谕令同心协济,李浩兼权吏部郎官。二十九日,应都督江淮军马张浚之请,诏户部郎官冯方充都督府参议官。时史浩已发诏命吴璘弃德顺,盖史浩志专欲亟和,以自为功,谓德顺既弃,则非徒吴璘无能为,亦因挠张浚之谋矣。陈俊卿除礼部侍郎、都督府参赞军事。同年初,张浚都督江淮,议者谓两淮保障不可恃,洪迈亲往视之,会诏归朝,未至而被殿中御史张震弹劾“使金辱命”而被免职。是月,张浚计划大举北伐,陈俊卿不同意。

二、张浚知李显忠之轻率、邵宏渊之寡谋,难得窗口北伐

隆兴元年(1163)三月壬辰朔(初一),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丁未(十六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由是天下之锐于功名者,皆扼腕言用兵矣。史浩相时之宜,审天下之势,以为未可。张浚上疏曰:“靖康之祸,孰不痛心疾首?悼二帝之蒙尘,六宫之远役,境土未还,园陵未肃。此诚枕戈待旦、思报大耻之时也。然陛下初嗣位,不先自治,安可图远?矧内乏谋臣,外无名将,士卒既少而练习不精,而遽动干戈以攻大敌,能保其必胜乎?苟战而捷,则一举而空朔庭,岂不快吾所欲;若其不捷,则重辱社稷,以资外侮,陛下能安于九重乎?上皇能安于天下之养乎?此臣所以食不甘味而寝不安席也。张浚老臣,岂其念不到此?而惑于幕下轻易之谋,眩于北人诳顺之语,未遑精思熟虑,决策万全,乃欲尝试为之,而徼幸其或成。臣窃以为未便。上皇亲睹祸乱,岂无报敌之志?当时以张、韩、刘、岳各领兵数十万,皆西北勇士,燕、冀良马,然与之角胜负于五六十载之间,犹不能复尺寸地。今而欲以李显忠之轻率、邵宏渊之寡谋,而取全胜,岂不难哉!惟陛下少稽锐志,以为后图,内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选良将,练精卒,备器械,积资粮。十年之后,事力既备,苟有可乘之机,则一征无敌矣。”宋孝宗召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回,赴行在。月,张孝祥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

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期间,张浚急图恢复督师进讨,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史浩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但反对急于用兵。同月,张浚陛见宋孝宗后赴建康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在征得宋孝宗同意后,绕开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战北伐。

三、符离不利,张浚以战止战、以战促和顺利实现交接班

隆兴元年五月,张浚驻前线盱眙指挥,宋军一举攻下灵壁、虹县,旗开得胜。史浩罢右相。月底,因邵宏渊、李显忠二将不合,导致符离战败。张栻随父驻勇往直前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

因张浚经略两淮,帮助宋孝宗完成了“以战止战”顺利接班和太上皇赵构“以战促和”顺利交班的目的,为南宋朝廷再次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金再次议和。

六月,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月,宋孝宗任前被罢去左相的汤思退为右相兼任知枢密院事。

七月八日,宋孝宗除张浚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

四、金国索取四郡,宋孝宗听张浚意见未认同太上皇许地

隆兴元年七月,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遣书三省、枢密院索取海、泗、唐、邓四郡。宋孝宗命汤思退作书,许金四郡议和。汤思退欲割四郡议和,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加枢密院计议、编修官,持报书以往。既行,宋孝宗戒勿许四郡。八月八日,诏可复都督江淮军马,宰执进呈降授特进、枢密使张浚见措置江淮军马理宜增重事权。九月,宋孝宗派卢仲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宋孝宗召张栻奏事,张浚派张栻急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张浚言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张浚附奏云:“自古有为之君,腹心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十月,张栻途径平江,或与张孝祥又见面。十八日,张栻到达都城奏事。下旬,张栻以内机入奏,与太上皇宋高宗对话,宋高宗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二十四日,有旨引见,张栻间以军事入奏宋孝宗。宋孝宗览奏,谓张栻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宋孝宗眷遇浚犹至,对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尝斥其名。每遣使来,必令视浚饮食多寡,肥瘠何如。十一月,卢仲贤返,张栻奏卢仲贤擅许四州与金,辱国。乃下其于大理寺。十二月,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病罢。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三月一日,诏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建康府罢参赞军事,除敷文阁待制依旧知建康府。月初,张浚奉旨视师江淮,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张浚荐张孝祥以原官知建康府,汤思退反对领原官,张孝祥以敷文阁待制出知建康,仍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例兼行宫留守(公事),领江东安抚使。时张浚是右仆射兼枢密使,都督府事由张孝祥摄行。张孝祥上表力辞,未得到宋孝宗的批准。正当张孝祥协助张浚积极筹措边事的时候,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攻击张浚,右正言尹穑弹劾张浚。

五、太上皇干预下,宋孝宗、张浚被汤思退、尹穑牵制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因宋廷决定议和,召张浚还朝,张孝祥作《六州歌头》诗:“张浚罢席而入”。汤思退讽右正言尹穑论张浚跋扈,且费国不资,奏令张深守泗不受赵廓之代为拒命。复论督府参议官冯方,罢之。张浚及请解督府。初八,罢江、淮都督府,以钱端礼、王之望为两淮正副宣谕使。敌势浸张,远近震动,都督、同都督相继辞行。上书者攻和议之失,且言:"穑专附大臣为鹰犬,如张浚忠诚为国,天下共知,穑不顾公议,妄肆诋诽;凡大臣不悦者皆逐之,相与表里,以成奸谋,皆可斩。"宋孝宗虽怒言者。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皆坐罢时方以和为急,擢尹穑为谏议大夫。二十三日,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加紧乞和,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罢相致仕,宋孝宗诏从其请。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张浚罢相与郡,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是月,钱端礼入奏,言两淮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盖诋张浚也。

五月,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宋孝宗察张浚之忠,欲全其去,改授醴泉观使闲差。浚既去,朝廷遂决和议。是月,尹穑殿中侍御史张浚犹上疏言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帝务学亲贤。或劝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居重任,今虽去国,惟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疾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

七月初一,张浚到达江西饶州余干,寓于宋宗室赵頙贤所建的赵氏养正堂。

六、张浚逝世,再无统帅,隆兴和议成,汤思退、尹穑罢

隆兴二年八月十五日,值孟秋家奠(中元节祭祖),跌地得疾。期间,张浚得疾,手书付二子栻、杓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二日,张浚始寝疾。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

九月,讣闻张浚逝世,宋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是月,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为急于促成金、宋停战和好,汤思退密令王之望、龙大渊拆除军备,并派魏杞去金廷议和,将反对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员逮捕下狱。

月四日,汤思退指使侍御史尹穑捏造罪名劾罢了左朝奉郎敷文阁待制知建康府张孝祥以侍御史尹穑论其出入张浚、汤思退之门,反复不靖,故也。月底,金国再度发兵南侵,宋军毫无准备,节节退败,楚、濠、滁等州相继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汤思退撤兵议和之罪。

十一月初,知建康府张孝祥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置司衡州)。初十,汤思退被罢官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去斩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人。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月,汤思退忧悸而死。闰十一月,胡铨与一时主议之臣尹穑,皆相继废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