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重大功业十一项

(2024-01-08 09:32:4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重大功业十一项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一、张浚重大功业有十一项

1、张浚重大功业之一:发镇抚之策,张浚是第一个向宋高宗提出置藩镇之臣,在随后的立国战外敌、平内乱期间得以推行。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二月初三,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派人到扬州行宫急告天长军失守。宋高宗匆忙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宋高宗撤退渡江。初四,金兵至瓜洲。初九,车驾到达吴江县,宋高宗以御札命朱胜非充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使。宋高宗问近臣谁能佐朱胜非者,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慷慨愿留,遂命张浚同节制控扼等事(令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控扼使,张浚副之),宋高宗诏:“行移如尚书省体式,事有奏陈不及者,听便宜施行讫奏。”十三日,车驾至杭州。二十日,金人焚扬州。期间,朱胜非上章力辞,且请渡江之罪。宋高宗使三辈持亲劄至平江趣行。朱胜非悉以军事付张浚使主之。朱胜非赴行在,留张浚任节制平江府、常、秀、湖州、江阴军军马驻守平江抗金。张浚受命即出城,决水溉田,以限戎马,列烽燧,募土豪,措置捍御长兵至平江者三千余人。三月初三,礼部侍郎、充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言:“言江北之地,其势须变为藩镇,然后可守。乞诏宰执详之,俟金人毕退,即便施行。江南一带,非依重镇,择近上文武臣寮守之,许以便宜行事,恐不能坚守,乞早赐措置。”时朝士张虞卿等十九人,上疏亦以藩镇为言。朱胜非奏:“宜仿艺祖初议,权时制宜,行在为京师。淮北为藩方,淮南为郡县。”初五,杭州发生“苗刘之变”,御营都副统制苗傅、刘正彦杀签书枢密王渊。

2、张浚重大功业之二:勤王立首功(杨万里所称社稷之大功者一)。张浚勤王平“苗刘兵变”立首功建炎三年(1129)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刘兵变”。有便宜施行权的平江府秀州节制控扼使、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敏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周密组织,邀张俊韩世忠吕颐浩刘光世等一起勤王。四月初,苗刘兵变”被平定,张浚迎宋高宗复位,升任知枢密院事。

3、张浚重大功业之三:立国法朝纲(杨万里所称社稷之大功者二)。建炎元年(1127)十月十一日(己卯),殿中侍御史张浚随驾宋高宗下扬州次宝应县,后军至楚州宝应县作乱(御营后军作乱,有孙琦者为首),左正言卢臣中从驾不及,立船舷叱贼,为所逼,堕水死(逼逐左正言卢臣中坠水死),宋高宗命求臣中所在,得之水中,拱立如故。张浚以为虽在艰难中,岂可废法,即论都统制(统制官定国军承宣使)韩世忠师行无纪,士卒为变,乞正其罚,有防从赎。而中书后省言:世忠若止罚金,何以惩后?”(中书舍人刘珏言无以惩后),于是张浚再论,且乞擒捕为变者,遂夺韩世忠观察使,既又诏:“卢臣中知无不言而死于非命,特赠谏议大夫。”上下耸然,始知有国法。

建炎三年(1129)七月丙戌(十日),庆远军节度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御营平寇前将军、权主管侍卫步军使司提举一行事务范琼自江西应召赴建康,引兵至阙。丁亥(十一日),张浚在建康策划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遣御前右将军都统制张俊以千人借设宴拥缚范琼,复以八字军交还忠州防御使、新知兆州王彦,余兵分隶御营五军。新立太子赵旉病中受惊卒,年仅三岁,诏辍五日朝,殡建康城中铁塔寺法堂西偏小室。辛卯(十五日),诏改杭州为临安府,带兵马钤辖(其守臣令带浙西同安抚使)。壬辰(十六日),诏就大理寺赐死范琼。

史载:范琼既至,未肎释兵,因奏乞贷管军左言等朋附苗刘之罪,又言招盗贼十九万人,皆愿听臣节制。上(宋高宗)骇而怒。于时吕忠穆(吕颐浩)为相,张忠献(张浚)在枢密,忠献(张浚)奏(范)琼大逆不道,罪恶贯盈,今释不诛,他日必有王敦、苏峻之患,上(宋高宗)许之。吕公(吕颐浩)奏曰:“臣与(范)琼旧有嫌,不敢独任其事,愿付张浚、刘彦冲。”(刘)彦冲(刘子羽)时权枢密院检校,忠献(张浚)退,召(刘)彦冲谋之。夜锁吏于府中,使为榜札敕书皆备。明日朝退,乃遣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以千人渡江,若捕他盗者,使其众甲以来,因召御营副使刘光世及(范)琼赴都堂计事。(范)琼从兵溢涂巷,意气自如,食已,忠献(张浚)等相顾未发,(刘)彦冲坐庑下,恐事觉,遽取写敕黄纸,诣前揖(范)琼,下谓曰:“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范)琼眙愕,(刘)彦冲已揭榜,疏其罪状于省门。忠献(张浚)使(刘)光世出,抚其众曰:“所诛者,止琼耳。若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投刃曰:“诺。”即分其兵隶神武五军,械(范)琼送棘寺。后五日,有诏赐死,中外快之。先是国威下立,诸大将多偃蹇不恭,及(范)琼就诛,始知有国法矣。

4、张浚重大功业之四:行陕保朝廷(杨万里所称社稷之大功者三)。建炎三年(1129)五月,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请行为川、陕。七月,张浚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川、陕、京西、湖南、北路宣抚处置使),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淮防线、江汉防线(襄阳)、秦岭防线”中的后两大防线,以牵制金兵南侵江南建炎四年(1130)九月下旬,张浚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与右副元帅完颜宗(1096-1135)、左翼金将完颜宗弼、右翼完颜娄宿战于富平县,张浚驻邠州督战,官军败绩。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使金兵主力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江淮战场的冲击,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和南宋朝廷的安全。

5、张浚重大功业之五:发储嗣之议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经略川陕的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曾议建储(应是书面提议),“西汉之制,人君即位,首建储嗣,所以固基本属人心。”

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招讨使,始议张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杨么。丁亥,赵鼎、张浚告谢,命坐赐茶。因曲谢又以储贰为言,宋高宗首肯曰:“宫中见养艺祖之后二人,长者年九岁,不久当令就学。”张浚再发储嗣之议宋高宗遂命赵鼎建资善堂。 

6、张浚重大功业之六:守秦岭保蜀(杨万里所称社稷之大功者四)。绍兴元年(1131)五月,张浚组织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兀术)所部。十月,完颜宗弼亲率诸道兵进攻和尚原,吴玠军与之激战三日,大败金兵,俘获甲兵以万计,完颜宗弼身中流矢,仅以身免。十一月,张浚把陕西前线划分为四个防区,分别由吴阶、王彦、刘琦、关师古管辖,扩大主将的权力以便于抗敌。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

绍兴三年(1133)正月,完颜宗弼诸军取川陕。张浚召令王彦、吴玠、刘子羽等会于兴元(今陕西汉中)御敌。二月,诏连南夫移知泉州。吴玠遇金人于饶风关,王彦自西乡来会,金人分兵攻关,统制郭仲败走。饶风关破,吴玠趣西县,王彦收残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五月,王彦复金州,金兵弃均、房去。六月,金兵经褒斜道撤退,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

7、张浚重大功业之七:淮西有克捷(杨万里所称社稷之大功者五)。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兵和伪齐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十月,宋高宗诏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十一月,张浚入见,宋高宗复命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知枢密院事。龙图阁直学士、新除都督府参谋官折彦质为枢密都承旨,星夜兼程前来供职。降充集英殿修撰、知鼎州程昌宇复徽猷阁待制,充都督府参议官。以其尽忠竭节诏谕中外,辨张浚前诬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十二月,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8、张浚重大功业之八:内乱得尽平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招讨使,始议张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杨么。五月,在张浚亲赴湖南督战六月,张浚都督岳飞会知潭州席益、转运使李大迨平定荆湖杨么作乱,南宋内乱尽平此前的四年时间内,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吴敏,参知政事兼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孟庾,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吕颐浩、朱胜非、孟庾,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赵鼎均未能平定湖湘内乱。

9、张浚重大功业之九:裴度之功绍兴五年(1135)十二月初一,岳飞改任为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初二,南宋进行军事改制,废神武军号改称行营护军,不设都统制,由宣抚使、招讨使直接指挥。岳飞所部改称后护军,中军统制王贵兼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张宪兼同提举一行事务,需要时可代岳飞指挥部队作战。南宋这次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成为朝廷主力军,分布在宋金战争的全线,改变了南宋初年的无序状态。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之。张浚即张榜声豫叛逆之罪。尚书右仆射张浚辞往荆、襄视师。二月,诏张浚暂赴行在所奏事。张浚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楚以图淮阳,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江东宣抚使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又请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领中军,为后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宋高宗亲书《裴度传》赐张浚。九月,宋高宗从临安亲自赶到平江。十月,伪齐刘麟发动三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朝廷接报完颜宗弼大举深入,震怖。时刘光世将重兵屯合肥,得金军渡淮攻宋的刘光世恐惧,谋欲退师而南,以与赵鼎平时有乡曲雅,故遂私有请于赵鼎。折彦质时知枢密院事,复助之请,遂径自枢府下文字,令刘光世退师。右相兼都督张浚亲往视师,因奏记曰:‘此决非兀术,必刘豫遣其子侄麟、猊来寇耳。臣往在关西,数与兀术战,熟其用兵利害。今观此举,决非其人。’张浚遂下令督战。张浚乘马奔到采石,闻知刘光世军慌忙南逃,大怒,下令曰:‘敢有一人渡江,即斩以徇!’刘光世闻之,复驻军如故,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数日后,受张俊节制的杨存中等大败伪齐主力刘猊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jun队纷纷退回淮北。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

10:张浚重大功业之十:建庙胜之道。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招讨使,始议张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杨么。丁亥,赵鼎、张浚告谢,命坐赐茶。因曲谢又以储贰为言张浚复奏向宋高宗提出:“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的治国理论,这是张浚“庙胜之道”理论的雏形。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吏部郎官胡铨迁秘书少监。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三月丁未(十六日),罢免龙大渊,另外差遣,曾觌复带御器械。是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宋孝宗召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回。己酉(十八日),金安节起居郎兼任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任权给事中周必大再奏劾龙大渊、曾觌(给事中、中书舍人留黄不行),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乞窜责,不许。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周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宋孝宗曰:“朕察卿举职,但朕欲破朋dang,明纪纲耳。”庚戌(十九日),周必大再被旨不允,仍令宰执谕旨,早参假。壬子(二十一日),周必大同金彦亨参假,讲筵留身谢。二十三日,周必大格除目不下(申前命,必大格不行),寻与祠,龙大渊、曾觌二人除命亦寝。己未(二十八日),御批周必大依所乞。庚申(二十九日),周必大受勅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状申尚书省,乞免,谢辞。周必大差台州崇道观,任便居住。庚申(三十日),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谓:“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

11、张浚重大功业之十一:以战保接班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初,除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二十八日,诏令李显忠军马听从张浚调遣管理。期间,翰林学士史浩议欲城瓜州、采石。张浚谓不守两淮而守江干,是示敌以削弱,怠战守之气,不若先城泗州。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四月,张浚回见宋孝宗。张浚入辞,太上皇(赵构)与张浚论事甚久。同月,张浚陛见宋孝宗后赴建康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在征得宋孝宗同意后,或为保密,绕开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两军十三万出战北伐。二十八日,张浚命邵宏渊帅师次盱眙。二十九日,张浚命李显忠帅师次定远。五月二十三日,李显忠在宿州与金军作战,邵宏渊不援助,李显忠失利(副使邵宏渊忌功不协,张浚受多方掣肘)。是夜,建康中军统制周宏和邵宏渊之子邵世雄、殿前司统制官左士渊逃回。二十五日,李显忠、邵宏渊在符离大败。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二十六日,宋孝宗下诏亲征。二十七日,任命张浚兼都督荆襄军马。宋孝宗诏御前忠勇左、右、中军并发赴都督府使唤,仍令节次起发。张浚驻勇往直前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李显忠、邵宏渊至壕州。张浚任命刘宝为镇江诸军都统制。张浚在盱眙,去宿不四百里,浮言汹动,传敌且至,官属中有怀檄以归者,亦有请张浚亟南辕者,张浚不答,遂北渡淮入泗州城,军士归者劳而抚之,视疮痍拯疾病,存录死事旌有功,人情胥悦,凡数日,上下始知敌初无一骑过宿者,人心始定。时张浚独与子张栻留盱眙几月,俾将士悉归憩。六月初四,士大夫主和者皆议张浚之非,宋孝宗复赐张浚书曰:“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张浚乃以魏胜守海州,陈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治高邮、巢县两城为大势,修滁州关山以扼敌冲,聚水军淮阴、马军寿春,大饬两淮守备。

九月,宋孝宗派卢仲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宋孝宗召张栻奏事,张浚派张栻急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张浚言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十一月初二,卢仲贤从宿州带回金都元帅仆散忠义给三省、枢密院的信,索四郡及岁币,不然,以农隙治兵。十四日,诏令侍从、台谏在后省集体商议讲和、遣使、礼数、土贡事。十九日,卢仲贤下大理寺狱,削夺三官。召张浚。十二月初九,张浚朝见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之望、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二十一日,任命汤思退为尚书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二十二日,制拜张浚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如故。宋孝宗谕当直学士钱周才以注意在张浚,故汤思退虽为左相,而张浚恩遇独隆,每奏事,上辄留张浚与语。张浚首奏当旁招仁贤共济国事,上令条具,张浚奏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张阐可备执政,刘珙、王大宝、杜莘老宜即召还,胡铨可备风宪,张孝祥可付事任,马时行、任尽言、冯方皆可备,近臣朝士中林栗、王秬、莫冲、张宋卿议论据正,可任台谏,皆一时选也。张浚自太上时即建议当驻跸建康以图恢复(宋孝宗初即位,张浚入对又首言之,及总师江淮,每申前说),至是,张浚复力言于上,曰:“今不幸建康,则宿弊不可革,人心不可囘,王业不可成,且秦桧二十年在临安,为燕安酖毒之计,岂可不舍去之而新是图。大抵今日凡事,皆当如艺祖创业时,务从省约而专以治军,恤民为务庶国有瘳,不然,日复一日,未见其可。”宋孝宗深感悟。

因张浚经略两淮,最终帮助宋孝宗完成了“以战止战”顺利接班和太上皇赵构“以战促和”顺利交班的目的,为南宋朝廷再次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金再次议和,是张浚通过“以战止战”助力赵昚二代顺利接班

二、对张浚的不实否定值得反正

1、富平之战之说张浚发动富平之战时关中已是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焦土。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富平之战如同民国抗日期间的淞沪会战。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就是一个韩复渠。

2、淮西军变之说责任在宋高宗为议和,用秦桧、沈与求决策淮西军整编而失败。绍兴七年(1137)正月,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行在平江(今苏州),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独任宰相张浚兼任的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督府并归行府,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至此,张浚、岳飞等权臣北望中原之路在绍兴七年就已堵死。三月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十六日,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五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因分为六军,命吕祉节制。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八月,发生淮西军变。宋高宗、秦桧主导jun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

3、符离兵败之说太上皇宋高宗定调徐谋恢复,宋廷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对张浚不放心又无决心北伐收复故土的宋高宗只是用65岁张浚助力35岁的赵昚官二代实现了顺利接班。

        4、不用此人之说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录》:“淮西军叛后,冯楫启上曰:‘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宋高宗正色曰:‘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王明清的话毫无根据。一是宋高宗此话是说给金人听的决心和议的话。绍兴十年(1140)六月,宋高宗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二是南宋高宗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就马上复用老将张浚。根本不存在“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的事实。


张浚无疑是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富平会战、淮西兵变,宋高宗并不否定张浚的才能;符离之战,宋孝宗和太上皇赵构也没有否定张浚的作用。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陈俊卿、虞允文、朱熹、吕祖歉、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陆游、陈亮、吴猎、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